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吐蕃之危机

克热木说历史 2023-05-16 07:22:49

安史之乱落幕之后,李唐帝国的大部分军队都被抽调到了东方,准备最终一战,这种策略也导致了关中境内的守军变得十分薄弱,而来自西北的军队也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攻击。

为此,唐代又在唐肃宗时将邠宁从朔方分离开来,使之覆盖了关中的西北和北方。

毫无疑问,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出动,都是出于实际需要,也就是针对夏州的少数派,比如党项人。

一年之后,为保证长安的安危,朝廷再次改组,将泾原道与马岭水路交由邠宁节度司掌管。

数年后,吐蕃大军攻打长安,长安再次失守,唐王被迫流落到陕州,希望能够卷土重来,与吐蕃一战。

李唐朝廷为防止局势继续恶化,只能将平定叛乱的朔方军、四镇北庭军等驻扎在关中一带,驻守长安西北,以抵抗吐蕃军队的冲击。

原州是两国的重镇,早就被吐蕃占领,泾原之路危机四伏,而邠州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失守,长安也就失去了一面盾牌。

邠州的地理位置并不难看出,它处于泾原道和雍宁的交界处,如果开战的话,就会被夹在中间,吐蕃军队往往会借助这里的地形,在渭水附近驻扎吐蕃军队。

为此,唐太宗在邠州地区设置了“泾原”节度使,以减轻吐蕃军队对他的压迫。同时,他们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安西四镇的北庭军数量并不多,实力也比朔方要弱得多,因此,安西北庭被安排在了最外面的一条战线上。

而朔方的军队,就在安西北庭的腹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李唐在大唐与吐蕃之间,布下了一条坚固的防线,用来抵御吐蕃的入侵。

安西四镇的北庭军曾经参加了平定安史之乱,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足以抵挡住吐蕃的进攻。

其次,这只大军相对于其他大军来说,更加的团结,朝一个方向使劲,那将是一只强大的大军,反之,则是一支强大的敌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唐把这一批人驻扎在泾原镇,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指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他们兴风作浪。

正如前面所说,北庭四镇大军为建立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个个都是好手,只可惜,大唐中晚时期的情况更加复杂。

在那个时候,大唐境内有许多诸侯,大部分诸侯都不听从朝廷的号令,还有一些诸侯自立门户,四镇北庭就是其中一支“不完全听从”朝廷号令的队伍。

这种情况在边郡藩镇中并不少见,魏博便是其中一员,他自立门户,无视皇帝的旨意,自作主张,表面上是大唐帝国的将军,但事实上,他所掌控的疆域,都是他一个人的地盘。

有的时候,这种人对于大唐来说,根本就起不到任何的帮助,甚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就像魏博一边统帅军队防守,一边洗劫边境州县的财物一样。

面对藩镇将领这个庞然大物,大唐的帝王也曾想过要改革,要削藩,奈何藩镇将领在边疆将领心中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所以他多次颁布削藩、削军权的方针,都无济于事。

古语有云:“食君者,忠于职守”,那些在边军中过着悲惨日子的士兵,他们并不关心自己归到了什么人手里,他们在意的是,到底是什么人能够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

基于这个原因,藩镇的武将往往会拿出自己家里的衣物和财货,日积月累之下,这些武将就变成了藩镇武将的私人部队,完全听从节度使的命令,而不用听从官府的命令。

当然,维持这种联系离不开节度使的补给,如果节度不能提供足够的食物,就会失去对将军的忠心,甚至于杀死将军,改换门庭,四镇北庭军队中就有这种情况。

安史之乱之后,绛州的军队因为各种原因发动了一场政变,就连李国贞都被当场击杀,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唐的军队体制。

唐代晚期,尽管有了节度使制,但是军队还是保持着“府兵制”时代的一些特色,比如家属可以跟随军队,这就需要军人自己去获取能够维持家庭生计的食物。

节度使提供补给,他们就向节度使宣誓忠诚,而李唐王朝提供补给,他们就向李唐王朝宣誓忠诚,如果两边都不提供补给,那么很可能会引起兵变。

0 阅读:15
评论列表

克热木说历史

简介: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