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在不同养殖密度下,黄鳝的存活以及生长速率能否有所提升?

皓枫看国际 2023-09-08 16:11:01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近年来由于黄鳝捕捞工具的优化和黄鳝捕捞强度的加大等诸多原因,野生黄鳝资源逐渐减少,而消费市场需求依然较旺。

我国黄鳝的人工养殖开始较早,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时间不长。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黄鳝养殖业存在集约化程度不够、单位水体产量低、疾病频发等问题。

调整网箱规格和放养密度是减少生产成本和获得水体最大利用率的途径,但如果系统负载率增高,系统不能及时清除代谢物,易造成水质量下降。

同时,也会影响到种内对空间和食饵的竞争,从而影响养殖群体生长率和存活率。

目前国内的黄鳝网箱养殖的网箱规格和放养密度完全凭借经验,没有规范的标准而过于盲目,这往往对养殖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

接下来,大家便跟着煜捷一起看看:不同网箱规格和放养密度的情况,黄鳝的养殖效果以及存活率、生长速率等,将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黄鳝养殖

黄鳝体态细长,前部呈圆筒状而后部侧扁,尾部短而尖细,呈蛇形或者鳗形。

与其他大部分鱼类相比,黄鳝体表没有鳞片,但覆盖丰富的粘液,粘液分泌少于鳗鲡,体表润滑便于逃逸。

无须,两对鼻孔,唇发达,下唇特别肥厚,两颌及腭骨均有细齿多行,排列成带状,左右鳃孔在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

头部膨大而略圆,吻端尖,口大且端位,上颌稍突出,口裂伸到眼后。黄鳝眼小,被皮肤所覆盖,视觉不发达。

黄鳝是杂食性鱼类,偏肉食性,在自然条件下,鳝苗阶段,黄鳝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

成鳝阶段,食物个体相应增大, 黄鳝主要捕食小鱼、虾类、蝌蚪、幼蛙、小螺蚬以及水生昆虫和落水的陆生动物。

人工养殖黄鳝,主要以蚯蚓、蝇蛆、黄粉虫、小鱼虾、鱼糜、动物内脏、屠宰下脚料、配合饲料以及麸皮、米饭、米糠、豆饼、 豆腐渣和瓜果皮等新鲜饲料来喂,且不可投喂变质的饲料。

网箱养殖是一种现代化的养殖方式,有趣的是,我国古代就有网箱养殖的记载,说明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从 21 世纪初至今,不少国家已经对网箱养殖进行了研究。网箱的设置较为灵活,不仅在池塘中可以使用,在水流较急的沟渠、湖泊和水库都可放置。

与其他养殖模式相比,网箱养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在水产品养殖中,保持养殖水体优良一直都是难题。

而网箱养殖过程中,箱内养殖水体可以与外界大水体对流,使水质有一定的保障,可进行高强度投喂、另外,网箱所占水面较小,箱外可套养草鱼、白鲢等。

与传统的土池养殖相比,网箱养殖黄鳝发病率较低,且网箱空间比较小,能及时发现突发状况,病害防治也较为容易。

那么,养殖密度的不同,对黄鳝生长会有哪些影响?

养殖密度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养殖密度是影响水产养殖生产力和水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

关于密度对水生动物存活、生长及其水质的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报道。人工养殖条件下,密度对养殖生物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高密度养殖一定程度上提高的水体利用率,具有巨大的潜力,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象的生长效率和存活率降低。

放养密度对黄鳝的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在放养密度低于25 尾/m2 时,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黄鳝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

然而在密度高于 25 尾/m2 时,黄鳝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

密度低于 15 尾/m3 时,瓦氏黄颡鱼的生长和密度呈正相关;密度高于 15 尾/m3 时,生长和密度呈负相关。同样,随着饲育密度的增加,日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放养密度较低的试验组的黄鳝生长速度较慢,这可以是由于在低密度下,群体内竞争较低,食欲较差,进而生长速度较慢。

同种群居性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维持消耗和益处的平衡,许多环境因素可能会改变这种平衡,从而促进或者抑制个体的生长。

密度对鱼类的影响来自于社会和行为方式,鱼类的生理受到较为复杂的行为因素和社会性导致的压力的干扰,从而生长受到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养殖密度和生长呈负相关性。有人在研究密度对史氏鲟的影响时,发现各密度组生长存在差异,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本试验中,放养密度由 25 尾/m2 上升至 30 尾/m2,生长性能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在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养殖个体之间接触增多,对生存空间和食物的竞争增加,使得个体自身能量的消耗增加,用于生长的能量相对减少,进而降低了饵料利用率和生长速度。

虽然鱼类的生长和养殖密度的相关性很大,但是两者并非单纯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关系。

在保证流水速度、水质、投饲率适宜的前提下,养殖密度从 21kg/m3 到 86kg/m3 ,大西洋鲑的生长并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密度对鱼类生长的机制比较复杂,在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鱼类的生长和生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叠加,相互作用影响鱼类生长。

影响黄鳝存活率的因素错综复杂,如水质、水温、病害等。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存活率逐渐减低。

这可能是由于在高密度下,黄鳝之间接触增加,同时高密度组黄鳝大小差异较大,导致黄鳝自相残杀程度增加。

也有可能因为长期不能获得正常生长所需的能量,最终因体弱患病率增加。

肝体指数是定义养殖鱼类健康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关研究表明,鱼类的代谢能力和肝体指数有很大关联,肝体指数越大,代谢能力越强。

在野生条件下,黄鳝的食物来源较少,常常处于饥饿状态,代谢能力低下。与本试验黄鳝肝体指数较低相符,各试验组黄鳝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初始值(P<0.05)。

这说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充足,黄鳝摄食量大,代谢能力也随之增强。从低密度组的肝体指数较低,可以看出低密度组的黄鳝食欲较差,代谢能力较低。

网箱养殖中影响养殖水体的主要有未食的饵料、养殖对象的粪便、化学药品以及尸体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随着放养密度的的增大,这些污染物也随之增加,进而水质恶化程度增加。

不良的水体对鱼类产生胁迫,饵料消耗率下降,活动耗能增加,对生长产生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放养密度过高,黄鳝存活率大大降低,水质较差。

放养密度较低,虽然能保证较高的存活率,水质也相对较好,但黄鳝摄食积极性较低,生长速度较慢。

通过经济效益分析,放养密度在 15-25 尾/m2 之间,经济效益较好。25 尾/m2 试验组经济效益最高,回报率高达 48.68%。

在养殖过程中,放养密度最好控制在 25 尾/m2 左右,同时做好水质监测和调控工作,保证黄鳝良好的栖息环境。

那么话说回来,养殖网箱规格的不同,黄鳝养殖效果又有何变化呢?

网箱规格对养殖效果的影响

网箱养殖现在使用范围很广,但对于网箱的大小国家已经定好了标准,小型网箱是小于 30 平方米的,中型网箱是 31-60 平方米。

网箱规格的选择并不固定,一般认为网箱的规格要因地制宜,根据养殖条件(所养鱼的种类、规格、数量、管理手段、天然饲料多少等)选最佳的规格。

例如培育苗种用的网箱较小型,养殖成鱼用的网箱较大型。黄鳝较小,以试验选用的网箱规格也偏小。随着网箱规格的增长,黄鳝的成活率逐渐降低。

1m2 试验组黄鳝成活率最高,达到 90%,与1.5m2 试验组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

试验组尾 6m2 成活率最低,只有 52.35%,显著低 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2m2 、4m2 试验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小网箱对自然条件、市场条件和经济条件有较高的适应性,在研究网箱养鲤效果及其与密度的关系时,发现小网箱的饲料系数 、效益指数显著优于大网箱。小网箱鲤鱼单产高达到 260 kg/m2 。

而大网箱的单产仅有116kg/m2 ,远低于小网箱的结果。本试验中,小规格网箱试验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大规格试验组(P<0.05),水质优于大规格试验组。

这可能是由于食物残渣和底泥混合在一起,大规格的网箱易拖底,网箱底部易被堵住,水质恶化,黄鳝食欲降低,发病率也增加。

而小网箱与池塘水体交换多,水质较好,生存环境优于大网箱。

另外,根据试验期间观察,大规格的网箱更易被风吹动,甚至掀翻,这也有可能是大规格网箱存活率较低的原因。

综上所述,网箱规格过大,黄鳝存活率大大降低,水质较差。

放养密度较低,虽然能保证较高的存活率,水质也相对较好,但黄鳝摄食积极性较低,生长速度较慢。

通过经济效益分析,网箱于 6m 2 ,经济效益较好。4m2 试验组经济效益最高,回报率高达 28.76%。

在养殖过程中,放养密度最好控制在 4m2 左右,同时做好日常管理,防止突发状况发生。

0 阅读:0

皓枫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