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的新热词:别再盲目鸡娃了,生涯教育才是王道!

我是小羽呀 2024-09-12 10:02:09

“生涯教育”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P.马兰(Sidney P. Marland)在1971年提出的。生涯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进行深刻的自我认知,将注意力从升学焦虑转向对个人职业和生涯发展的思考。

大部分家长沉迷于“鸡娃”,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学习好知识、掌握好技能,孩子步入社会后就能万事大吉了。但是以终为始的教育思维才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思考读书是为了什么,而不是盲目的闯关闯关闯关,如何拿下这道题,如何得到更高的分数,一旦出了社会没有清晰的考题和排行榜,就懵圈了。在现实环境中,不去考虑未来孩子职业和生涯发展的教育方式是十分盲目的。

试举一例,您的孩子起初于音乐领域天赋异禀或满怀热忱,然而因学校倾向招录数学成绩出众的学生,您遂取消了孩子的音乐课,遣其去上数学课。其后,您察觉孩子不喜数学,抑或在此方面天赋匮乏,为契合统一设定的招生标准,您只得令其耗费大量时光,反复进行数学训练。最终,孩子或许能被“强逼”出来,考入心仪的学校,可更有可能荒废了音乐天赋。尤为令人惋惜的是,孩子原本能够踏上以音乐为支撑的愉悦人生旅途,却因您的一时急切,其人生就此改变。

再举一则实例,在德国有一所学校,会于学生大致处于初一这般年级时,组织学生去进行实习。实习的职业由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倘若你日后欲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便可前往医院的外科实习数月。实习结束,便能知晓自己是否真的钟情于这个职业。

不敢断言此做法定然适配我国,但倘若我们能于少年时期,就让孩子觅得自己所热爱之事,并持之以恒地将其做好,我坚信在未来,孩子于社会环境、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利益分配的急剧变迁中,其焦虑将会得以削减。

试想,这又何尝不是一场人生的马拉松呢?在赛事开启之前,我们竭力奋进,且笃信只要努力,必能夺冠。然而,当比赛的枪声鸣响之际,我们才猛然惊觉,我们脚下原以为明晰的赛道,实则极为模糊。倘若不知终点在何方,又该朝着哪个方向奋力奔跑呢?

当然,我们都知道,升学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这种影响下,我们都对孩子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与最好的学习条件,可是,一味的追求升学,忽视生涯教育,真的能培养出幸福的孩子吗?

在资本助推教培崛起的十数年间,中国第一代由教培培育出的“鸡娃”们,现已成年。实际上,我们自身亦深知这种鸡娃教育,其本质无异于一场豪赌。

无人甘愿如此内卷,可现实恰似心理学中的“剧场效应”,使人退无可退。

原本,众人皆安坐观戏,然当有一人起身之时,其余人为能观戏,亦不得不起身。最终,无论自愿抑或被迫,所有人皆只能站立。

只要有人开启内卷模式,家长们为使自家孩子不居人后,也必然随之跟进。可以讲,每一个被“鸡”的孩子背后,皆立着一对焦虑的父母。此乃中国家长们的集体困境。

为了肩头的责任,我们不敢躺平,不敢松弛,唯恐自身所为不足,贻误孩子一生。但内卷恰似一个永无止境的黑洞,于普通人而言,条件、资源、时间、精力皆如此有限。

我们唯有尽最大之努力去托举,继而热切地期望孩子能够飞黄腾达。但切莫忘却,但凡“加杠杆”之赌,便需做好“血本无归”的准备。

“鸡娃”之途充斥着不确定性。

不久前我回了老家,没想到听说表哥的儿子因为情绪方面的原因,不上学待在家里了。

我记得这孩子以前学习挺好的,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认识好多字,能背好几百个单词。这孩子聪明,基础也好,嫂子就更用心培养他,甚至把拆迁款都拿出来让儿子去读私立学校。我还记得嫂子一到寒暑假,就带着孩子到处去游学,还去过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参观。

谁能想到转眼间,孩子就变得这么消沉。听亲戚们说,这孩子天天就窝在屋里打游戏,谁去劝他,他就跟谁发火。不过我还是忍不住给哥嫂打电话,想约孩子出去散散心。

听哥嫂的意思,孩子因为一直学习压力太大,得了抑郁症,特别不愿意跟人接触。没办法,我只好算了,但是心里好长时间都平静不下来。

我就想啊,如果这孩子没出问题,一路考上好学校,他就一定能有大出息吗?恐怕不一定,毕竟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说不准,到处都有变化,教育也是这样。

或者说,能影响教育结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孩子和家长本身的情况,外面的大环境也特别重要。

比如,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动荡,比如毕业后就业情况,再比如同龄人之间参差不齐的背景……

就像考入名校的学霸@清华小崔,在网上讲的那样。

就跟考上名校的学霸@清华小崔在网上说的那样。他辛辛苦苦读了 17 年书,好不容易考上清华了,等着他的不是那种一下子就特别高兴的感觉,反而是被别人比下去的难受。

因为好学生太多啦,大家都很有本事,等到毕业的时候,他找工作还是很难。刚开始小崔特别失落,不过后来他慢慢明白了,人生跟考试不一样,不是答对了就能得分。

美国有个作家叫摩根▪豪泽尔说过:随机、有风险、不确定,这些就组成了咱们不得不面对的世界。

这个说法用在教育孩子上也一样。就算咱们使劲儿了,也不能确定孩子的身体和心里能不能扛得住,更没法保证他以后能成功。

“读好书,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这里面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断了。

“鸡娃烂尾”这种现象的背后,藏着一个特别让人难受的事实。那就是,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每个人的命运也没法说准。

要是能明白教育的本质,就知道没有孩子会真的“烂尾”。

有个 211 院校毕业的叫小翟的人,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听起来让人好好想想。2012 年,她心里满是对未来的希望,从学校毕业了,正式进入社会。

谁能想到,她刚出校园,就被特别残酷的就业市场打击了。她说“一周投了 225 份简历,全都没消息。”找工作老是不行,小翟一点信心都没了。

她没精打采地回了老家,靠父母生活。她自己还笑话自己说“我这就是标准的烂尾娃”,从别人嘴里的好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反面例子。

心里特别难受的时候,小翟天天在街上闲逛,还经常去不远的文玩市场。就这么逛着,突然有一天,她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开一家收旧货的二手店。然后,她用在大学学的知识,做市场调查,写可行性方案,算算启动要多少钱。接着,她去拜访亲戚朋友,为开店筹钱,还列出每个阶段的经营办法和赚钱目标。

不到两个月,小翟的店就正常运转了,在她努力打理下,当年就赚钱了。她很有感触地说:“我现在总算明白了,有意义的人生,不会烂尾的。”

咱们要是不把教育当成往高处爬的梯子,就能发现,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地方。教育的目的呢,就是把孩子天生的优点激发出来,帮他们找到该走的路。

不一定非要做人上人,也不一定得跨越阶层,只要能自己思考、自己生活,就是教育成功了。不过家长完全能在家庭教育里给孩子的生涯教育加点东西。

2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