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要财政还是要百姓,谁是大明经济发展的代价?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05-15 11:38:43

大明王朝1566,前30集围绕着改稻为桑展开,因为大明缺钱,急需要想办法搞钱,改变现状。

毕竟北方有蒙古人在边界觊觎,南方海上不太平,各种天灾,国家处处要用钱。

但改稻为桑本质上,是为了满足嘉靖圈钱修道的私欲,也是为了满足严党们圈钱享乐的私欲。

国策改稻为桑是为大明发展经济,但是到了执行层面,严党一层层都想借着改稻为桑发财,自然变成了灾难。

由毁堤淹田触发了,地方官员的博弈。

牺牲百姓

正月定下的改稻为桑国策,拖拖拉拉到了四五月,在浙江开始实行,效果并不好。杭州知府马宁远带着士兵踏苗,遭到了农民的反抗。

马宁远的想法简单,为了上司胡宗宪在严阁老那里交差,一定要做成,他是不会管老百姓的死活。

正是这种思想,为之后的毁堤淹田埋下了祸根。

严党为了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上下联手,包括江南织造局,炸开堤坝,准备淹了九个县,让大户直接买田。

民变在即,胡宗宪及时制止,他及时将各方责任人斩杀,并给嘉靖上书,要求分三年,改稻为桑,并以河道失修的理由,将责任承担下来。

胡宗宪在浙江,肩负着剿灭海上倭寇的大事情,他不允许浙江民变发生。

严党的其他人可坐不住,严世蕃对他父亲说,国库亏空,等不了三年时间。

那么改稻为桑还得继续,下面进入了2.0版本,小阁老派了高翰文去任杭州知府,他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针,翰林院清贵。

清流一直抵制国策,张居正甚至希望浙江彻底乱起来,好在裕王妃提出了给王爷世子留下民心,他才作罢。

清流派出了海瑞、王用汲去受灾的淳安、建德做知县,也好和严党顶一顶,为百姓争取一些权力。

严党的郑必昌成了浙江巡抚,事实上的一把手。于是新来杭州的三位官员坚决抵制浙江官场的改稻为桑的议案。

在浙江这帮官员心中丝毫没有百姓,只有唯上,他们的小算盘就是一起低价兼并土地发笔财。

为了让高翰文在议案签字,沈一石用美人计套住他,何茂才更是想出通倭逼迫海瑞屈服,去完成改稻为桑。

是以怨为,严党还是没有完成改稻为桑,那么国库亏空还是解决不了。

为了解决东南抗倭军费,严嵩不得不下令抄沈一石的家,可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大明的弊病

大明皇家宗室占有大量土地,不交税;到了嘉靖年间,官僚集团日益强大,士绅不交税,只有普通的百姓缴税,那么大明的经济怎么发展?

发展海外贸易,是一条路子,朱棣在位时曾经派郑和六下西洋,带来了巨额财富。朱棣在位大搞基建,营建北京城,五征漠北,编写《永乐大典》,处处花钱,也没有动摇国家的根本。

之后的大明停止了海上贸易,遵循太祖遗训,片甲不得下海。

农业社会的总收入是有上限的,可皇帝、官僚、百姓都要分,于是矛盾就爆发了。

经济要发展,严党想出了改稻为桑,理论上是为国家出口创汇,可要损害百姓的利益,肥了皇帝和官僚集团。

老百姓不愿意,清流为了争夺执政权,要弄倒严党,于是两派在改稻为桑的问题上相互斗争。

嘉靖的态度是事情你们做的,出了问题你们承担。

嘉靖当然也不傻,知道百姓被压迫太狠,会造反,他有担心。

清流的赵贞吉为了讨好嘉靖,决定将改稻为桑继续下去,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苦一苦百姓,恶名我来担。

皇帝和官僚集团都是要牺牲百姓来发展经济,大明原本上层的建筑的设计就有缺陷,可后代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始终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来阻止修正缺陷。

大明中晚期,官僚集团越来越强大,特别是东南士绅集团偷偷在做海上贸易,获得巨额财富,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坚决不同意国家开海禁。

嘉靖是一个特别好权谋的皇帝,好面子,他心中只有自己,不想失去权力以及权力带来的享受。

大明王朝1566中,为百姓发声的只有海瑞,不管严党、清流心中只有自己,大明经济发展的代价,只有百姓。

因此海瑞才会一直被人记住。



0 阅读:12

不会落水的焱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