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原与粟裕并驾齐驱,缘何在三年内拉开差距,两次失误是关键

史海任我行 2024-03-11 14:01:26

1955年的授衔中,粟裕和陈赓并列在十大将的序列中,并且粟裕是十大将之首,陈赓却要排到第四位去,所以一度有“粟裕镇大将”的说法。

这件事曾引起过争议,首先是粟裕、陈赓二人无论资历还是战功都很突出,似乎有评元帅的可能性。

其次是陈赓的资历要比粟裕更老一些,最后却“屈居人后”,这似乎也不合情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粟裕和陈赓之间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呢?

究竟怎么才能评元帅?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所谓“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说法只是一个带有偶然性的结果,而不是说中央军委从一开始就定下了这个规模。

事实上,如果按照中央军委的最初想法,当年就应该授予毛主席一个“大元帅”头衔,而元帅应该是十三人,大将应该是十四人。

这里面,多出的三个元帅名额分别是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三人准备的,而大将名额是为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邓子恢四人准备的,只不过由于他们都转了行政岗,在毛主席的倡议下,也就没有参与评衔。

这就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元帅规模并非一开始就定死在十个了,另一个是中央确实没有将粟裕和陈赓二人纳入元帅队列的计划。

在部分同志看来,这个结果很奇怪,因为陈赓资历老,粟裕战功大,他们完全有资格与其中的几位元帅相提并论。

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议,其实非常好回答,那就是中央军委对元帅的评定有着明确的标准。

第一就是要在建军过程中担任重要领导,或者是红军部队的创建者。

第二就是要在红军时期担任军团级高级将领。

第三要在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师级、副师级干部或者在新四军担任军级将领。

第四要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四大野战军或者重要军区的司令或者政委。

第五就是要在上述阶段中具备相当的代表性。

所以说,是否评元帅不能以个人主观上的感受来评判,而是要以实际的标准来界定。当然,评出的十位元帅并不一定就完全满足这些标准。

比如朱老总和贺老总,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基本都退居二线,但这两个人对革命的开创之功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元帅是他们应得的荣誉,这毫无疑问。

再说回粟裕和陈赓两人,陈赓的资历确实老,1922年他就是共产党员了,这一点哪怕是彭老总和贺老总都比不了他。

因为彭老总是在1928年才入党正式干革命的,贺老总则是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南下过程中才入党的。

而在南昌起义中,陈赓已经是贺老总麾下的一名营长,相比之下林彪还只是连长,粟裕更只是一个班长。

因此,要是光讲资历那陈赓确实够资格,但人民军队并非论资排辈之地,仅此肯定是不够的。

对于陈赓来说,有一段经历很可能直接耽误了他的前程,那就是在中央特科工作的三年。

是的,旅长同志可不是只会打仗,他搞谍战也是一把好手,其曾在中央特科干的风生水起,一度名动上海滩。

但是,也正是因为在上海滩搞谍战,导致陈赓相比于林彪等人缺失了一段重要的军事履历,从而被限制了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后来周总理虽然放陈赓回军队了,但却只让陈赓在鄂豫皖苏区当团长,而不是去中央苏区,否则陈赓的起点还要更高一些,也不会在抗战时期才是个旅长了。

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兵团虽然隶属刘邓集团,但直接归中央军委指挥,他的仗打得也不错,这让毛主席重新重视起了他。

可惜的是,随着大局渐定,陈赓已经没有机会升到大军区级了,他也就只能在大将的位置上了。

至于粟裕,那确实也是相当可惜,因为他的功劳之大或许只有林彪才能一较高下,但他却不满足评元帅的条件。

首先说资历,粟裕在南昌起义时只是警卫班长,这就差别人太多;其次是红军时期,粟裕的最高职务也只是军团参谋长,又不满足条件。

抗战时期,粟裕当过支队司令、第一师师长,最高也就是一级军区副司令;解放战争时期,虽说华东野战军是粟裕实际指挥,但明面上的司令还是陈毅。

因此,尽管功劳足够大,但就硬性标准来说,粟裕是不满足条件的,最后也只能当大将之首。

陈赓与粟裕的地位转变

说完了粟裕和陈赓不能评元帅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明明资历更老的陈赓怎么跑到粟裕后面去了。

就二人的经历来看,陈赓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为早在1923年的时候他就考入了黄埔军校,不仅是黄埔一期,更是当年著名的“黄埔三杰”之一。

军事圈有一个经典名梗,说的是“李云龙当年不过背的是中正式,而旅长背的是中正本正。”这里的中正当然就是蒋介石,而人们之所以称他为校长就是因为他是黄埔军校的校长。

因此,蒋介石对名动黄埔的陈赓还是很欣赏的,一度要拉着他结拜,更不要说讨伐陈炯明的时候陈赓背着蒋介石从战场上逃命,对老蒋有救命之恩。

但陈赓理想远大,对目光短浅的校长并不看好,于是很快就转投人格魅力更大的“前黄埔教导主任”周总理去了。

在后面的历史中,陈赓的履历表也相当好看,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当过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也当过军委干部团团长,深受毛主席的信任。

红军东征中,陈赓曾指挥部队打垮过阎锡山七个团;山城堡战役,他又给学弟胡宗南上了一课,重创其78师;响堂铺战斗,陈赓两小时歼灭日军上千人,创造了游击战的典型战例;香城固伏击战,歼灭日军主力精锐一部,再次成为反扫荡作战的光辉典型。

至于亮剑里的中“战地观摩团”,其实就是把旅长的战绩安到了虚构的老李身上,而那次有一百八十个鬼子军官被全歼。

这些战例都充分说明了陈赓的军事能力其实并不逊色,只是由于他本人是个多面手,打仗很行、搞情报也行、抓学校教育也是好手,于是总是在不同角色间切换,极大地耽误了在军事道路上的发展。相比之下,粟裕就专一多了,他一直就是干打仗的活。

南昌起义后,粟裕就一直跟着朱老总学怎么打仗,后来又在井冈山上跟着毛主席学。等到反围剿作战时期,粟裕已经从当初的警卫班长变成了独当一面的青年将领。

第一次反围剿,他参与了龙岗战斗,也就是活捉张辉瓒的那场战斗;第二次反围剿,粟裕因功升师长;第三次反围剿,粟裕就已经是红四军参谋长了。

抗战中,粟裕在1939年的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战斗中数次痛击日伪军;1940年的黄桥之战,粟裕大破韩德勒军,此战歼敌过万,直接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

1941年,七保三仓、五保丰利,与日伪军连续作战。1944年,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三千平方公里,还有车桥战役、南坎战役,都给日伪军以重大打击。

1945年,高邮战役,歼灭日伪军多达两万,直接打通了华中与山东两个解放区。

要是再说到解放战争,那真是高光时刻一个接一个,既有苏中七战七捷这种开胃菜,更有孟良崮战役等大手笔,这一时期的粟裕实在是太耀眼了。

于是在1947年的九月,毛主席亲自下令将陈赓兵团调给粟裕统一指挥。也就是说,从此以后陈赓反而成为了粟裕的下属,这无疑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巨大转折。

说起来,陈赓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成绩并不差,先有上党战役大败阎锡山,后又全歼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这已经足够出名。

但陈赓歼灭的整编第一师第一旅号称“天下第一旅”,粟裕歼灭的整编七十四师号称“天下第一师”,听名头就知道谁更出彩了,风头上可不就被压过去一截。

当然,毛主席让粟裕来领导陈赓,可不是被这些名头所影响,而是有着相当深远的考虑。

这就要说到粟裕和陈赓之间指挥风格的不同了,粟裕就像是一个人形计算机,他能从几个数字中就敏锐地觉察到敌人的兵力动向,从而做出相应的部署,可以说是算无遗策。

陈赓就不行,他更喜欢粗放式的指挥,在宏观上把控战局,因此他往往连敌人的番号都记不住,需要的时候就问参谋。

这其实就反映出一个问题,严谨细致的粟裕比足智多谋的陈赓更适合指挥大规模战役,而这正是毛主席作此安排的初衷。

两个失误成大错

事实也正是这样发展的,陈赓在后面的战斗中两次失误,直接暴露了他在指挥上的问题。

首先是在支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候,陈赓带着八万大军南下突破黄河天堑,直接切断了陇海线。

紧接着,粟裕和陈赓同时提出要在平汉路进行破袭战,以调动蒋介石的兵力,毛主席也同意了。

于是,陈赓谢富治兵团和唐亮陈士渠兵团两路夹击确山县城,以此来威胁白崇禧。

但让人意外的时候,面对确山县城的三个高地,陈赓仅仅就其中两个做出安排,而将一号高地给忽略了,偏偏这个被忽略的正是敌军的防御核心。

战斗中,我军接连攻克两个高地,却遭到一号高地的猛烈还击,部队伤亡很大。

而就在我军历经苦战后即将攻克确山的时候,白崇禧的救兵到了,陈赓为了避免被反包围不得不撤走,但这样一来破袭平汉路的计划就失败了,而这也最终导致了刘邓大军不得不撤离大别山。

可以说,陈赓的一次失误直接影响到了全局。五个月后,陈赓又犯了第二个错误,那就是在宛东战役中放跑了张轸兵团,更是铸成大错。

这次战役是刘伯承坐镇指挥,一边由陈锡联指挥东路佯攻确山,另一边由陈赓指挥西路在南阳设伏,以图全歼张轸兵团。

战役发起后,白崇禧果然让张轸兵团来救援确山,这让大家很是兴奋,陈赓更是摩拳擦掌准备聚歼这五万国军。但张轸这个人心思很缜密,他最终觉察到了我军的企图,于是准备退回南阳。

为了万无一失,张轸先是打电话通知说自己要继续向东与我军决战,但转头就用日语说自己其实是要撤退。

不得不说,张轸果然是个老狐狸,他甚至猜到了己方通讯很可能已经被监听,于是故意实施诱骗。

对于这个并不十分高明的骗局,陈赓还真就上当了,他调动大军向东封堵,却没想到敌人已经向西跑了,我军计划就此全部落空。

得知战果,刘伯承很生气,他说:“整场战斗极不令人中意!”而究其原因,疏忽是一方面,陈赓过于保守的战略也是一个方面,也就是刘伯承所说的:“过于顾虑自己的伤亡。”

先在确山失利,又在南阳犯错,陈赓的这两次失误是十分紧要的,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大局,这也充分暴露了他在指挥上的一些问题,即不能很好地指挥大兵团作战。

于是从此以后,陈赓再也没有单独指挥过一个独立的战略集团作战。

与之相反,粟裕却在之后的历史中先后指挥了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等大规模战役,彻底奠定了自己军神的地位,而陈赓与其差距自然也就拉开了。

不过,陈赓并没有因为地位的变化而故作矜持,他后来也很重视向粟裕学习。比如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时候,陈赓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参观团来华野学习,这充分说明了陈赓并不是一个把资历和面子看得很重要的人,相反他十分谦虚低调。

其实粟裕何尝不是这样,建国后周总理要他担任副总参谋长,但粟裕却说陈赓更适合。只是由于周总理坚持要粟裕来当,所以他才没能推辞得了。

而进入总参后不久,粟裕想要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他一下子就想到了陈赓,于是就有了陈赓朝鲜回国办哈工大的事情。

再后来粟裕从副参谋长升任总参谋长,他又推荐了陈赓兼任副参谋长,两人从此在总参谋部朝夕相处,一度是我军合作共事的典范。

得益于这种战友情和同事情,陈赓也和粟裕建立了相当深厚的私人友谊。于是当1958年有人批评粟裕“不会打仗”的时候,陈赓直接站出来说:“说粟裕不会打仗,那中国还有谁会打?请他出来见识见识。”

同样的,粟裕对陈赓的情分也很重,后来陈赓病逝,粟裕闻讯悲痛万分,拖着病体和李克农等人一起送其骨灰至机场,直至飞机载斯人远去,他都不舍得离开。

因此,我们在这里谈论粟裕和陈赓之间的地位变化,并非是要在他们两人中分个高下,而仅仅是讨论他们两人的不同之处,革命战争不能没有粟裕与不能没有陈赓是等价齐观的,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结语

对于各个将领的地位,历来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们或许并不看重这些。就像粟裕说的那样:“(军衔)我只嫌高,不嫌低,今后不要再讨论这方面问题了,没什么意思。”

其实无论是他还是陈赓,都是相当朴实豁达之人,他们的眼里只有实实在在的事业,而并不过分计较个人荣辱。这是相当宝贵的品格,最值得我们去学习。

0 阅读:153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