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的悲惨现状,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有责任

元柏评历史 2023-11-24 00:16:25

194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181 号决议,中东为此爆发激烈冲突;以色列趁乱宣布建国,一怒之下的阿拉伯人正式打响了战争。

但是美国的一个紧急举动,左右了战局。

这时的巴勒斯坦也才缓过神:原来自己一开始,就被“阿拉伯兄弟”卖了。

这一切还要从181号决议说起!

181号决议现场,气氛有些低沉

181号决议的连锁效应

联合国181 号决议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委任统治的英国殖民当局应于 1948 年 8 月撤离,之后当地按照民族划分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两部分。

其中,阿拉伯国面积 11000 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犹太国面积 14000 多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城单独划出,为联合国全权托管国际区域。

181 号决议刚一公布,整个阿拉伯世界都表示强烈反对,而巴勒斯坦犹太群体则表示拥护该决议。一方欢喜一方愁,天平开始出现倾斜。

阿拉伯人认为:犹太人都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2000多年,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已经定居超过 1300 年。屠杀犹太人是德国人干的,要建国也该找德国要块地,凭什么要抢阿拉伯人的土地。

而生活在巴勒斯坦当地的阿拉伯人(以下称巴勒斯坦人)则更加气愤:犹太人在19世纪末合法购置的土地就那么点, 181 号协议居然让犹太人白白扩张了这么多的领地,巴勒斯坦人聚居区却缩小一半以上,这是西方列强对自己的不平等条约。

大量犹太复国主义恐怖分子开始对当地巴勒斯坦人进行无差别屠杀,导致大量巴勒斯坦人流亡,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民族对立骤然加剧。

决议出台后几家欢喜几家愁

1947年11月30日,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正式拉开帷幕。

如此乱局导致 181 号决议根本无法实施,无可奈何的英国人在 1948 年 5 月 14 日宣布提前终止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

也就是在当天,犹太复国主义者就宣布以色列建国。

阿拉伯人愤怒了,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沙特等一众阿拉伯国家组成联军,在以色列建国次日进入巴勒斯坦地区,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打响。

当时阿拉伯联军无论是兵力还是火力、装甲部队和空军都远超以色列,如果是单纯的硬碰硬,以色列注定亡国。

如果阿拉伯联军一鼓作气平推过去,新生的以色列注定亡国,毕竟当时的美国鞭长莫及。然而在开战第三天,眼看以军就要被赶下海之际,美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临时停火议案。

也正是这次议案,让以色列“起死回生”。

原本具有优势的阿拉伯联军被迫停火,也再无最佳战机

阿拉伯军队看着眼前的协议,被迫同意暂时停火四周,让以色列从灭亡的边缘缓过劲来,这唯一一次消灭以色列的机会就此丧失。

停火期间,以色列开始进行全国总动员,美国也紧急向以色列提供大量军火。于是在当年7月9日以色列撕毁议案开始第二阶段反攻,阿拉伯联军全面被动,并开始不断丢失地盘。

以军不仅占领了 181 号决议规定的犹太国领土,还额外抢了 6700 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土地,占领了80%巴勒斯坦地区。

埃及手头的地盘只剩下一个加沙地带,外约旦勉强守住了旦河西岸地区和东耶路撒冷。

第一次中东战争原本阿拉伯联军掌握绝对的优势,但结果怎么确实这样的结果?

中东地区的这些国家,哪个不是在刀尖上行走

阿拉伯联队的失败不仅是以色列背后有一个美国,更是因为阿拉伯联军各自心怀鬼胎!他们表面上参战是为了巴勒斯坦的解放,实际上是为了多给自己抢点地盘。

埃及在加沙地区以维和的名义不撤军,在军管了一段时间后,于1959年宣布将加沙并入埃及的版图,但加沙人却无法成为埃及公民。

而外约旦企图将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变成外约旦的一部分。1950 年 4 月,刚和以色列停火的外约旦就宣布将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并入版图,国名也改为约旦哈希姆王国。

至此,埃及、外约旦完全把阿拉伯联军解放巴勒斯坦一事抛到九霄云外,一心只想开疆扩土。

巴勒斯坦到这时候才缓过神来:合着我一开始就被这些“阿拉伯联军”卖了,他们根本不是来共同御敌的兄弟,而是一群趁火打劫的悍匪。

就这样,巴勒斯坦人成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唯一输家。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成为了最可惜的输家

举足轻重的巴解组织

1949 年,两个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名词分别出现在亚洲——新中国和巴勒斯坦难民。

但不同的是,前者驱逐了帝国主义列强势力,实现了民族独立;后者却是一个民族深重苦难的开始。

从1948年5月开始,大批因为战争失去家园的巴勒斯坦人如潮水般涌入约旦、黎巴嫩、埃及等国。

当时,纳赛尔领导的埃及利用美、苏新兴大国与英法老牌殖民帝国间的矛盾,成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夺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使他在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世界中赢得了空前的威望,他所提出的“泛阿拉伯主义”也被视为对抗西方的利器。

只是想将整个阿拉伯民族统一在一个国家旗帜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阿拉伯民族大团结实际上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就像那些巴勒斯坦难民虽然和所在国的当地人同属阿拉伯民族,但因为阿拉伯历史上长期分裂和隔阂,已经分散成多个族群,很难一统了。

更关键的一点是,当时的埃及和约旦政府在“新辟领土”内不承认巴勒斯坦居民的合法性;而且巴勒斯坦难民在受教育和工作上一直受限。低人一等的巴勒斯坦难民们明白:既然无法在异国土地上落地生根,那就只能靠武力打回去!

就这样,大批“抗以武装”纷纷诞生,这些组织军统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而他们的成员多来自各地的难民营。

众多巴解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这些巴解组织得到了所在国家的资金和武器援助,他们无外乎想利用巴解组织来换得所谓的政治筹码。可是没过多久,各国就发现支持巴解就是给自己添堵!

原来,巴解组织还没有能力搞大规模行动,但是会动不动的搞点越境偷袭,打几枪就退回庇护国境内,但同样不是善茬的以色列毫不犹豫会越境追击。

你来我去几个回合后,因为作战经验不足,巴解组织伤亡惨重,不但没打死几个以军,还频频连累自己的庇护国一起挨打。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不断积小仇为大恨,这导致双方的大规模冲突不可避免。

1964年,埃及、叙利亚、约旦及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利用约旦河问题上达成一致。此时得到消息的以色列担心阿拉伯国家可能会切断自己的水源,于是下了杀心。

1967年5月23日,因为阿、以双方的越境冲突不断,纳赛尔下令封闭以色列的出海口蒂朗海峡对以色列进行制裁,这令以色列恼羞成怒。

这时候,美国再一次站了出来。以色列在美国帮助下,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海陆空现代化部队,第三次中东战争蓄势待发。

哪一次都少不了美国人掺和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军队倾巢而出,向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发动闪电偷袭。短短6天的战争,阿拉伯联军兵败如山倒,战局几乎成为一边倒的屠杀。

结果是阿拉伯联军伤亡、被俘及失踪高达6万人,以色列仅仅阵亡不到千人;埃及、约旦新辟领土全部丢失;更悲催的是,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被以色列占领。

至此,以色列不仅将包括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圣城及加沙地带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地区占领,还顺带抢走了埃及、叙利亚自家6.5万平方公里的固有领土。第三次中东战争又进一步造成了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他们只得涌入到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地。

难民的到来导致当地的治安极具恶化,当地居民和巴勒斯坦难民的矛盾冲突也在逐步加剧。反观巴解组织则是在不断扩大,他们开始运营自己内部的所谓“司法系统”,俨然成为“国中之国”,这样的情况在约旦尤为严重。

约旦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就彻底丧失了和以色列对抗的决心,并开始率先同以色列和谈。时任约旦国王的侯赛因主张约旦必须和以色列维持和平,但在政治层面则坚决和广大阿拉伯兄弟站在一起。

丢失约旦河西岸与东耶路撒冷在侯赛因国王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那本来就是自己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摘的桃子,丢了就当没吃到。

真正叫侯赛因国王气愤的是约旦国内那些不知消停的巴解组织。

巴解组织成为阿拉伯国家里不安定因素

三天两头利用约旦领土突袭以色列,这导致了以色列多次越境报复。1968年3月,以色列越境攻打巴解组织盘踞的卡拉梅据点,因为据点深入约旦领土,这让约旦军队被迫加入战斗。

最终,以军虽然被击退,但巴解组织营地全部被毁,约旦本土军队也伤亡惨重,大量武器装备损毁。

巴解组织丝毫不加收敛,还大肆在约旦各地宣传自己的胜利,完全不提侯赛因国王。这把侯赛因气得鼻子都歪了,再让巴解组织这么搞下去,约旦河东岸都保不住。

于是,约旦决心要对境内的巴勒斯坦武装人员采取管控措施,并且对武器进行登记管理。结果巴解组织中极端分子竟然萌生了“推翻约旦政府,自己取而代之”的疯狂想法。

侯赛因国王震怒,立刻下令全面清剿巴解组织!

1970年9月15日,约旦军队武力接管了首都安曼两处巴勒斯坦难民营,约旦和巴解组织彻底反目。

此时叙利亚和伊拉克军队却打着“支持巴解组织”的名义出兵约旦,打算以此为借口从约旦那撕下几块肥肉。约旦军队可不是软柿子,反击之后叙利亚军队受到重创;而伊拉克军队看到占不了什么便宜,立刻拔腿就跑。

主张“泛阿拉伯”的纳赛尔看到阿拉伯世界要全面内战,急忙出面调解。

9月27日,约旦军队和巴解组织同意停火。两周后,多数巴解武装向约旦投降来换取约旦公民身份。也有少数人虽然拒绝妥协,只能狼狈逃往黎巴嫩。

这就把毫不相干的黎巴嫩又牵扯了进来,这些残余的巴解组织进入黎巴嫩不久,双方因为宗教意识形态的敌对开始不间断的武装冲突。

巴解组织险些凭借一己之力挑起阿拉伯国家内斗

1975年,黎巴嫩内战全面爆发,基督教马龙派、巴解组织游击队、泛阿拉伯主义者、极端穆斯林团队、左翼武装互相大混战,战争持续了15年才勉强停火,而阿拉伯阵营也彻底名存实亡。

悲惨的巴勒斯坦

第四次中东战争已经不在是解放巴勒斯坦了,而是变成埃及、叙利亚夺回自己领土主权的自卫反击战了。

也正是在这次战争中“消灭以色列”的声音在阿拉伯世界完全消失,巴勒斯坦人实际上已成孤家寡人,得到的外援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口头声援“。

外来势力靠不住,巴勒斯坦人的内部也好不到哪去。

巴勒斯坦内部武装派别林立,其中最大的两支分别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以及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

法塔赫的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亚西尔·阿拉法特。他在青年时期曾狂热推崇“阿拉伯民族主义”,他本人直接参与过第一次年和第二次两次中东战争。但是他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就发现依靠外来势力赶走以色列人是不靠谱的。

法塔赫的灵魂人物阿拉法特,早前新闻上听到最多的名字

1959年,阿拉法特在科威特创立法塔赫,并于1969年宣布成为巴解组织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了巴解派系里最大的一支。

在对待以色列的态度上,法塔赫曾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的转折:

最初,法塔赫为了获得埃及和约旦等国的支持,宣称自己要放弃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的主权;但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法特就明白武力消灭以色列没有任何可能性。

阿拉法特提出分阶段建国方针:主张先实现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建立民族权力机构,但不放弃巴勒斯地区主权。这就是法塔赫“同时握着枪和橄榄枝”的全新策略。

虽然策略遭到了激进的成员反对,但阿拉法特明白,假如巴解组织还继续这么死扛下去,早晚得把自己的血白白流干。

所以他力排众议,在1982年10月,阿拉伯首脑会议通过《非斯宣言》后,法塔赫不再宣扬“消灭以色列”,而是选择了“两国共存”方案。

1988年10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发表《独立宣言》,承认联合国大会 181号决议,也就承认了以色列的合法存在;同年12月阿拉法特明确表示“接受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在中东的存在”。1993年9月,巴解组织与以色列相互承认,最终走上与以色列政治谈判的道路。

原以为这是和平的开端,没想到确实噩梦的开始

1993年,巴解组织在美国与以色列的同意下组建了巴勒斯坦政府,成为正式执政党,阿拉法特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巴勒斯坦总统。

可是,当法塔赫在取得政治斗争胜利的同时亦是声势跌落的开端。

因为当时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并未明确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反而合理化以色列对西岸与加沙的控制,以色列人由此大肆扩充在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还以各种手段阻止巴勒斯坦难民返回。

这就导致了大量滞留在黎巴嫩、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巴勒斯坦人有家难回,生活极端困苦。

而此时的法塔赫此后逐渐开始赖美国与以色列经济援助,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认为法塔赫已经沦为“以色列的走狗”。

法塔赫软弱无能的态度导致以色列当局依然变本加厉地剥削驱赶巴勒斯坦人,这最终导致了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义爆发。也正是这次起义,让一支名为“加沙穆斯林兄弟会”的组织脱颖而出。

这个组织原本只是一个伊斯兰宗教公益慈善组织,但现实逼得他们转化为军事武装组织,领导人亚辛秘密成立哈马斯,其基本主张为宗教重构国家与对抗犹太复国主义的原则,从此成为以色列的心腹大患。

哈马斯的精神领袖亚辛,他的出境率在当时也非常高

哈马斯的立场和法塔赫截然相反,他们长期主张反对犹太人、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拒绝承认以色列,主张对犹太人和以色列进行圣战,以消灭以色列,光复耶路撒冷为终极目标。

不过,亚辛倒也不是一个完全疯狂的宗教激进分子,他虽主张“永不承认以色列”,但也提出在一定条件下可与以色列达成临时停火协议。

哈马斯的主张马上赢得巴勒斯坦民意的支持,大量青年踊跃加入哈马斯的武装。从此哈马斯开启了对以色列的漫长的“非对称武装袭扰”,尽管对以色列造成的损伤微乎其微,但着实让以色列人隔应得要命。

激进的哈马斯让法塔赫更显得“温和可爱”,于是,美国、以色列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纷纷以色列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大力援助法塔赫,并与其达成大力援助法塔赫,并与其达成多项和解协议。

而这些和平协议达成也让法塔赫收回了部分约旦河西岸的领赫收回了部分约旦河西岸的领土,结束了流亡状态,并成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执政者。

从经济上讲,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后,法塔赫大大改善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获得了西方国家大量的经济援助,以色列也把代收税款交给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也让法塔赫政权得以维持至今。

因此,法塔赫明知自己的妥协和软弱是在丧失民心,可因为生存权都卡在以色列和西方手中,只能选择混日子苟活。

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法塔赫唯一能依靠的领袖魅力也没有了。

法塔赫失去了唯一能依靠的人,与哈马斯内战也在所难免

这导致法塔赫在2006年1月的巴勒斯坦立法选举中败给哈马斯。而且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当选巴勒斯坦总理,地位仅次于巴勒斯坦总统、法塔赫领导人阿巴斯。

哈马斯一上台就宣布废除各项“和以合约”,导致西方世界和以色列的制裁,同时哈尼亚还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意图和阿巴斯分庭抗礼。

2006年12月,法塔赫和哈马斯双方爆发内战,巴勒斯坦人民再一次陷入无尽的战火中。

结果法塔赫被哈马斯打得落花流水,哈马斯彻底接管了加沙地带的统治权,法塔赫只能在约旦河西岸苟且存活。

震怒的以色列立刻开启了对加沙的全面封锁,建立了高6米,总长65公里的钢筋混凝土隔离墙将加沙围得水泄不通,甚至连海岸线都派遣大量军舰围堵,加沙渔民都只能在六海里内从事捕捞作业。

此外,以色列还对进入加沙的物资严格限制,连建材都不许进入,这导致加沙的房屋被摧毁后无法重建,无数居民只能住在简陋帐篷里,加沙沦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露天监狱”。

加沙由此陷入恶性循环中:哈马斯缺乏发展加沙地带经济、改善民生的能力,为了维持统治,又将有限资源投入到走私军火中。

高墙两边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自然遭到以色列更大的打击,无数加沙年轻人没有活下去的希望,只能将命交给哈马斯。这又进一步逼迫哈马斯一方加大走私军火力度,再次对以色列发动袭击,换来的是封锁再加剧……

长久的围困让激进的哈马斯当局也冷静了下来。因为他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悲哀的现实:即便自己用廉价一枚土制火箭弹换掉以色列一发昂贵的拦截弹,可打到最后,最先耗不住的竟还是自己……

现实的困难逼迫哈马斯在2017开始缓和态度,表示接受“1967年边界”来换取建立巴勒斯坦国,并承诺不再坚持“消灭以色列”。

可是,向以色列人俯首称臣就能换来和平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当年的法塔赫蜗居在约旦河西岸,依然无法阻挡以色列扩建非法“犹太人定居点”;同样现在的哈马斯不断求和,换来的是以色列变本加厉的狂轰滥炸。

战争的可怕之处不是巨大的爆炸声,而是人们无家可归

最可怕的是双方普通百姓之间的仇恨也已深入骨髓,任何一点妥协就意味着失去选票。和以色列强硬对抗已经是巴勒斯坦的绝对主流民意,哪怕自己碰得脑浆迸裂,也要溅以色列一身血。

哈马斯和法塔赫选择妥协,都是出于现实生存的考量,可这却与如今的巴勒斯坦民意背道而驰,因为大多数普通巴勒斯坦人除了“与以色列人血战到底”外别无所求。

大半个世纪以来,巴勒斯坦的命运始终都没有掌握在巴勒斯坦人民自己手里。曾经那些另巴勒斯坦引以为傲的阿拉伯兄弟们,再也不会挡在巴勒斯坦身前了。

巴勒斯坦悲催的局面在未来几十年里看不到一点解决的希望,巴勒斯坦只能继续演绎着凄凉的弱国悲歌。

这就是国际政治冰冷的现实,从古至今都未曾改变!

战争成了政治的武器,这明显不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所提倡的

0 阅读:58

元柏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