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村民被抓去搬炮弹,趁乱顺走一箱反被伪军夸赞:很不错》
世人皆知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常被日伪军抓去做苦力,却不知在这些被抓的劳工中,也有机智勇敢的抗日英雄。1944年的一天,海安县来南乡一位普通农民在割草时被伪军抓去搬运炮弹,谁知这竟成了他参与抗日的契机。当新四军的一声枪响打破了宁静,混乱中这位农民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留了下来。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村民不但从容地完成了一项秘密任务,最后居然还得到了伪军的夸赞。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意外遭遇:割草农民与伪军相遇
1944年5月的江苏大地,麦子已经开始泛黄。来南乡的农民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麦收做准备,吴文光也不例外。这一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扛着镰刀出了门。这个时节,割些青草回去喂牲口是乡下人的日常。
来南乡地处江苏腹地,沟壑纵横。这样的地形在平时是村民们的福音,可以藏身躲避日伪军的搜查。可这天,沟壑反倒成了吴文光的困境。当他弯腰割草时,周围的高地挡住了视线,直到脚步声临近才发觉不对劲。
这支伪军炮兵连约有三十来人,全副武装。他们沿着土路向前推进,队伍后面还跟着十几个面带惶恐的百姓。在抗战时期,这种情形并不罕见。日伪军每次外出作战,总要在沿途抓捕壮年劳力充当苦力。有的要去修筑工事,有的则要去搬运军需物资。
正当吴文光想要悄悄隐入沟壑之中时,一声清脆的拉枪栓声打断了他的动作。"那个割草的,不准动!"伪军中走出一个士兵,用枪指着他。这声呵斥不算太大,却让吴文光如坠冰窟。在这个年代,但凡听过乡邻们的遭遇,就知道被抓去当劳工意味着什么。
很快,两名伪军就朝吴文光走来。其中一个身材魁梧,肩膀上挂着上等兵的肩章。"你,过来!"那上等兵用枪托轻轻推了推吴文光的后背。不远处的辎重车上,码放着成堆的木箱。这些箱子看起来并不起眼,却装着致命的炮弹。
吴文光被押到车前,伪军士兵扔给他一条麻绳。"把这两箱捆好,背起来。"上等兵命令道。这些炮弹箱每个少说也有四十来斤重,两个叠在一起,足以让人喘不过气来。但在枪口下,吴文光不敢有丝毫迟疑,麻利地将箱子捆扎妥当。
就这样,吴文光加入了这支被强征的劳工队伍。他们被编在队伍最后,跟着伪军向东面进发。镰刀还留在原地的草丛中,那些新割的青草散落一地,无人在意。此时的吴文光,还不知道接下来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遭遇。
二、新四军突袭与混乱时刻
这支伪军部队行进到半路时,天色已近正午。队伍中的百姓们步履蹒跚,肩上的重物让他们汗流浃背。伪军们倒是不急不缓,时不时还有说有笑。这条通往东台的土路两旁,杂草丛生,零星分布着一些农家的坟茔。
就在这时,一声清脆的枪响划破了初夏的宁静。"砰!"子弹精准地击中了队伍最前方的一名伪军。那名伪军连喊叫都没来得及发出,就重重地摔倒在尘土飞扬的路面上。紧接着,第二声、第三声枪响接连不断地从左侧的高地上传来。
新四军的突袭来得既迅速又突然。高地上的火力点选择得极为巧妙,不仅占据了有利地形,还正好切断了伪军撤退的最佳路线。子弹呼啸而过,打得伪军抱头鼠窜。原本整齐的队列瞬间变得混乱不堪。
"有埋伏!快撤!"伪军中响起一片慌乱的叫喊声。有经验的伪军立即寻找掩体,但路边只有稀疏的树木和低矮的土坡,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工事。更多的伪军选择了转身就逃,朝着来时的李家桥据点方向狂奔。
这场遭遇战来得快去得也快。新四军采用的是经典的游击战术,打完就撤,根本不给伪军组织反击的机会。枪声过后,原本被押解的老百姓们纷纷丢下肩上的担子,四散奔逃。有的钻进路边的草丛,有的跳进附近的沟壑,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而,吴文光的处境却比其他人更加危险。在混乱之初,那名看守他的伪军上等兵非但没有逃走,反而死死地盯着他。这名伪军显然经验丰富,在战场上保持着难得的冷静。他用枪指着吴文光,强迫其跟随撤退的队伍继续前进。
此时的土路上,到处都是被丢弃的军需物资。零散的弹药箱、被踢翻的水壶、掉落的武器配件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地。逃跑的伪军踩着这些装备,发出杂乱的响声。整个场面既混乱又狼狈。
伪军的溃退一直持续到他们跑出新四军的射程范围。在这段慌乱的撤退过程中,不时还能听到后方传来的零星枪响,这更加剧了伪军的恐慌情绪。等到终于跑出了危险区域,整支队伍已经折损了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马。
而此时的吴文光,仍然背着那两箱沉重的炮弹,在伪军的押送下继续向前。他的双肩被麻绳勒出了深深的印痕,但比起身体的疼痛,即将到来的危机才更令人担忧。队伍即将经过一片较为茂密的坟地,这里的荒草比人还高,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三、机智应对:一箱炮弹的去向
当队伍经过那片坟地时,后方又传来几声零星的枪响。押送吴文光的伪军上等兵不由自主地回头张望,这个瞬间的分神给了吴文光一个机会。他趁着伪军注意力分散的刹那,突然加快脚步,朝着坟地深处跑去。
"站住!"伪军上等兵立即举枪瞄准,但高大的野草阻挡了视线。这片坟地地形复杂,到处都是高低不平的土堆,再加上杂草丛生,即便是熟悉地形的当地人也容易迷失方向。吴文光借着地形的掩护,在坟堆之间快速穿行。
背上的炮弹箱格外沉重,但吴文光并没有选择完全丢弃。他迅速解开麻绳,将上面的一箱炮弹放在一处偏僻的坟头后面,又用杂草盖住。这个位置虽然隐蔽,但对于熟悉当地地形的人来说却很容易找到——这里恰好有一棵歪脖子枣树,是方圆几里都有名的标志物。
完成这个动作后,吴文光继续背着另一箱炮弹往前跑。身后传来伪军的脚步声和咒骂声,但在这迷宫般的坟地里,声音的方向很难确定。吴文光在几个坟堆间转了几个弯,然后突然改变方向,朝着伪军撤退的必经之路跑去。
这时,一声严厉的喝问在前方响起:"怎么就剩你一个人了?其他人呢?"原来是一队溃逃的伪军。吴文光立即停下脚步,喘着粗气说道:"报告长官,刚才遇到新四军的伏击,其他人都跑散了,我担心丢了军需物资会受处罚,就一直背着没敢扔。"
伪军们面面相觑。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住一箱军需物资的劳工,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队伍里走出一个军官模样的人,仔细查看了炮弹箱的完整性,确认无误后竟然点头称赞:"不错,很不错。你这种责任心,比那些临阵脱逃的兵还强。"
这一箱炮弹就这样被送到了伪军的据点。当天傍晚,新四军的一支小分队借着夜色,悄悄潜入那片坟地。在歪脖子枣树旁,他们找到了那箱被妥善隐藏的炮弹。这批炮弹后来被送往新四军的军工厂,经过改装后用于打击敌人。
至于吴文光,他被伪军队长表扬一番后就被放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专门绕道去割草的地方取回了自己的镰刀。当他路过那片坟地时,歪脖子枣树依旧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藏在坟头后的那箱炮弹,已经踏上了它新的征程。
这件事在当地传开后,村民们都说吴文光这个办法既保住了自己,又为抗日做了贡献。不过吴文光从来不多说这件事,仿佛那只是一次普通的割草经历。只有那片坟地里的歪脖子枣树,默默地见证了这个特殊的夏日里发生的一切。
四、军民配合:新四军的及时行动
当天夜幕降临后,新四军早已得到了情报。来南乡地下党组织的交通员在傍晚时分,就将吴文光藏匿炮弹的具体位置报告给了驻扎在附近的新四军部队。这支新四军部队隶属于苏北军区,正在积极筹备打击日伪军的军事行动。
晚上九点,天空布满乌云,伸手不见五指。新四军派出了一个五人小组,由班长李文德带队,携带工具准备去取炮弹。这些战士都是当地人,对地形极为熟悉。他们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路,避开了日伪军的岗哨。
来到坟地附近时,小组成员分散埋伏,仔细观察周围情况。这片坟地白天发生过战斗,伪军可能会派人回来搜查。李文德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附近的伪军据点,确认没有异常活动后,才带领小组成员潜入坟地。
歪脖子枣树很容易就找到了,它那独特的形状在夜色中格外醒目。战士们按照情报提供的位置,很快就找到了被杂草掩盖的炮弹箱。一名战士上前检查,发现箱子完好无损,里面的炮弹整齐排列,没有受到任何损坏。
取走炮弹并非易事。这片坟地周围驻扎着多个伪军据点,任何响动都可能引起敌人注意。战士们用软布包裹住炮弹箱,防止金属撞击发出声响。两名战士轮流背负,其他人则负责警戒和探路。
就在小组准备撤离时,远处突然传来狗叫声。一队伪军正在进行夜间巡逻,朝着坟地方向走来。李文德立即做出手势,示意大家隐蔽。战士们迅速卧倒在高草丛中,屏住呼吸。巡逻的伪军说说笑笑,举着手电筒在坟地边缘晃了一圈就离开了。
等到伪军走远,小组继续向预定地点转移。他们选择了一条崎岖的小路,虽然行进困难,但不容易遇到敌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将炮弹安全送到了指定地点。
这批炮弹后来被送往新四军位于盐城的一个秘密军工厂。军工厂的技术人员对炮弹进行了改装,使其能适用于新四军的火炮。在随后的几次战斗中,这些炮弹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一次成功击退日军对根据地的进攻。
这次行动的成功不仅缴获了敌人的军火,更展现了军民配合的默契。从吴文光巧妙地保存炮弹,到地下党及时传递情报,再到新四军果断行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配合链条。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安排,既确保了行动的隐蔽性,又保证了战果的最大化。
这批炮弹的获取,在当时的形势下具有特殊意义。1944年,新四军在江苏地区的军需补给十分困难,每一发炮弹都十分珍贵。而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敌军武器弹药,不仅节省了宝贵的军需物资,还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五、敌我博弈:据点清剿战的序幕
一个月后的一个清晨,李家桥据点外围的警戒岗哨照常换班。这个据点经过上次的突袭事件后,加强了防御工事,在原有的工事基础上又修建了一圈壕沟,增设了三个机枪掩体。伪军的巡逻也变得更加频繁,几乎每隔两小时就会派出一个班的兵力在周边巡查。
然而,就在这看似固若金汤的据点周围,新四军的侦察兵已经潜伏了三天。他们详细记录了据点内敌人的一举一动,包括换岗时间、巡逻路线、武器配置等情况。这些情报通过地下交通员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新四军指挥部。
这天下午,新四军一个营的兵力在周边几个村庄秘密集结。他们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负责突击,第二梯队负责封锁敌人可能的退路,第三梯队则作为预备队。突击组携带了从军工厂改装的炮弹,这些正是一个月前从吴文光手中辗转获得的那批弹药。
夜幕降临后,新四军开始了行动。突击组首先悄悄摸近据点外围的一个机枪掩体。两名战士用绳索勒住了正在打瞌睡的哨兵,没发出任何声响就控制了这个火力点。紧接着,其他小组也相继突破了外围防线。
当新四军的迫击炮第一发炮弹落在据点院内时,伪军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新四军的突击组已经攻入了据点内部。据点里顿时枪声大作,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伪军虽然在工事加固上下了功夫,但临战时却显得混乱不堪。
战斗进行得很快。新四军的第二梯队切断了通往东台方向的道路,使得伪军增援部队无法到达。被困在据点内的伪军经过半小时的抵抗后,开始分散突围。但等待他们的是新四军布置好的火力网。
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午夜。当最后一个抵抗点被清除时,整个李家桥据点已经陷入一片火海。新四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其中包括机枪两挺、步枪数十支,以及大量的军需物资。而那些被缴获的炮弹中,竟然还有一部分是一个月前伪军从百姓手中抢走的。
战斗结束后,新四军立即组织人员打扫战场,转移伤员。当地的百姓们也自发参与到战后清理工作中。他们帮助运送伤员、搬运物资,有的还主动为战士们送来食物和清水。
这次据点清剿战的胜利,不仅打开了苏北地区的战局,更重要的是切断了日伪军在这一地区的联络线。此后,新四军在这一带的活动空间更加广阔,军民配合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而那个歪脖子枣树边的老坟地,也在当地留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回忆。
这场战斗后,李家桥成为了新四军在苏北地区开展游击战的重要支点。当地的百姓们经常能看到,新四军的战士们在村里休整,有时还会帮助村民收割庄稼、修补房屋。而那些曾经被伪军欺压的百姓,也都纷纷站出来支持新四军的抗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