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武松对潘金莲毫无兴趣,却会被孙二娘迷惑,人到中年才看透他

耳东品文史 2024-04-07 00:02:21

直裰冷披黑雾,戒箍光射秋霜。额前剪发拂眉长,脑后护头齐项。顶骨数珠灿白,杂绒绦结微黄。钢刀两口迸寒光,行者武松形象。

从作者赋予武松的这赞诗便不难看出,武松这角色绝非等闲之辈,事实上他在书中也确实是如同“战神”一般的存在,除了在征方腊时被那使妖法的包道乙给斩断了一臂之外,武松几乎是从无败绩,只要他出手,他的敌人必将倒下。

武松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无非因为作者在他身上花费了最多的笔墨,不过即便是如此,这个角色身上仍是留下了不少谜团,比如他为何对潘金莲毫无兴趣,却又会对孙二娘产生好感?

一、武松怒杀大嫂

潘金莲第一次见武松时就表现得格外热情,起初还只是嫂嫂对叔叔的照顾,可后来却越说越不像话。

(潘金莲、武松剧照)

她为武松夹菜,为武松上酒,甚至还要帮武松簇火,搞得武松好生尴尬,甚至有些生气。

其实说来奇怪,就书中的描述来看,抛开人品不谈,潘金莲的形象算得上是十分出众的,毕竟书中是这么写的:“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她的妖娆,武松一定是看在眼里的,然而武松却表现得极其厌烦的样子。

比如这段对话,武松差点就没忍住要动手:“那妇人欲心似火,不看武松焦躁,便放了火箸,却筛一盏酒来,自呷了一口,剩了大半盏,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武松劈手夺来,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把手只一推,争些儿把那妇人推一跤。武松睁起眼来道:‘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带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廉耻,为此等的勾当。’”

(武松、潘金莲剧照)

而当得知嫂嫂害死了他的大哥之后,武松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将那妇人掏心挖肺,连头颅都割了下来,尽管后来的武松是被称为“行者”,但那也不过是穿了一身头陀装束罢了,他还是个凡夫俗子,不可能对潘金莲的美貌无动于衷才是。

当然,潘金莲是他的嫂嫂,他会因为这一层关系而保持距离,那是说得通的,后来杀潘金莲,也是因为这嫂嫂害死了他的亲哥,确实罪不可恕。

从这里来看,武松是个不解风情,但又对恶人毫不留情的人。

可到了孙二娘面前,他却换了一副嘴脸。

二、母夜叉摆平行者

相对于潘金莲而言,孙二娘可没有一副好看的皮囊,相反,那女子从穿着到外貌,无处不透露着一股杀气,让人一看就觉得她不是什么正经人。

毕竟书中是这么写的:“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环,鬓边插着些野花。见武松同两个公人来到门前,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

而后又道:“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红裙内斑斓裹肚,黄发边皎洁金钗。钏镯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

(孙二娘、武松剧照)

武松还没进她那黑店之前,就已经有了几分防备之心,甚至他心中已经有了弄死这女子的想法。

接着武松的做法是不动声色,看孙二娘那毒妇表演,孙二娘只当武松是其他莽汉一般,依旧是走那“麻翻”“杀人”“砍肉”的流程,哪料那武松是装晕,直接将她反擒住,瞬间惊得她哭爹喊娘。

接下来便是张青登场,解释了一番他们夫妻的为人,武松便放了他们。

其实这段剧情是很不合理的,他们夫妻二人后来的那番说辞与其说是“求情”,倒不如说是在“陈述罪状”。

书中是这么说的:“小人姓张名青,原是此间光明寺种菜园子。为因一时间争些小事,性起把这光明寺僧行杀了,放把火烧做白地。后来也没对头,官司也不来问,小人只此大树坡下剪径……实是只等客商过往,有那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小人每日也挑些去村里卖,如此度日。”

你看,他们是将自己的罪行一五一十的陈述了出来。

要说唯一算是辩解的话语,就是称赞了武松一番,说那武松如何神勇,接着又说他们是识英雄重英雄的,比如他们曾放了鲁智深。

再接着他们夫妻二人是好酒好菜招待了武松一番,又拿出了那套头陀装束与一对镔铁雪花刀送给武松,武松不仅消了气,反而还与他们结拜起来。

(武松、孙二娘剧照)

甚至从后续的剧情来看,武松与孙二娘的关系还算得上是十分亲密,老版电视剧中,孙二娘战死之时,导演还特意给武松加了一段痛哭流涕的戏,足以证明他与孙二娘确实算得上是十分亲密了,也可以说是被孙二娘忽悠迷惑了。

这是为何?

要说他是痛恨恶人,那孙二娘做的恶可比潘金莲多太多了,儿时不解,如今再回过头来看,其实武松的抉择也不难理解。

三、现实的人性

潘金莲与孙二娘到底有何不同?其实不用“比烂”,她们无疑都是该死之人,只是她们该死的原因不同罢了。

但对于武松二人,这二女的“初始立场”是不同的。

潘金莲一开始是武松的大嫂,若没有后面的事,武松自然能与她和谐相处,然而她却杀害了武松的哥哥,犯下弥天大罪,武松杀她是理所当然的。

而孙二娘则不同,她的“初始立场”就是恶人,武松早已知道这一点,但在后续的接触中,武松却发现这女子倒也不是纯粹的恶,算得上是“盗亦有道”,这才手软。

(潘金莲、西门庆剧照)

其实类似的情节在各种武侠小说中也十分常见,一个好人但凡做了些许错事,往往就罪不可恕。

而一个恶人但凡有些良知,作者便会送他一句“回头是岸”,他若听了,那便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人们总是能接受一个恶人变好,却难以接受好人变坏,这逻辑看似十分荒谬,却又格外真实,施耐庵如此安排武松的决定,只能说他确实是深谙人性。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