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近日,视障博主夏果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关注。
今年3月,他独自从成都来到济南看演唱会,一路“遭遇”各种温暖:去酒店的路上,有路人给他引路;到达酒店后,工作人员开车送他去了演唱会现场;进场后,演唱会负责人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专门给同去的酒店工作人员协调了座位,后者在他身边充当起解说员,让他边听边“看”了这场演出;第二天,酒店工作人员陪他吃了早餐,又开车半个多小时送他去见朋友……
在夏果的这则名为《因为一家酒店爱上一座城市》的视频里,山东人骨子里的善良、人情味感动了很多人。
但与此同时,我们仍需要正视的是,对于残障人士出门这件事来说,仅仅依靠“善意”还远远不够。
研究显示,残障人士若能独立出行,社会融入的程度会更高,获得感也会更多。社会应当在机制上创造更多真正的无障碍空间,提供更多有实际意义的无障碍服务,才能让这一群体“独立出行”的目标得以实现。
近年来,在朝向“无障碍”方向上,很多地方取得了进步,高德地图等导航应用推出了视障导航功能;滴滴提供了无障碍出行服务;更多App接入读屏功能;帮助视障人群的公益观影团、跑团等不断建立……
另一些方面,却仍能感受到一些残障设施的粗糙和“有形无实”。如永远停满了电动自行车、“长”着石墩,“除了盲人什么都有”的盲道;有但尺寸、坡度都不对的无障碍通道;还远远不足的红绿灯、公交车等场所的语音提示……
在采访中,一位视障人士曾表示,“我们讨论了成千上万次堵塞的盲道,但通过盲道又去向何方呢?”伴随时代进步,除了这些传统的无障碍设施,也需要一些新的、更细致入微的帮助,如在视障者日常生活的环境中配合建立的语音标识,更多数字辅助技术和更多对残障群体出行能力的训练。
“今天,我就是你的眼。”在夏果的视频看演唱会时,陪伴他的酒店工作人员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一个社会而言,我们永远无法“替代”,要以更好更便利的环境,让他们在社会中独立“看见”。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