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的繁文缛节为什么还有生存空间?|残唐五代失败学

大卫的平行宇宙 2023-03-16 10:14:29

1.引人思考

随着城市化的脚步,原本大家伙儿喜闻乐见的传统仪式,比如:婚丧嫁娶,渐渐被贴上了陈旧、无聊的标签,甚至不少朋友因为这些礼仪实在太熬人,认为除了可以回收之前给出的份子钱,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类似地,还有诸多巧立名目的纪念日也让不少人不堪其扰!

2.一点疑问

在现代人的眼里,这些礼仪或陈旧,或无聊,甚至有些虚伪!怎么还有生存的空间呢?

3.原则

大厂在正式发布新产品之前,都会走完整个内测、公测环节。尽管繁杂、琐碎、冗长,该环节依旧不可或缺!

究其原因,无外以下两点:1.通过测试,才能在组织内部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各个部门、员工深切了解到产品的重要性与运行逻辑,实现力出一孔,确保实现研发产品的根本目的。2.没有什么产品是完美无缺的,通过测试,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善产品。**

那些看上去陈旧、无聊的礼仪,起到的正是测试的作用!我是大卫的平行宇宙,欢迎关注!

4.回顾历史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五代,看看前人面对类似困境时,是如何应对的。相信能给同学们以启示!

龙德元年(辛巳,公元920年)

王宗衍、杨溥多次劝李存勖称帝。李存勖将两国的书信拿出来,让左右传阅。看到群臣面面相觑,李存勖掏心窝子地说出了肺腑之言:当初,王建也给我爹来过信,说是李唐已经亡国,应该称帝。我爹的反应是:早在盛唐天子巡幸石门时,我就发兵征讨叛贼,兵锋威震天下。要是那时占据关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搞禅让,谁有能力制止我呢?只是咱们家世代忠孝,这种不忠不义的事儿,我干不得,将来你也干不得!咱们一定要以兴复盛唐社稷为己任,千万不要受这些人蛊惑。我老爹的话言犹在耳,岂能因为前蜀、杨吴的提议就改了初心!言罢,痛哭流涕。

看看李存勖这套操作,-既表达了我们河东军事集团在我爹那一代就已经有了另辟天地的实力了,只是看在君臣大义的份上,才暂时搁置;又暗示那只是我爹那个老古董的想法,至于我的想法嘛?容我再考虑考虑!-像前蜀这样的二流货色都已经称帝了,咱们还称王,属实有点拿不出手啊!-杨吴是咱们的盟友,力挺我称帝,可见此举实乃大势所趋啊!-我得做过听爸爸话的好孩子!要是将来做出什么违背老爹想法的事儿来,你们可得好好劝劝我啊!嘴上说不要,可身体却很诚实!……不对,应该调整一下语序:身体虽然很诚实,但嘴还是硬的!

诸将虽然多是沙陀人,但在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两代的熏陶下,都已融入汉家传统,打心底接受了儒家文化,自然明白老板的良苦用心。

自古以来,禅让这事儿从来就不是一次搞掂的,都需要老板再三谦让,高管反复劝进才能走完流程的。那……就配合老板把戏做全套呗——晋军的高级将领开始反复劝进。看到晋国上下已经用影帝级别的演技诠释了只有真正的汉人才能领会到的礼法精髓,其他实力相对弱小的割据势力赶紧识趣的再次劝进。

既然诸将热情如此之高,李存勖实在不好冷了大伙儿的心。虽然还不能马上操办禅让的事儿,但不妨先满足一下诸将最基本的诉求:安排相关部门采购玉石,用以制作传国玉玺。香肠总是要一段一段地切嘛!

话说当初黄巢攻破长安的时候,魏州传真和尚的老师得到了传国玉玺,至今已妥善收藏了四十余年。得知李存勖亟需玉石,传真和尚自然要积极响应!他明智地表示自己手里有一块普通的宝玉,希望献给晋王,为复兴盛唐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堂堂一方霸主,李存勖的身边自然不缺识货的人,一眼就认出这块普通的玉石正是传国玉玺。那还等什么,传真和尚赶紧来到魏州行台献宝,早就得知情况的诸将纷纷向李存勖表达了天命所归的祝贺。

这一幕,想来朋友们已经见得多了!王莽、曹丕、司马炎杨坚朱温……哪一个不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但,朋友们是否有过疑惑:禅让就禅让呗,双方干脆利落地交接一下不就得了?为什么这些枭雄都不辞辛苦地玩三辞三让的把戏?

本质上,三辞三让并不是陈腐过时的把戏,而是一套有效的工具。反复地推举、谦让,才能让整个组织真正理解老板的战略到底是什么,才能让组织内各有诉求的小山头力出一孔。而且,三辞三让也是模拟真实场景的极限测试,让组织能尽早地识别问题、解决问题。

管理,尤其大型组织的管理,并不是过家家!战略也绝不是一经公布,就会被整个组织全心全力、毫无偏差地执行下去——很多时候,成员对战略的理解可能完全是南辕北辙的,执行起来也往往要夹带私货。对李存勖而言,即便大多数人都嚷嚷着抓紧禅让,他也无法确定这是组织的真正共识,还是个别人在邀功希宠?

当劝进、传国玺之类的消息传到晋阳,功勋元老张承业立即明白了李存勖心里打的什么主意。对此,他持保留意见,因此紧急赶到魏州劝诫李存勖:咱们家世世代代都忠于盛唐,每一次朝廷有什么劫难,咱们都倾家荡产地出人出力。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三十年来一直勤勤恳恳的经营财政、训兵练马的目的所在——我一生念念不忘的始终是消灭叛臣,光复盛唐。如今河朔刚刚平定,但朱温余孽尚存!大王此时考虑称帝,完全违背了咱们当初起兵的本意了。如此一来,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我还是希望:先平定了朱氏余孽,替盛唐列祖列宗报了血海深仇,然后再找到他们的后代,奉立为天子。而你,在天子大义下,南取吴,西取蜀,一统天下。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高祖、太宗复生,不也需奉大王为尊吗?要知道,咱们天朝上国的惯例不就是:越是谦让恭顺,所得就越是持久牢固。我并无二心,只是要报先王大恩,希望能让大王的基业长青罢了。

李存勖能说啥?只好扭扭捏捏地托辞:你说得对,我举双手赞成。可众意难违啊,我实在不好驳了大家的面子、冷了诸将的心!”

张承业算是看着李存勖长大的,自然对他的所思所想一清二楚,明白人家“我意已决”了。但作为盛唐的纯臣、老派的守序者,张承业还是没法接受盛唐最后的一线希望,就在自己的眼前,被自己的老板踢进历史的故纸堆里——尽管此时的盛唐已经死亡!他换了一种劝谏的方式,开始分析此时尚不具备建国称帝的条件:1.前线还在鏖战,有限的资源、精力、时间都用来对付后梁,恐怕没法操办禅让的事项;2.这么多年的兵荒马乱,礼部那边真正懂典籍的人早都不在了,像禅让这么重大的典仪,根本就没人能弄得懂!真要是操办起来,还不得闹笑话啊?那多尴尬!

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李存勖只好继续一脸无辜地扮演复读机:我也不想啊,都是下边那些人的主意。

知道老板已经铁了心,倍感失望的张承业只好返回晋阳,抑郁成疾,不久就病倒了。

你看,高管级别的张承业不就没有跟新战略对齐嘛!可见三辞三让的重要性!或者,我们换一种说法——将军想要约束部队的军纪,他会怎么做?三令五申嘛!既然三令五申是有效的管理手段,那三辞三让自然也应该等而视之!

敲黑板,干货更要多重复!看上去陈旧、无聊的礼仪,起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测试的作用!

5.重蹈覆辙

好奇心爆棚的同学们估计会有一个疑问:要是不按刚刚总结的干货来处理,会发生什么?公元551年,终于控制了建康的侯景决定拔除南梁尚存一战之力的反对者们。闰三月,侯景派军沿长江西上,攻击手握兵权的萧氏宗亲。只是,他并不清楚自己从此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

在出发的时候,一方是刚刚以800人起家便解锁灭国成就的当代战神,一方是眼看自己老爹困守孤城却不敢——也许更多的是不肯——出手救援的无名之辈;一方手握南梁大半军队,一方仅有一州之兵;一方气势正盛;一方忧心忡忡。无论怎么看,侯景都敢拍着胸脯说:优势在我!

那就不需要遵守什么狗屁军事原则,平推就好了。结果侯景既没集中优势兵力搞单点爆破;也没隐藏好自己并不擅长的水战的先天缺陷。这仗从四月打到八月,侯景方面不但没能收割到任何有价值的成果,反而被名将王僧辩用计拖在巴陵,进退两难。

现实与预期落差太大,侯景实在无法接受,心存侥幸、不肯止损。然而,形势比人强!心腹大将任约兵败赤亭,侯景无奈撤军,退返建康。

这就引发了连锁反应!侯景是外来户,在南梁并无根基,之前能搞出那么大的动静,与其说侯景纵横无敌,还不如说南梁上下均已厌倦透了萧衍。-对于宗室,萧衍实在太能活了,让继承人完全看不到上位的希望;-对于高层,萧衍对宗室无原则地溺爱,缺乏公正性;-对于底层,国家贪腐横行,生活维艰。这才有侯景围攻台城时,勤王部队作壁上观的奇景出现。

所以,一旦南梁意识到侯景并非不可战胜,那必然要把他攻占建康后造的孽报复回去!于是,原本就对其恨之入骨的的各色人等开始反攻倒算!这个名单里包括但不限于:祖皓、萧大心、萧会理、萧大连、沈浚、张嵊等。

侯景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处境突然就从攻打皇城都放任不管,一下子变成了退守建康还要被人围殴。

形势逆转,正面战场是打不动了!那就不妨从其他方面想想办法,比如……称帝!侯景抛弃了原本“先实际控制、再受禅称帝”的路线,转而采纳了王伟的新建议:

自古移鼎,必须废立!既示我权威,且绝彼民望。

八月。十七日,废简文帝。二十一日,立豫章王萧栋为帝。得到消息的太尉郭元建匆忙返回建康,质问侯景:老大,咱不是商量好了,要走挟天子以令诸侯路线嘛!本来我还担心简文帝的号召力不够,你现在倒好,推一个更没有存在感的小子上台,这不更没戏了吗!

琢磨着郭元建说的有理,侯景又想:要不就换回简文帝?结果被王伟怼回去:废立皇帝又不是过家家!你这么朝令夕改的,岂不是更加没有权威性了!侯景再次摇摆回王伟的路线。

九月。为了确保自己的路线能够彻底执行,王伟决定釜底抽薪:要不,咱们干掉简文帝,以绝后患!

十月。侯景犹豫了一段时间,终于还是把屠刀伸向了简文帝。

十一月。下面就是侯景期盼已久的禅让环节了。初九,加九锡。十九,正是禅让。

这事儿搞得太过猴急,甚至连追立七庙的事儿都没事先勾兑好。当王伟提议的时候,侯景全然处于懵逼状态,居然反问:

何谓七庙?……前世吾不复记,唯记我父名标;且彼在朔州,那得来啖此!

搞得一众吃瓜群众窃笑不已。你想想,侯景哪有功夫搞什么三辞三让啊!

问题是:你不搞三辞三让来测试南梁降臣的反应,直接霸王硬上弓,那不就把自己命运完全丢在赌桌上嘛!更要命的是:彼时的侯景已经没有什么赌本了,这一次输了,就再也没有上赌桌的资格了!

至于结局嘛?公元552年。三月,王僧辩、陈霸先率军与侯景在姑孰和石头城北激战。侯景战败,率部下数十人逃亡。四月,被随行的羊鹍所杀,时年49岁。至于死后的遭遇?对比他在建康干的那些腌臜事,似乎只能说:报应!

至此,我们可以纠正一个错误的直觉:禅让过程中的三辞三让,只是虚伪、陈腐的繁文缛节!事实上,三辞三让不仅能在组织内协调同步、解决问题,还是一个展现自身过硬实力的舞台。受禅者利用这个冗长、繁复的仪式反复昭示天下:我,有接盘的实力!

One more thing.网上有一种论调,说石敬瑭又坏又怂,但称不上是汉奸,因为人家户口本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自己是沙陀人。说实话,石敬瑭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可以的话,谁想跟这么个玩意儿做同胞啊?但是,朋友们看看以李存勖为代表的河东军事集团在禅让这件事情上的表现,哪还有半点北方游牧民族的遗风?比精汉还TM精汉!凭什么硬把人家划到外族行列里?

参考资料:1.司马光【资治通鉴】2.欧阳修【新五代史】3.薛居正【旧五代史】4.胡三省【通鉴音注】5.姚察、姚思廉【梁书】6.用八百人灭南梁,“侯景之乱”主谋堪称男版王熙凤_腾讯新闻(qq.com)7.侯景之乱

特别声明: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特别感谢辛苦制作、上传的网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