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相比于林彪少年得志风光无限,粟裕显然属于后来居上者。红军时期,粟裕虽然也上了井冈山,见到了朱德、毛泽东。但他当时只是一个班长,而且没有黄埔军校这类军校的文凭加持,因此,这一时期的粟裕并不引人注意。
1929年6月,粟裕负责保卫毛泽东的安全,在这个时候开始,毛泽东才第一次认识了粟裕这个战士。但也仅仅限于认识,并没有过多深入的了解。
1930年年底,粟裕出任红六十四师师长,从这时,他才算真正走进了毛主席的眼中,跟着毛主席在打仗中学习打仗。
1934年,粟裕又留在南方打了三年游击战争,中共中央曾一度收到粟裕已经牺牲的消息,在陕北召开的苏区代表会议上,粟裕更是出现在了已经牺牲的同志的烈士名单上。
然而,不久后,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却向延安汇报了粟裕还在继续坚持作战的消息,毛主席听后,高兴不已。
这时,毛主席在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起伏后,已经成为了全党、全军的最高领导人,而粟裕在浙南山区打游击的几年间,已经练就了大量的军事指挥能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率领部队先后打下胜仗,虽然这一时期毛主席跟他直接对话的机会不多,但毛主席始终关注着粟裕的成长。
1945年,粟裕通过天目山大捷在全军大放异彩,毛主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称赞粟裕“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的军队。”短短一句话,肯定了粟裕将来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时的能力。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率领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独一无二的战略眼光。粟裕是如何做到能够运筹帷幄,打下胜仗的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追求极致。或许,从粟裕对军事地图的痴迷方面能够窥见一二。
粟裕是个超级地图痴,作战前,他的眼睛几乎长在了地图上,各种比例的地图他都要让下属搜罗来仔细查看。
一次,侦察员向粟裕汇报前方情况时,粟裕突然询问前方村子里的石桥是否还在。听到粟裕的问题后,侦察员一度以为粟裕曾经来过这里。但实际上,粟裕也跟大部分战士一样,第一次来这里,之所以知道前方村子里有座石桥,是因为在他的脑子里,已经将地图的信息全部记了下来。
仅仅从这一个细节中,便能够看出粟裕能够培养出这样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的原因。
全国解放后,粟裕离开了战场,基本上没有了打仗的机会,但在他的家里和办公室里,仍然随时可见各种地图。每逢世界上其他地区爆发了冲突,粟裕便找出当地的地图,仔细端详研究,时刻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这一习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变化。
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将,粟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本应深受人民爱戴的将军,却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了错误批判。不久,粟裕便被解除了总参谋长一职,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粟裕长期受到不公正地对待。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为应对这一局势的恶化,根据毛主席指示,周总理在国务院成立了“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并由粟裕担任组长。
粟裕既了解人民解放军的训练,又对国际关系多有研究,加之他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因此,周总理决定让他担任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的组长。
粟裕得知后,欣然接受。粟裕多次深入一线部队视察情况,到1970年初,国防工业的工作已经逐渐步入正轨。
根据粟裕的建议,国防工业军管小组被撤销,周总理亲自挽留粟裕继续留在国务院工作。
其实,对于一辈子跟军队打交道的粟裕来说,他一开始是拒绝的,并明确表示希望能够继续做一些跟军事有关的工作。但在周总理的极力邀请下,粟裕还是留了下来,但他却提出“一旦有情况,就请派我去前线。”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处境不容客观,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两国边境的形势日趋紧张。一天,周总理决定让粟裕去西北和华北视察情况,了解一下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和边防部队的战备情况。
粟裕收到命令后,立即开始制定出行计划。1970年4月初,粟裕从北京出发,先后经过西宁大通一带、银川、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等地,于5月下旬才回到北京。
这次历时近两个月的考察之旅给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边防部队战士们高涨的备战情况。这次行程看似十分顺利,但回到北京后,粟裕却坚持要辞职,这令周总理很不理解,但在听到粟裕的理由后,他当即懂了。
原来,这跟当时在华北、内蒙等平原地带上修筑的“人造山”工程有关。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所处的环境十分险恶,刚刚结束了三年困难却又跟苏联交恶,而美苏关系出现缓和迹象,中美关系又再度紧张,蒋介石又在这时重新提出了“反攻大陆”。对于周边环境的恶化,新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便是“备战”。
在这一背景下,“人造山”工程被提了出来,并得到中央军委批准开始落实。天津、苏北等地区作为试点率先开始,为了修筑“人造山”,工程兵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一座山要管40至50公里,为保障炮火交叉,两座山之间又不能离得太近。山和山之间要建设连接工事,配置中、小型火炮。‘人造山’还要担负起炮兵观察所和指挥所的作用,一旦敌人越过,它能够作为炮兵要塞留在敌后。”
虽然“人造山”工程已经启动,但它在现代化战争中究竟是否有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而粟裕在华北和西北地区视察工作时,也曾考察过这些“人造山”工程,对此,他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在现代战争中,面对敌人的进攻,这样的防线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更重要的是,建造这些“人造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据有关资料显示,修筑一座“人造山”就要花费5000万元,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粟裕回到北京后,将自己对“人造山”工程的想法委婉地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听后,十分直白地说道:“我同意你的观点。”这是粟裕没有想到的。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粟裕向周总理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对他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当然,“人造山”工程究竟有没有过至今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许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够得到答案了。
来源:报刊荟萃(上) 2009年5期、党史博览 2021年8期、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0年9期、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10期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