金门一役,总指挥连降3级调离28军,错失少将军衔,6年后不一般

红色先驱 2024-07-21 18:01:23

解放战争末期,发生了一场金门战役,相较于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这样的大规模作战来说,金门战役的规模实在不算什么,只是师级规模,但该战的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却远非一场师级规模的战斗可比。

解放军在金门战役中罕见失利,震动了全军,也惊动了毛主席。担任该战总指挥的时任28军代军长萧锋,因此一战连降三级,调离28军。

1955年人民解放军大授衔,11岁就参加农民暴动,14岁入党,18岁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是陈毅、粟裕手下“阻击王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萧锋错失了少将军衔,直到6年后,将军才又迎来一人生际遇。

那么,萧锋究竟是何许人也?他担任总指挥的金门战役缘何失利?将军经此一战,后来怎么样了?

1916年,萧锋出生于地处井冈山脚下的江西省泰和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小是个放牛娃,大字不识。

1927年9月,11岁的萧锋参加赣南万安农民暴动。

1928年,12岁的萧锋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一名“红小鬼”。

1930年,萧锋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虽然不识字,但他仗打得好,后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征善战的红军指挥员。

1932年,萧锋与自参加赣南万安农民暴动时便结识并肩战斗的萧曼玉结为革命伴侣。

从婚前开始,萧曼玉便主动承担了教萧锋识字的任务,还教他用记日记的方法学文化。

不幸的是,1934年8月,萧曼玉刚生下孩子不久,便遭到敌机轰炸,连同孩子一起丧生。

同年10年,萧锋参加了红军长征。

受已经牺牲的妻子萧曼玉的影响,他将自己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路上经历的大小战斗全部记录下来,后来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长征日记》,对人们研究长征产生了重要的史料价值,为红军长征最多走了两万五千里的说法提供了重要依据,填补了红军“战史”空白。

抗日战争期间,萧锋担任了我党领导3个主力师之一,同时也是东北野战军重要前身之一的八路军115师骑兵团政委,首战倒马关,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后又参加了八路军出师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

此后,萧锋历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三团政委,四分区五团政委、团长,军分区副参谋长等职。

1939年,萧锋血战陈庄,亲自指挥重机枪手击毙了日军号称“牛刀子”专家的水源旅团长,后又参加了包括百团大战在内的上百次大小战役,在深受日伪军大扫荡之害的华北抗日战场率先开展了“麻雀战”、“地道战”和“地雷战”,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

解放战争期间,萧锋奉命前往山东,先后担任了山东军区7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11师师长,29师师长,第三野战军28军副军长、代军长等职,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等多场著名战役都有他的身影,是陈毅、粟裕得心应手的“阻击王牌”。

尤其在豫东战役中,他还研究发明了“猫耳洞”,也就是小型的防炮洞,不需要什么材料,几根木头就能挖成,挖成后甚至比战壕的防炮能力都要强得多,后来我军三大战役的激烈阵地战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山前线都大量使用了“猫耳洞”,在阵地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

“猫耳洞”之外,萧锋还组织发明了“飞行炸药包”,在二、三野的攻坚战和打坦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此项成果还被《毛泽东选集》收录列进解放战争中的五大发明。

解放战争末期,时任28军代军长萧锋被任命为金门战役作战前线登陆作战总指挥。

而也就是此战,对萧锋的军旅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金门,位于福建省厦门岛以东海域,屹立于台湾海峡西部,西距厦门1.8海里,东隔台湾海峡与台中相望。总面积为147.37平方公里。金门县城位于大金门岛的西部。

1949年6月以前,国民党军根本没有金门岛上构筑工事,直到6月中下旬,才开始在金门岛上设防,铺设通信线路。

8月,福建战事发展,解放军于8月底解放了莆田、惠安、泉州、青阳、安海等广大地区,为发起漳、厦战役创造了条件。

同一时期,国民党军已经明确固守金门、厦门,作为屏护台湾的两扇门户。

9月19日,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主力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率先发起了漳厦战役。

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隆重举行,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远在祖国最南侧,正研究攻打金门、厦门的第十兵团上下沸腾一片,纷纷表示,要一举解放金门和厦门,向党中央献礼!

10月4日,第十兵团下达了同时攻取厦门、金门的作战命令,开始进行渡海作战准备。

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渡海登陆作战,我军缺乏海战经验,有兵无船,且无海、空军掩护作战的弱点不断暴露出来。

国民党军从台湾和金门出动飞行大队,几乎每天朝沿海解放军驻地发起狂轰滥炸。

又由于沿海刚刚解放,当地渔民对解放军认识不足,没有觉悟,解放军征集船只工作十分困难,更不用说请当地船夫做老师学习驾船技术了。

萧锋后来在回忆录中曾提及,当时军指挥部进到泉州淗江村快十天了,只有南下带来28只木头船,有12只船人都跑光了,就是白天找来了,夜间又跑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0月10日,粟裕接到第十兵团关于同时“攻歼厦门金门之敌的部署”电报时并不放心。

10月11日,第三野战军电复第十兵团,认为还是首先攻打厦门比较稳妥。

于是第十兵团在全面检查了渡海作战准备工作,发现28军攻金门的船只不足,最终取消了同时攻歼金门厦门的原定作战方案,决定“先攻取厦门,而后攻击金门”。

萧锋所率第28军攻打金门的任务,等解放了厦门之后再执行。

10月15日,第十兵团发起了对厦门岛的渡海作战,二十八军作为主攻部队,提供炮火支援。

所幸经激烈战斗,第十兵团全面突破敌军防线,于10月17日解放了厦门全岛及鼓浪屿,漳州、泉州等闽南地区随之全部解放。

如此,原定“金厦并取”作战方案,在率先攻取厦门后,便就剩下金门了。

10月24日,萧锋即指挥所属28军两个团以及隶属指挥的29军一个团,共计3个多团8000多名官兵借助夜幕掩护,乘300只木船向国民党退守的金门本岛发起攻击。

25日凌晨,我军登岛成功。结果,历史的悲剧就此拉开,登岛战士全部一去不返。

战后,毛主席直指金门战役失利的原因在“轻敌和急躁”,此后在我军准备攻击解放海南岛、舟山群岛之前,又几次三番重提金门失利的教训,要求我军力戒轻敌急躁情绪。

如此,金门轻敌致失利的原因更加深入人心,不过具体为什么轻敌?如何轻敌?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相关史实并不够清晰。

后来萧锋将军的后人,历时十年,撰写完成《金门战役纪事本末》,金门战役轻敌失利的前因后果才终于清晰起来。

原来早在金门战役最前期准备阶段,10月6日,萧锋前去向第十兵团司令部如实汇报了攻击金门的准备情况时,就向兵团首长叶飞和刘培善提出了3点建议:

一、按现有实力,我军备足6个团的船只,能对付敌25军208师,最多不会超过12000人,增敌就不能打,增加1个团也不能打。

二、要确保6个团的船只,每只船3个民工,所缺工具设法添置,采取第一梯队3个点登陆,就能取得战术优势。

三、根据这几天派人到泉州港动员,船只太难,希望三野前委请山东、苏北区党委派3000名船夫乘火车南下莲河……

叶飞

叶飞听后,最终只采纳了部分建议,要各兵团按这方法筹备船只,不过依旧坚持同时攻取金门和厦门,因为当时第十兵团司令部得到的消息是,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只有不超过12000人,且还是个重新组建起来的师。

但实际情况是,蒋介石早已下定决定经营台湾,并下达了严防死守金门的命令,为了阻止解放军找到船,又亲自手谕指示台湾的飞机连番轰炸福建、浙江、江苏沿海以及上海的造船厂。

与此同时,从10月9日半夜开始,被毛主席评价“猛如虎狡若狐”,且已经连续几次败在萧锋和叶飞手下的国民党将领胡琏,即开始派兵抵近金门。

另一边,萧锋和兵团司令部沟通无果,继续率28军投入到找船、训练水手、准备物资的工作中。

至于敌情工作,二十八军只能依靠兵团。

10月10日,在缺乏渡海登陆作战经验,运输船只以及后勤补给的情况下,萧锋率28军首战金门县之附属岛屿大嶝岛(厦门最大的卫星岛),以300余人的伤亡代价,共获歼国民党守岛部队40师134团全部,135团大部,增援之高魁元部31团半数,计1200余人和缴获大批美式武器等,取得首战的完全胜利,扫清了金门本岛与厦门岛的外围之敌,为兵团主力而后夺取厦门、金门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果就在战后审问抓获的国民党俘虏时,萧锋获悉其部队番号分别为:李良荣第二十二兵团二十五军四十师118、119团;胡琏第十二兵团十八军主力第十一师31团。另外俘虏的高魁元31团团长供称:胡琏十二兵团已有2个师到达金门。

胡琏

这个消息对我军来说至关重要,颠覆了此前兵团掌握的胡琏兵团调动情报,萧锋当即向第十兵团进行了报告。

但是第十兵团却认为这个消息是“国军谎报”,坚信胡琏兵团主力还在潮、汕地区未动,所以“根本未予置信”。

萧锋无奈,于是越级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粟裕,并将10月6日向兵团提出的“三条件攻金”,再向粟裕进行了请求。

这时,远在北京的粟裕接到萧锋的“三条件攻金”报告,立即感到金门“此时敌情发生重大变化”,登陆作战不可轻敌大意,特别作出了“三不打”指示:

一、原敌25军108师按22000人计算,只要增敌1个团也不打;

二、没有一次载运6个团的船只不打;

三、要求苏北或山东沿海挑选3000名久经考验的船工,船工不到不打。

可惜的是,粟裕的这一指示最终未能得到落实。

一直到金门战役发起前,兵团都认定金门是真空地带,并无援兵,而我军会像首战大嶝岛即取得完全胜利,后又一鼓作气攻下国民党将领汤恩伯口中“守三五年没问题”的厦门一样,攻下金门。

所以萧锋要求“推迟进攻”的请求并未被采纳。战前,兵团首长还前往萧锋指挥部进行督导,催促萧锋下达“决心不变”的命令。

结果,我军进攻金门本岛的登陆作战,在已经取得首战大嶝岛的完胜开局之后,竟急转直下,战役还没有发起,便注定了失败。

当时我军登上金门本岛的是3个团的兵力,且在登岛首日凌晨,就建立了滩头阵地和接应后备部队的登陆场堡垒,全面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全部作战计划。

奈何国民党军队精锐尽出,实际投入了十倍于登陆解放军的兵力,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甚至多次督察前线部署,东南军长陈诚、潮汕驻军胡琏,以及汤恩伯跟汤特地邀请的日军将领根本博等,海、陆、空三军齐发。

登岛后3日内,解放军3个团9086名将士(内含船工、民夫350人),面对胡琏援兵飞机、军舰、坦克战车立体的日夜强大火力反攻,在没有任何后方兵力增援、没有弹药补给、没有粮食的情况下,于固守金门本岛的滩头阵地上苦苦鏖战,直至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一部分被俘。

战后,有关金门战役惨重失利的电报传回北京,毛主席看后心情沉重,于29日亲笔以中央军委的名义通电全军:

“你们以3个团登陆金门岛,与敌3个军激战两昼夜,后援不继,致全部壮烈牺牲,甚为痛惜。查此次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为轻敌与急躁所致。当你们前次部署攻击厦门之同时,拟以1个师攻占金门,即为轻敌与急躁表现。当时,我们曾电你们,应先集中力量,攻占厦门,而后再转移兵力攻占金门,不可分散力量。但未引起你们深刻注意,致有此失……当此整个解放战争结束之期已不在远的时候,各级领导干部中主要是军以上领导干部中容易发生轻敌思想及急躁情绪,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戒……”

对此,萧锋将军晚年在回忆录中曾愧疚直言:

“看到毛主席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提到金门失利的教训,而且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我感到十分痛心和惭愧。金门一仗没打好,给党和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失,并且使毛主席难过,更使我认识到自己的失误是万难弥补的。”

经此一役,萧锋连降3级调离28军,后曾任华东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第一、三坦克学校校长。

1955年,人民解放军大授衔,萧锋获大校军衔,而没能获少将军衔,不少人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金门战役的影响。

所幸在6年后,也就是1961年,时任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为初创装甲兵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并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天安门阅兵式上代表装甲兵率领坦克方队接受了党中央和毛主席检阅的萧锋将军,成功晋升少将军衔。

1981年,萧锋正式离休,从装甲兵领导岗位上卸任下来。

此后,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写作上。

他以自己自长征前就开始记的“日记”为基础,并先后走访了十几个省市,写出了15部1100余万字的回忆材料和专题人物书稿,先后出版了《长征日记》、《十年百战亲历记》、《回顾金门登陆战》等著作,并将自己的原始日记无偿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晚年临终之前,萧锋将军又特意交代女儿萧南溪:

“……成千上万的好战友……他们倒在了长征路上,倒在了晋察冀与日寇拼杀的战场上,倒在了华东、中原的大兵团作战的反复厮杀中,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存者。”“这些战友,他们有的比我打仗勇敢,有的比我有能力,有的比我有文化,可他们都走了,什么也没得到,和他们相比,我得到的太多太多了!……在我去见马克思之前,我一定要把他们的英雄事迹留给你们,你一定要把他们的光辉业绩整理出版传下去啊!”

1991年2月,萧锋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自此结束了征战笔耕六十载的革命一生。

素材来源:

[1]萧南溪.萧锋与他的《长征日记》[J].炎黄春秋,2020,(10):88-91.

[2]萧锋:毛泽东重视金门失利的教训[J].福建党史月刊,2011,(17):47-48.

[3]萧鸿鸣,萧南溪,萧江.首战金门县——《金门战役纪事本末》选载之二[J].人民公安,2016,(04):58-62.

[4]金门战役纪事[J].人民公安,2016,(01):58.

[5]吴钧尧.《金门战役纪事本末》论[J].台声,2016,(21):56.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支持!
-1 阅读: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