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明朝皇帝朱棣在位时命解缙和姚广孝人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一体的经典大作,起初命名为《文献大成》,后由朱棣赐名为《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共计11095册,大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是一部集数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宝典。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的《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公元1403年,朱棣继承皇位之后的永乐元年,决心编纂一部巨著,其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用来彰显大明国威,造福万代子孙。永乐二年解缙等人历时一年将初稿《文献集成》修成,但朱棣看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于是下令重修。于是姚广孝和解缙等近三千余人参与编纂,并设监修、总裁、副总裁、纂修、缮写等行使专门职责。永乐五年,新修撰的书稿上呈朱棣,朱棣看后十分满意赐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撰写了该书的序言,全书于永乐六年才抄写完毕。原稿成书后,朱棣本想刻印后传之于世,但限于书体体量太大难以实现。
只存有两部,一部是最初的原稿,另一部是经过誊写装帧后的版本,被后人称为正本。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后,正本《永乐大典》也一同运往北京,原稿则留在了南京的文渊阁。不幸的是,正统年间南京明皇宫突发火灾,留在南京文渊阁的原稿及所藏之书均烧为灰烬,至此京城的《永乐大典》就成了唯一存世的孤本了。
《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被秘藏禁中。嘉靖三十六年四月,明宫失火,险些烧到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嘉靖皇帝得知后连下三道急令,命左右之人赴文楼抢救,所幸并无大碍。事后,嘉靖下令将《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部,重录工作于隆庆六年才完成,可是副本完工后,《永乐大典》的正本却下落不明了。而重新抄录的副本,在明末农民起义和清朝末年的混乱时期大多毁于战火和战乱,惨遭浩劫,现如今仅存800余卷并散落于世界各地,难以回归中华。
那么《永乐大典》会不会随朱棣下葬在他的皇陵中了呢?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因为当时只有原稿和正本两部,并且都有详细的记载,朱棣编纂这部巨著的目的就是为了传世,不可能作为陪葬品随葬于自己的陵墓中。后来原稿在南京文渊阁中被大火烧毁,另外一部一直在北京的皇宫中保存,所以不会在永乐大帝的皇陵之中。北京皇宫之中那部下落不明的正本《永乐大典》个人比较倾向于在嘉靖皇帝的陵墓中,以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的喜爱程度以及嘉靖贪财如命的品性,极有可能将《永乐大典》正本藏进了自己的陵墓之中,而这个真相只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打开了嘉靖皇帝的陵墓才能证明是不是真的存在于其中了。当下存世的《永乐大典》大概只有800余卷,约418册,分散于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只占副本中的非常小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