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五一档已经过去好天,目前这个口碑非常明显。香港动作片《九龙城寨》第一,又热又爽,其它几部电影都乏善可陈,票房第一的《违和防暴队》不敢开分,爱情片《穿过月球的旅行》,悬疑片《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质量也是中规中矩。
最后就是喜剧片《末路狂花钱》,票房从第二3天逆袭到第一,马上要破3亿了,这证明喜剧真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刚需。但电影本身呢,除了又是一部除了谐音梗之外,经典电影名字延续的中国喜剧片,这几年中国喜剧另外一种大概就是翻拍外国IP。
《末路狂花钱》豆瓣评分6.4,最终可能降到6.0左右。它大概属于可以一看,但算不上多么优秀的一部喜剧片。由于电影正在上映这里也不剧透了,也没啥好剧透的,我觉得这电影问题一开始看预告很多网友都猜到了。
主角说得了绝症所以到处花钱,预告里网友都在猜误诊,最后再感情升华一下。结果吧,正片真就是这个套路,中间夹杂各种段子和梗,各个方面都非常套路,当然看电影是私人的事情,你觉得好笑也可以。
我觉得它和去年五一档的《人生路不熟》一模一样,现在中国喜剧片有几个致命问题。
中国喜剧片,为何出不了第二个周星驰?连沈腾都没中国喜剧衰落第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喜剧演员越来越不行了。
表面上喜剧演员挺多的,但是你看舞台,短视频那些还好,但是上了大舞台,影视剧喜剧就越来越差,我觉得最根本的失败在于喜剧演员的根儿没了。
老一辈喜剧人来自生活,见证生活,学习生活。因此他们的作品能让我们投入,能让我们由衷地发笑,好的喜剧演员都有一个共同点:来自普通人。贾冰也好、周星驰也好、宋丹丹也好、赵本山等等都是从普通老百姓里走出来的,知道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老百姓的喜与悲来源于哪里。
而那些半路出家的明星“喜剧演员”是演不出这种感觉的,几乎所有的喜剧演员都说过一句话,那就是不想再搞喜剧了,因为喜剧太难了。原因非常简单,喜剧要接地气。为啥很多喜剧演员出道都很牛,过后很快就完蛋。
因为接地气太难了,周星驰和吴孟达出名了之后,知道自己的生活水平上来之后,就会脱离地气就跑到公园角落,听小情侣打情骂俏。听普通老百姓怎么说话,说什么样的梗,怎么打扮,怎么没钱装有钱,怎么一块钱掰成两半花还不显得落魄。
比如国内某个三流歌手去她家里录像,当看到她家里光衣帽间就快上百平了,你就知道她永远不可能是普通人了。她如果去演戏也永远不可能接地气了。
吴君如曾经说周星驰年轻的时候经常喜欢蹲在街上看路过的行人,一看就是一整天。小时候经常站在家里的窗边向外望,观察隔壁街坊邻居的日常,《功夫》里猪笼城寨为什么这么鲜活,因为就是这么看出来的,再艺术化罢了。
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娱乐圈的热钱、快钱越来越多,创作者们逐渐脱离了他们来的地方,粉丝经济和眼球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下,真的很难有好作者会潜心打磨一个剧本。
新一代混娱乐圈的人想拍好喜剧那更是难上加难,哪怕有《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这种作品出世,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第二季质量相较于第一季直接下降明显。资本就像是饿狼一样,疯狂下场撕咬。
喜剧大赛的那些好演员们热度过去后,似乎又陷入了曾经的怪圈,鲜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中国喜剧片,能不能不要再“包饺子”了中国喜剧衰落第二个原因:中国喜剧能不能不要上价值了
因为周星驰,沈腾,徐峥这一路的喜剧都不是纯喜剧,他们是走进了一个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的坑,非要在喜剧里加深沉,好像不加深沉就不是喜剧一样。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喜剧就像一个带着镣铐的小丑,不管现在国产喜剧怎么努力都超不过几十年前的东成西就,或者国外猫和老鼠,白头神探,笨女孩,珈百璃的堕落这类的纯喜剧。
用铠甲勇士里炎帝的话就是,正气不纯,邪气不足。
带着这种思想镣铐早晚玩儿完,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个悲剧不是说煽情,不是要让观众哭,而是让观众看的时候感到欢乐,放声大笑,等笑完了回想起来,细细咀嚼品味后发现,这令人发笑的一幕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个社会性的悲剧,一个令人无可奈何最后只能苦笑一声的悲剧。
我举个例子,很经典的一个春晚小品,2014年的小品《扶不扶》,主演是沈腾和马丽,这个小品说的就是一个年轻人扶一个摔倒的老人,很简单,很好笑,也很常见,可他为什么经典?因为它直接的指出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却含着无数的勾心斗角。
扶,有可能被讹诈,也有可能被赞扬;不扶,可能会被骂无情,被骂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得对他人伸出援手,也可能无事发生,一个小小的原本是理所应当的行为,却被有心人如此玩弄,甚至帮助他人也要三思而后行,这难道不可悲吗?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悲剧是生活中的悲剧,一个社会的病症,它在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思,它揭开和平的血痂,用自己作为一个开了美颜的镜头,让人看到光明之下那血淋淋的一幕。
一个小品,要么没头没脑,干干脆脆的大笑一场,要么就去揭露社会的病症,警醒人们,让人深思,然后改变,即使世上的乌鸦有无数,也要去做一只白鸽。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不是感动、伤心和流泪,更不是强行煽情。
因为喜剧就像地狱笑话,要有反差才会搞笑,但是这个东西很难把握,也可以一条路走到黑就玩恶俗笑话be like Family Guys or South Park。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有观众意想不到,能被cue到就是胜利。
就像前几年那个脱口秀所说的一样,所谓“冒犯的艺术”,当你冒犯不起来的时候,或者说不能打破常规的时候,那它就不搞笑了。
上价值,包饺子?中国喜剧片为什么不好看中国喜剧衰落第三个原因:中国喜剧确实也戴着镣铐跳舞
这点不得不说非常重要,最后非得转一下上价值观,和解未必是喜剧人,创作者想弄的,但是不弄又不行。为什么笑不出来?因为中国喜剧条条框框也太多了。看看过去我们的喜剧作品,影视剧也好,小品相声也好。
各种基于现实情节的辛辣讽刺、映射,观众看着心照不宣,看完会心一笑,再添加一些或令人捧腹或触动人心的包袱,观众当然会觉的好看,精彩,现在的作品呢?空洞浮夸,言之无物,空中楼阁,就差没摁着头让你笑让你哭了,这样的作品,观众能买账才有鬼。
并不是说刻意去限制,喜剧这个题材一来“想拍出高雅的快乐特别难,需要好的剧本,一个优秀的编剧很容易造出一个搞笑的梗,但如果你想在一个作品里做出大量高雅而搞笑的梗,这太难了”。
二来回归本质,喜剧往往是比较俗的,如果你不用一些装疯卖傻、降智的镜头搞笑(比方说电影举起手来),那么你不可避免的要以现实为题材嘲讽到一些人,也就是所谓的看别人笑话,而被嘲讽的这些人可能是你可能是他,不太友好。
比方说赵本山小品《卖拐》,这对生活中有过被诈骗经历的人非常不友好,如果你的亲人被诈骗过,一家人看这个小品你笑得出来吗?
三来,喜剧太需要天赋了,一部优秀喜剧的演绎对所有演员而言都过于辛苦,主演必须要有天赋,一定要扛得起搞笑担当,角色演员要全力配合,稍有不慎或者天赋不足就显得很突兀。
沈腾的气质给人一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喜感,黄渤就是长相很逗、丑而不讨嫌,情商高,言行非常幽默,徐峥喜剧片的定位就是中国失意中年男,现在雷佳音也有点那个定位的样子。
周星驰是悲剧,或者真善美的内核,用脱离现实的演绎认认真真的表演一个个可怜可笑的悲剧,让你嘲笑他角色的同时又觉得是在嘲笑自己。但是现在的喜剧片,演员在尬演段子,限制多非得包饺子,剧本不是翻拍的就是随意在网络上找些老掉牙的段子,整得跟每年的春晚一样,确实笑不出来。
中国喜剧片还没有死亡?但是快要没了现在中国电影类别划分里,它标了喜剧电影的电影很多,但其实压根不是喜剧片。以这个春节档为例除了票房最差的《红毯先生》算讽刺喜剧,其它像《摇太阳》《第二十条》《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
哪部是喜剧片了?其实都是+喜剧元素的商业电影,宣传喜剧为了吸引观众卖钱而已。
相反,《末路狂花钱》算是纯粹喜剧片,但越来越少。现在喜剧只是一部商业电影里的一个元素,只不过有些电影刻意的把这个元素扩大了,就变成了所谓的“喜剧电影。
幽默感这个东西真的是需要演员赋予,编剧和导演只能赋予可以展示幽默的情景,然而,把一部片子的优劣全都压在演员身上,注定是失败的。好的导演可以创造好的极具反差的幽默情景,去找本身具有强烈幽默感的演员,这样可能会达成幽默效果,也就是喜剧效果。
导演不行,剧本不行,只靠演员来给自己的尴尬的情景贴金,本质上就是个伪命题。
中国喜剧电影这个标签,现在就像流量明星的演技,他从电影历史长河的分类中就从来没存在过,所以中国喜剧电影虽然还没有死,但是确实快了。
这姐们儿本来流量就挺大的,粉丝还多,搞这个干嘛,可惜
没办法 这些人是欠教育 抢着花钱去电影院接受教育
月光宝盒打开,再来几部星爷的搞笑篇吧!
《末路狂花钱》票房逆袭,喜剧片的笑点是否已经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更造出来的梗,不是好笑,尴尬起鸡皮疙瘩
中国喜剧电影市场的需求不容小觑,观众对轻松幽默的情节有着持续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