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门外的等待

无心镜 2023-11-30 13:25:54

我们今天去故宫游玩,有一个地方是必须去的,那就是珍藏着无数珍宝的书画馆,馆的位置是在文华殿。而就在文华殿的文华门,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

01

万历四十六年(1618),文华门外,黑压压的一大片全是身着官服的官员,因为人数实在太多,以至于一眼都望不到头。这么多人在此,只有一个目的,请皇帝出来议政。

在队伍的最前面须眉皓然的老者,正是当朝吏部上书赵焕。

这是赵焕第二次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第一次任这个官职的时候,那还是在几年前,那个时候赵焕原本是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不久,吏部尚书孙丕扬去职,吏部无人主管。孙丕扬为何要去职呢?因为明神宗居在深宫,不上朝,不御讲筵,不祭祀郊庙,不批奏章,而且很多岗位缺人,也得不到增补,整个国家处于瘫痪的状态,80岁的孙丕扬数十次上疏进谏,都石沉大海,心灰意冷的他写了一封奏疏,自行离去。

孙丕扬一走,六部的长官就仅剩赵焕一人,六部之中,吏部是最为重要的,所以赵焕就从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改任为吏部尚书。

当时内阁仅剩下一名成员,也就是首辅叶向高。叶向高对于明神宗的怠政也是十分恼火,上疏一共75封请求增补官员,明神宗却毫无回应,叶向高自己又无法做主,干脆躲在自己的府邸里面,闭门谢客。

赵焕入主吏部,才发现事情有多糟糕。户、礼、工三部不仅没有尚书,且只有一名侍郎。最惨的是兵部,不仅没有尚书,连一个侍郎都没有。负责监察工作的都察院已经八年没有正官。按照督查院的人员配置,给事中是五十人,御史一百十人,而现在都只有十几人而已人。赵焕一看这个情况,这工作干不下去了,就不断申请去职。奏疏交了上去,却没有得到明神宗的回应。赵焕最终跟孙丕扬一样,写了一封辞职奏疏,自行离去。

六部这个时候一个尚书没有,朝局几乎崩溃,明神宗又下旨,让孙丕扬再次出任吏部尚书。

而就在赵焕第二次出任吏部尚书不久,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在辽东发布“七大恨”,并迅速攻破了抚顺、清河两个重镇,明朝损失惨重。如此军情,十万火急,但明神宗依旧呆在深宫,拒不出面,这才有文章开头的场景:百官拥到文华门,固请明神宗出来议政。

但群臣焦急地在文华门外等到了一天,直到晚上,仍不愿离去。最终,他们终于收到了明神宗的谕旨,只有一个字:退。

77岁的赵焕终于忍不住了,愤怒地说了一句:“他日蓟门蹂躏,敌人叩阍,陛下能高枕深宫,称疾谢却之乎?

02

赵焕并不是文华门外唯一的等待者。

叶向高辞去首辅之后,方从哲继任。方从哲首先做的事情就是上疏请求增补人员。

当时的官员空缺的情况更加严重了,累计数千个岗位没有官员任职。而即便一些岗位的人员已经确定好了,但因为吏部和兵部缺掌印人,所有的文件都无法发放凭证,这些待职的官员们都只能长期滞留在京城,有些甚至长达数年之久。这些人就在方从哲上班的必经路上等待着,等到方从哲的公车一到,就纷纷攀附到车上,向首辅诉苦并寻求帮助。

方从哲也很无奈,这些都需要明神宗下诏才可以完成,自己并无权做这些。方从哲不是没有争取过,他上疏数十封,都石沉大海。而他一个首辅,一年也仅仅见到皇帝三次。而他还不是最惨的,前任首辅朱庚当了三年首辅,一次也没有见过皇帝。

但方从哲还是想再争取一下,他把自己增补人员,加强军备等等意见写进了奏疏,然后来到了文华门,请皇帝接见自己,当面陈述时弊。

第一天,明神宗没见他。

第二天,又等一天。

……

第六天,方从哲在文华门等了一天。

没能等到明神宗的方从哲,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回到府中,拒不见客。皇帝不是不处理政务,不见群臣吗?那我方从哲也这样办,不处理公务,不见官员。

你别说,方从哲这样一搞,明神宗终于发话了,大意就是安抚方从哲,你干得很好,继续干。但还是不下令增补官员。

不久,皇后去世了,方从哲一看,机会来了。赶紧进到宫中,在皇后灵前嚎啕大哭,按照惯例,他还应该去看望一下皇帝,劝他不要太伤心。这一次,他终于见到了明神宗。

方从哲跪在明神宗面前,一个人絮絮叨叨说了很久,全是关于朝政混乱的情况,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力请神宗增补内阁人员,增补空缺官员。神宗皇帝这次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方从哲还请求神宗从内帑中拿出银两,发放士卒们的欠饷,神宗以没有钱来搪塞他。神宗的爱财是有名的,方从哲想从他那里拿到钱是很难的,但方从哲也有能够想到的办法。不久,明神宗去世,在遗诏中,明神宗对自己过去数十年的的作为进行了反思,并自我批评。很显然,这封遗诏是方从哲的杰作,他利用死人之口说出了自己想要说的话。而就在明神宗死去的三日内,皇帝的内帑分两次拿出了200万两白银,作为军饷发放至辽东。

03

文华殿的主要作用是皇帝召见大臣和皇帝学习经筵的场所。

而明朝的文华殿已经不存在了,李自成在撤离北京之前,一把火,毁了文华殿,就如同他曾经也一把火焚毁了大明。

而文华殿外的文华门也有幸成为了大明衰亡的见证者。

2 阅读: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