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为何不杀掉慈禧,独自掌权?溥仪:这3个后果他承担不了

陋室文史 2024-05-18 17:04:49

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

光绪皇帝可谓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君王,他年幼登基,当世时,国内外的环境异常恶劣。

一方面,他是一位懦弱的人,一生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他也曾想要革除弊政、有一番作为,但结局却惨淡收场。

造成他两方面都悲剧的人名气更大,就是慈禧太后!

现代人在茶余饭后经常会聊起一个话题:光绪帝为什么不杀掉慈禧,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力呢?

1875年,一位年仅4岁的孩子被拥上皇位,他就是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后世称之为光绪帝。

往往未成年就即位的皇帝要么需要大臣(权臣),要么需要太后(外戚)进行辅助,不然国家就无法正常运转,光绪帝的情况就属于后者。

在即位后由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实权在太后手里。

后来没过几年,慈安太后逝世,慈禧太后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尊”。

慈禧太后本是咸丰皇帝的妃子,众所周知,古代一个小官都可坐拥三妻四妾,更何况是万人之上呢。

但她为皇帝诞下了皇子,而且是唯一的皇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这就不一样了,“母以子贵”,她的地位就上来了。

时间来到了1887年,光绪帝在这一年成年,也就是到了可以亲政的年纪,尽管慈禧百般不悦,在拖了两年后还是将权力逐步交出。

1894年,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紧接着就是割地赔款,赔款金额高达2亿两白银。

光绪帝痛定思痛,由此下定决心进行改革,后来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

慈禧再次出山,进行了干涉,逮捕了“戊戌六君子”,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光绪帝由此也再度失权,并遭到了幽禁。

这之后的余生里就再也没有得到过权力,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傀儡。

光绪帝亲政的十余年,尤其是因为推行“戊戌变法”而广为人知,很多人甚至因此称赞其是“中兴之主”,而批判破坏这场运动的慈禧则遭到了批判。

外戚干政其实自古有之,帝制时代以来,历代都出现过外戚干政的事情。

那么,光绪为何没有在亲政后杀掉慈禧,把权力全部收回来呢?

历代皇帝夺权的行动,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大多是从权臣手中夺取。

有些人听了可能会不服,东汉窦太后、邓太后等好几位太后,是典型的外戚干政,皇帝不就是推翻他们才夺回的权力吗?

其实不然,汉和帝是通过扳倒以窦宪为主的权臣得到的权力,虽然窦太后也随之失了权,但并非直接动的太后。

而汉安帝则是等到邓太后去世后,扳倒邓氏大臣,更谈不到从太后手里夺权了。至于后来的汉桓帝、康熙帝,更是从权臣手里夺权!

所以尽管说太后专权的程度一点也不比大臣们轻,她们中很多就是无冕之王,武则天的话直接就称了帝,但皇帝们却很少直接动他们,刺杀更是无从谈起。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帝制开始后不久,儒家思想便被官方定为主流,古代崇尚“孝道”,皇帝贵为一国之君,更是身体力行。两汉皇帝的谥号里就都带有一个“孝”字。

既然提倡孝道,母亲专权那能叫专权吗?那可是自己的亲人,那叫帮助自己处理朝政!

所以,如果从权臣手里夺回了权,事后可以将其等批为“乱臣贼子”,安个“图谋篡位”的罪名。

但要从母后手里夺回了权,首先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即便成功事后又该怎么定性呢?

皇帝总不能弑母吧?这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汉武帝早年也深受外戚干政之害,所以在晚年做了件“立子杀母”的举动,就是为了防止儿子碍于孝道使皇权旁落,但并没有传承下去。

后来北魏倒是弄成了传统,但也仅仅是开始几代,后面还是出了专权的太后:冯太后和胡太后。

清代在这方面做的也很好,又是秘密立储啊,又是让皇子生下来后就让他们和生母分离,可以说大大减轻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但经不住王朝走向下峰后的秩序混乱,由秩序混乱带来的旧病复发!

尽管慈禧太后并非光绪帝的生母,但如果弑杀也有违封建伦理道德。采取这种行动必然不会得到多少人的支持,即便成功后也会落下骂名,其实就很不划算。

如果我们从实力角度来讲,光绪帝即便有这个动机,也没这个机会!

慈禧把持朝政几十年,朝中党羽遍布,她不仅是政治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也是封建家族中的长辈。

可以说,皇帝想要采取这种行动,保不准在密谋之时就会被发现,最后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戊戌变法”最后关头,康有为便提出要刺杀慈禧的想法,结果这条计策害苦了光绪帝。

袁世凯为何要偏向慈禧,他看得就很清楚,太后明显更有实力,可以驾驭得了百官,百官名义上听皇帝的,实际上听的是太后!

从小就被别人操控的人,他们可能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这种习惯,即便他们想过要反抗,但被敲打几次过后,不得不老实听话一点。

懦弱、顺从的性格由此形成,要让他们反抗,除非是被逼急了。光绪被逼急了吗?显然没有!

其实光绪帝在失势前的处境与历代年少即位的皇帝无二,甚至情况还要好很多,因为他成年之后太后就名义上把权力让了出来。

他是实实在在得到过权力、也运用过权力的,可以说,如果他不急于变法,权力仍旧在其手中。

那么,只要等到慈禧太后去世,他也会像很多曾经受制于人的皇帝一样将权力全部拿回来。

说到底还是其行政上的失策,一场变法本身就会得罪很多人,这些人还不是普通人,都是有权有钱的实力派,属于当时社会的顶流。

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王安石变法那都是得到君主鼎力支持的,最后结果怎么样?更何况光绪帝虽然是皇帝,但大事总还需要向太后请示。

他任用康有为等激进的变法引起了太多人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再想要刺杀慈禧就更不可能了。

再者,即便杀了慈禧又有什么用呢?

尽管慈禧太后是实际的决策执行者,但她并非孤身一人,而是代表着整个满清贵族集团。她是要考虑这些八旗子弟们的想法,是要顾及到他们的处境的。

光绪帝的变法得罪了朝中太多的大臣,他不自知,天真的认为“杀几个一二品的官员,法就变了”。

殊不知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他这个皇帝就不会得到承认。

可以说,即便光绪杀了慈禧,因为这场变法而激起的众怒也足以让他失去权力,历代这种例子有很多。

有一群人拥戴和支持,你是皇帝,如果失去了这批人,你不过也是一个人,有时甚至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人。

从这个角度而言,慈禧也在一定程度上救了他!

他妄想通过一场激烈的变法改变国运,其实还是太激进了。而且他还想要任用日本首相推进改革,这更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

这三点原因,其实在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中就提到过:

首先是其个人能力不足。

在亲政的十余年里,其实并没有展露出太多的政治才能,甲午战争时的拙劣指挥以及平时处理朝政时的犹豫寡断,颇显其软弱无能。

可能很多人会将这点归咎于慈禧太后,由于处处为人掣肘而不能放开手脚去做。其实不然,慈禧太后给了他一个施展的舞台,只是他的表现不尽人意而已。

他的激进的改革措施得罪了太多人的利益,准确说是太多权贵集团的利益。

由于不懂得循序渐进,所用之人又都是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康有为在最后关键时刻出馊主意,最后又落荒而逃。

其次,是慈禧已经掌握朝政几十年,势力极其庞大,且不说光绪的性格不具备刺杀的可能性,即便是有想法,身边的侍从又有多少会听他的呢?

如果真要那么简单,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权臣、外戚长期干政了。

最后一点,就是前面提到的,他承受不了弑杀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光绪帝常常喊慈禧太后为“亲爸爸”,尽管二人并非母子关系,但如果行刺,他的行为也会被视为不道与不孝。

曾经郑庄公将母亲置于黄泉,发誓“永不相见”,秦始皇也曾发誓不愿再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

就这种情况当时都不能为世人所容,更何况是弑杀呢?

溥仪的见解可谓是独到!

其实光绪的不幸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纠葛,更是能力与魄力的双重不足。

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挫折与无奈,他的性格和处境使他难以作出那种坚毅果断的政治决策。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光绪帝的形象或许带有某种悲剧色彩,他的经历也反映出了晚清帝制衰落的无奈与必然。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我的前半生(全本)》编辑手记——孟向荣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_TI_exAJKG_InIFQ1Qe-Y0NDHF4e55-J3YJNfMw6ps9wee8b173N-BopVGZEXzmvU_sVvM8izm2cZwF5rIBChY5D_2AMj7n1ILPZmTx3qA7eDiFwxOkvpP-49MErgx4mvb-8l_o1Va-KMI9Oqk3G4w==&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中国知网《论皇权与东汉外戚豪族》——薛海波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_TI_exAJKG8gv-sKP0AMizD_m_osznKVxuLPh2UL0Xw0qLX6eck5n6PC-mM8yaJPjo53Q3HG_987SQpxY-AVSUp-LiVCa2jLdUbhPQZpYUddgSu5zYdxh59BW_PhTYtPq9YRaovTC8Z7n7ECZ4SzW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2 阅读:2201
评论列表
  • 2024-05-19 15:33

    光绪没有战略,好好活着,听话。熬死慈禧就掌管了天下,就这么简单。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