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血腥与残暴:户部侍郎引发的官场大地震

白驹说 2024-03-01 16:48:56

△明代官员出行图

01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京师户部衙门。

带着一阵肃杀之气,十几名锦衣卫快步冲进户部大堂,堂内当值的几名官吏顿时吓得面如土色,不知所措。随后,为首的校尉高声呼喊着,让户部右侍郎郭桓速速出来。

得知来的是锦衣卫,郭桓瞬间一阵头晕目眩,脑子陷入一片空白。锦衣卫出马意味着什么,他当然清楚,这一次自己恐怕是凶多吉少了。稍过片刻,郭桓不禁捶胸顿足,后悔自己干嘛要来这户部当差,又为何如此放纵自己的贪欲。

要知道,郭桓本有着大好的前途。

在山西等地历练多年的他在去年被提拔进京,先是任试户部右侍郎,颇受皇帝朱元璋赏识,又令其任试户部尚书。

虽然郭桓没能通过户部尚书的试用期考核,但仍能稳居户部右侍郎之位,尚书一日没到位,户部还是他说了算,假以时日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然而,郭桓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人生如同过山车一般,京官的日子过了还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将被彻底打入深渊。

面对杀气腾腾的锦衣卫,郭桓还想分辩几句,但那名锦衣卫校尉显然不愿再给他这个机会。在出示皇帝签发的驾帖,宣读完郭桓盗卖官粮的罪状后,锦衣卫一拥而上,将郭桓褪去乌纱官袍,就地逮拿,随后呼啸而去。

与此同时,其他几路锦衣卫分别奔赴北平等地,涉案的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等一批地方官也被迅速捉拿归案。

锦衣卫的行动是朱元璋亲自下令的,自打老朱获悉此案后,那是相当的愤怒。

老朱是一路从元末乱世走过来的,曾几何时,他也受尽了贪官污吏的盘剥欺压,因此对官吏贪腐行为深恶痛绝。

再者,朱元璋一直从严治国,他曾对刘基这样说过:“胡元因宽容而失国,朕收平中国非得严厉不可。”

正因如此,老朱决定借此案革除前朝贪腐风气,好好收拾收拾朝中的贪官污吏。

皇帝定下基调后,很快,大明官场的大地震滚滚而来。

02

当月,朱元璋下诏,命审刑司右审刑吴庸主理此案,吴庸立刻领会圣意,遂对郭桓等一众犯官好一通严刑拷打。

一帮养尊处优惯了的文官哪受得了这般酷刑,不久,众官员就对盗卖官粮一事供认不讳。然而吴庸却并不满意,户部官员可以勾结地方大行贪墨之事,难道其他各部就没有参与其中吗?

接着打!

犯官们被打得奄奄一息,兄弟们,那就只能对不住了。

很快,除吏部外,礼、兵、刑、工四部官员都被拖下了水,包括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尚书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在内的各部堂官先后锒铛入狱。

或许大家都有一个疑问,为何唯独吏部能够置身事外?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并不希望吏部牵扯进来,因为吏部一旦获罪,那所有经吏部任命、升迁的官员必将人人自危。这是老朱不愿看到的,毕竟大明朝还需要官员们来维持运转。

随着其余四部官员的陆续归案,吴庸将审讯规模进一步扩大,而牵出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人数也随之呈几何倍数上升。全国十二个布政使司全部涉及贪腐,或盗卖仓粮,或贪污税粮,或挪用公款,或收受贿赂,涉案官员达到了数千人之多。

而经过审理,郭桓一人盗卖的仓粮就多达七百万石,再算上郭桓党羽贪污的税粮、钱财,总数竟达到了两千五百余万石。

要知道,当时明朝一年的田赋收入还不到三千万石,而郭桓在户部任职不到一年,竟能贪墨朝廷四分之一的仓粮岁入,郭桓显然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此可见,郭桓固然是个贪官,但这样的数额却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不过一切都是老朱说了算,朝廷的钱粮就这样不翼而飞了,老朱自然也不会善罢甘休,追赃行动立刻展开。此后,贪腐案开始波及基层,负责地方税粮收储的富农粮长首当其冲。

吴庸奉旨继续下沉深挖,查到户部官员与地方布政司指使基层粮长、仓官做假账,贪污钱粮,甚至往粮食中注水增重,导致存粮尽毁。

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当年,自己的父母亲人都是饿死的,老朱哪听得了这个,皇帝的震怒是极为恐怖的,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比残酷的瓜蔓抄。

一时间,民间富户多半获罪入狱,涉案人员因此暴增到了惊人的数万之多。郭桓在内的六部、地方布政司官员纷纷抄没家产,人头落地,各地富户也被一扫而空。

兴起如此大狱,举国哗然,其中也必有大量无辜官民躺枪。为此,往常只知弹劾他人的御史言官们居然奔走相告,开始为蒙冤者疾呼。

在京官员余应凤直接在朝堂上为官民鸣冤,提议朱元璋亲审涉案官员,以明辨是非。老朱龙颜大怒,当即施以廷杖,将余应凤活活打死。

然而,朱元璋的杀戮没能吓退言官,此后,各路御史团结一致,联名向皇帝上奏,直言民怨沸腾,天下不安,恳请朱元璋收手。

此时,朱元璋对官员队伍的纯洁行动基本达到预定目标,在一片反对声中,老朱决定了结此案,同时安抚官民。而为了平息民怨,老朱随即将目光锁定在了主审官吴庸身上。

这又是一出“借尔头颅一用”的老把戏。

同年六月,朱元璋突然调转枪口,将吴庸下狱治罪,迅速凌迟处死。与此同时,朱元璋颁布《御制大诰》,为本案定性结案,事件才算是告一段落。

回头来看此案,朱元璋费尽心思,仅仅是为了惩治腐败吗?

当然不是!

很明显,朱元璋打心底里不信任官吏,无时无刻都在盘算着清洗官僚集团,尤其是掌握相权的六部。在他看来,只有反复折腾六部,皇权才能稳固,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总共出过一百二十七位户部尚书,光是洪武一朝就占了四十四人,竟超过了三分之一。

而将此案扩大至基层,则源自朱元璋极度仇富的心态。通过打击官吏和富户,来完成财富的再分配,广大穷苦百姓自然喜闻乐见,也会更加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边。

此案的性质早已不是一件单纯的贪腐案件,但无论如何,老朱的反腐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自元末以来的官吏贪腐之风得到彻底根治,大明吏治随之焕然一新。

自己不惜背上屠夫的骂名,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平世界,朱元璋着实用心良苦。

老朱心里寻思着,这下子,大明的官吏们总不敢再贪了吧……

03

崇祯元年(1628年)十一月,北京紫禁城。

自接手大明这副烂摊子以来,崇祯皇帝朱由检那是食不甘味,寝不能寐。与老朱那时候相比,小朱眼前的麻烦显然更多,其中,贪腐依然是大明诸多积弊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大明千疮百孔,四处用兵,财政捉襟见肘,小朱理所当然地将打击贪腐纳入优先级工作,希望借此充裕国库,缓解财政危机。也就在这时,一封奏疏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在他的这封《劝廉惩贪疏》中这样写道:“当日陛下平台召对,有‘文官不爱钱’之语,但如今哪个地方不得靠花钱办事,哪个官员不是贪财之人……县官是行贿之首,而给事中则是收贿之最。臣任职给事中两个月来,推掉的贿赂多达五百金,臣交际不广尚且如此,其他官员可想而知。请陛下务必加以惩治,特别要重办那些巨贪。”

韩一良绝对是名政治嗅觉敏锐的帝国官员,眼瞅着崇祯要打瞌睡,他就立马殷勤地送上了枕头。对此,小朱是越看越兴奋,这下惩治贪腐的由头不就有了嘛。

于是,小朱当即擢升韩一良为右佥都御史,并再次安排平台召对,打算借韩一良之口掀起一场反腐风暴。

平台召对中,在皇帝的授意下,韩一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又讲了一遍。话音未落,吏部尚书王永光率先发难,开始追问那五百金究竟是谁所贿。

然而,在小朱期盼的目光中,韩一良居然哑巴了!无论皇帝和群臣如何逼问,韩一良只表示自己有交际簿做记录,但行贿之人究竟是谁,他始终不肯明说。

小朱也急了,既然不愿当众说出,那就告诉我一个人吧,可韩一良依然闭口不言。当第二次平台召对时,韩一良也被逼急了,于是怯懦地答道:“臣只是风闻言事……”

好家伙,你这是玩儿我呢!

小朱大怒,立刻将韩一良削职为民,一脚踢出了北京城。而他心里盘算已久的那出反腐大戏也随之胎死腹中……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终于轰然崩塌,小朱也自缢在了煤山之上。

朱家的江山亡了,但京城里的勋戚官员们却毫不在意,他们纷纷关起门来避祸,随后翘首等待新主子的召唤,准备完成身份的华丽蜕变。

但这一次,他们失算了,等待他们的将是李自成近乎敲骨吸髓般的追赃助饷。

在刘宗敏、李过等大顺军将领的严刑拷打下,上千名官员殒命狱中,拷饷最终得银多达七千万两。(一说三千七百万两,古人通常对数据表述有所夸张,但数额巨大应当无疑。)

如此天量的财富,不知贪墨了多少民脂民膏,倘若朱元璋泉下有知,怕是连那金丝楠木的棺材板都盖不住咯!

19 阅读:5988
评论列表

白驹说

简介:坚持讲述真实、有趣的原创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