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个忙碌的下午,粟裕将军终于在短暂的休息中端起了茶杯。他抬眼看见桌上的一张照片,那是他母亲的照片。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粟裕一直忙于工作,已经很久没能回到南京去看望年迈的母亲了。母亲年事已高,生活的点点滴滴总在粟裕的心头萦绕,尤其在他忙碌的间隙里,思念愈发深刻。他觉得亏欠了母亲良多。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拿起电话,拨通了南京军区的许世友将军的号码。
电话接通后,粟裕开门见山地说:“老兄弟,我母亲一个人在南京,我实在忙不过来,能不能麻烦你多关照她一下?”
许世友在听完粟裕的请求后,毫不犹豫地回答:“你老娘就是我老娘,南京那边你别操心,交给我!”听到老战友如此真诚的回应,粟裕感到一阵宽慰。
粟裕与许世友之间的情谊源远流长。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两位将军就曾并肩作战,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关于两人关系不和的传闻却不时流传开来,甚至有人说两人在战场上时常有冲突。实际上,这些传言并不准确。作为两位脾气秉性不同的将领,战场上偶尔有不同意见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真正的隔阂。
1947年,国共内战期间的孟良崮战役便是两人意见不同的一次典型事件。当时,蒋介石将国民党主力部队集结于孟良崮,企图在这片山区与华东野战军展开决战。粟裕和陈毅等人认为,应该采取山地游击战,以灵活的机动作战方式对抗装备精良、兵力充足的国民党部队。而在前线指挥的许世友,则担任了阻击国军精锐部队的任务。
战斗激烈进行时,粟裕命令许世友的部队迅速回防以应对国军的突然变向。然而,许世友坚持认为,他的部队刚与敌军激战,体力消耗巨大,难以立即执行命令。他选择了暂时不服从指挥,这一举动使两位将军之间产生了短暂的摩擦。尽管如此,战役结束后,两人迅速恢复了正常的合作关系,继续为解放事业并肩作战。
战后的多年里,许世友被调往南京,担任南京军区司令,而粟裕则留在北京,继续肩负国家重任。虽然两人不再经常见面,但他们彼此之间的情谊依旧深厚。毛主席在一次聚会上,看到粟裕心神不宁,便问起他的近况。粟裕无奈地表示,由于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机会回家探望母亲,甚至连母亲的生活状况都是通过他人打听得知的。
毛主席深知粟裕的心情,劝道:“百善孝为先,既然有机会,就回去看看老母亲吧。”这一番话深深触动了粟裕,他决定抽出时间回南京看望母亲。于是,在一次出差的间隙,粟裕匆匆赶回南京。抵达家门前时,粟裕内心五味杂陈,既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也有长久未归的愧疚。
见到儿子的那一刻,粟母没有过多的责备,而是默默进了厨房,为他准备了一桌熟悉的家常菜。粟裕望着母亲忙碌的背影,内心的酸楚一涌而上。他跪在母亲面前,眼泪无声地滑落。母亲见状,拉着他的手说道:“儿啊,娘没怪你,我知道你在为国家做大事,我为你骄傲。”
然而,尽管粟裕满怀歉意,他始终无法将母亲接到北京居住。母亲舍不得离开南京的老家,也不愿给儿子添麻烦。这一别,母子二人又是许久未见。1969年,当粟裕再度看到母亲的照片时,他意识到自己无法常伴母亲左右,只能请老战友许世友代为照顾。
许世友接到粟裕的请求后,立即安排秘书前往粟母的住所,详细了解她的生活情况。尽管粟母表示自己一切安好,但秘书细致地发现了她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很快,许世友便通过当地相关部门,迅速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仅如此,每逢节假日,许世友还亲自去看望粟母,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
许世友和粟裕的战友情在这段时间里更显深厚。粟母每次见到粟裕,总会提到许世友的照顾,并对他的善举表示由衷的感激。而许世友也时常与粟裕通电话,聊起粟母的生活状况,他总是开玩笑道:“你老娘做的咸菜,味道真比市面上的好!”
两位将军之间的情谊,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生死与共,更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关怀中得到了升华。尽管他们在战场上曾有意见分歧,可在内心深处,他们始终是信任彼此、珍惜彼此的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