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半岛上的那些国家分别从何而来?

书兰聊历史 2024-03-30 04:38:47

前言: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作为世界上最大半岛的阿拉伯半岛并未获得统一,除了面积最大的沙特之外,还有阿联酋、也门、卡塔尔、巴林和阿曼,以及科威特大部、约旦和伊拉克各一小部。也就是说这个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半岛分属9个不同的国家,而位居第二、仅阿拉伯半岛2/3大小的印度半岛上才5个国家。

阿拉伯半岛处在亚欧非三大洲的交接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再加上石油资源的补充,其地如果能够统一,必然是一强国。半岛诸国在文化上颇为相似,确实存在一定的统一基础,而且历史上也不是没有统一过。然而有句话叫作存在即合理,此半岛既然没有统一,肯定是有缘由的。今天我们就一起看下半岛上诸国的由来,以此寻因探果。

今之阿拉伯半岛

一、阿拔斯王朝分裂

1、栽德王朝

公元7世纪之前,阿拉伯半岛长期停留在部族分立的状态。有赖于波斯和罗马的长期纷争,半岛逐渐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使得一些部族以商业而兴。等到默罕默德带着他的伊si兰教横空出世,一心想要获得更多商业利益的各部族很自然地团结到了伊si兰教的旗帜之下,组建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并此后的数百年时间里高歌猛进。

阿拉伯帝国分为3个时期,由出身哈希姆家族的阿拔斯(默罕默德的叔父)之玄孙所建立的阿拔斯王朝排在最后。该王朝和大多数王朝一样,前期很牛,西境和东罗马抗衡,东境和大唐对峙,到了中后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内忧外患不断,偌大的王朝分崩离析,北非有伊德里斯王朝,中亚有塔希尔王朝,哈里发能够有效管控的地方越来越少。

巅峰时期的阿拉伯帝国

值此非常时期,时任栽德派(属什叶支系)伊玛目(意为率领者)的哈迪(默罕默德之侄阿里的后裔)到也门传教,并在当地建立了一个国祚长达千年的栽德王朝。期间虽说受到过奥斯曼和英国等势力的侵略,王朝也有过中断,但栽德派从未屈服,比如公元17世纪,栽德派依托北也门区的地形和奥斯曼硬杠了小半个世纪,最终迫使奥斯曼撤出也门。

公元19世纪中期,英国人敲开了亚丁湾的大门,将南也门变成了其殖民地。好在随着现代民族主义的来临,南也门于1967年实现独立,而北也门则在此之前完成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及至1992年,分裂百年的南北也门重新获得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宗教势力在也门的影响至今依然很大,比如栽德派创立的胡塞武装就一直致力于复兴宗教。

南、北也门对立

2、卡尔马特国

就在栽德王朝建立后不到半个世纪,与之同出什叶派的卡尔马特派在伊拉克南部起事,旨在推翻阿拔斯王朝。为了这个目标,其伊玛目哈姆丹·卡尔马特广派亲信到各地传教、聚众,其中一个名叫阿布·赛义德的助手在半岛东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以巴林为中心建立起了卡尔玛特共和国。由于阿拔斯王朝势微,该国一度纵横半岛,甚至攻克了圣地麦加。

由于卡尔马特派相对比较极端,不光受到哈里发的针对,其内部的反对声音也此起彼伏,结果到公元11世纪中后期就灭亡了。分布在阿曼地区的艾巴德派(属伊si兰教第三大教派)趁势复兴,不过后来因不敌葡萄牙而沦为殖民地,期间虽说一直都有反抗,不过效果欠佳。直到17世纪中期,葡萄牙势衰,该派伊码目亚里巴才建立了独立的阿曼帝国。

阿曼帝国地图

出于对葡萄牙的防范,阿曼帝国十分重视海军建设,曾多次打败葡萄牙海军,其巅峰时期囊括了半岛东部、波斯湾东南岸和东非等广大地区,堪称当时印度洋沿岸的最强国家。可惜其内部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国势难以持久。艾巴德派一贯的主张是推举制,而源于艾巴德派的阿曼帝国却是家天下,二者自相矛盾。

内部愈发松散的阿曼很快就被聪明的英国人给分化瓦解了。英国先是支持波斯夺取巴林,待巴林赶走波斯后又直接对其地进行殖民,紧着又将阿联酋地区的一众酋长国纳入殖民范围,称之为“特鲁希尔阿曼”。待到20世纪中期,英国撤军,迪拜和阿布扎比等7个酋长才顺势组成了阿联酋,而巴林和卡塔尔则因为经济分配和领土纠纷等原因没有加入进去。

阿联酋的组成

二、奥斯曼帝国分裂

1、内志王国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还比一浪高。阿拔斯王朝被蒙古人所灭后,其王室后裔被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拥立为哈里发。马穆鲁克由此“挟天子以令诸侯”,硬是顶住了蒙古人的巨大压力,并且还有余力抗击后面的十字军东征。不过长期的战争对其国力的消耗确实太大,最后被奥斯曼帝国捡了桃子,亡国不说,哈里发的头衔也被奥斯曼夺走了。

奥斯曼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的又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存在,阿拉伯半岛几乎全成了奥斯曼的势力范围。好在半岛中部的地理环境比较差,资源也贫瘠,奥斯曼的控制力相对要薄弱些。公元18世纪早期,世居半岛中部的沙特家族借助瓦哈比派(属逊尼支系)的影响力整合了周围各部,接着趁奥斯曼帝国忙于抗击沙俄之际建立了酋长国。

内志和汉志

都说思想是最强大的武器,沙特家族在瓦哈比派的加持下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先后吞并了内志(即半岛中部)和汉志(即半岛西部),快速成长为内志王国。虽说后面被奥斯曼扑灭,但是其根基已然十分深厚,没用多长时间就卷土重来。有意思的是汉志地区的哈希姆家族在此期间亦不甘落后于人,不仅摆脱了奥斯曼的控制,还成立了汉志王国。

哈希姆家族有默罕默德这杆大旗在,一向有统一阿拉伯之志。沙特家族虽为后起之秀,但志向并不输哈希姆家族。二者不可避免地来了一场火拼,结果汉志被内志所并,合为沙特王国。至于哈希姆家族,则在英国的支持下跑到约旦河东岸建立外约旦酋长国。待到二战之后,英国势衰,外约旦趁机扩张成了今之约旦王国。

由外约旦变成约旦的约旦王国

2、伊拉克王国

要说中东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毫无疑问是比邻阿拉伯半岛的两河流域,那个拥有“空中花园”的古巴比伦就是诞生于此地。然而这个地方实在是太招人喜欢,但凡周围有个国家雄起,势必要拿下此地。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来了,并以强势的宗教文化统一了此地的宗教信仰。等到阿拉伯帝国势衰,突厥、蒙古和波斯先后也来了。

公元16世纪中期,兼任哈里发的苏莱曼一世(奥斯曼君主)从波斯手中夺取了包括巴格达在内的两河地区。待到一战爆发后,作为协约国扛把子的英国为了消除奥斯曼(属同盟国阵营)的威胁,不仅扶持了前文中的汉志王国,还毅然出兵夺取了奥斯曼的巴士拉等行省,并光明正大地将巴士拉、巴格达和摩苏尔整合成自己的英属伊拉克殖民地。

英国在伊拉克的殖民

得亏伊拉克人反应够快,没几个月就开始反英,迫使英国做出让步。1921年,英国让出身哈希姆家族的费萨尔到伊拉克建立王国,主要目的有二:其一,安抚伊拉克人的情绪;其二,费萨尔属逊尼派,而伊拉克的很多部族属什叶派,如此便可继续通过分化伊拉克内部来保障自身利益,比如在伊拉克驻军等特权。

伊拉克人并不满意英国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双方博弈了很久,期间英国甚至再度以武力胁迫伊拉克屈从自己的意志。不过费萨尔王朝的妥协并不代表伊拉克人就认命了。1958年,以卡塞姆为代表的进步军人打垮了费萨尔王朝,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伊拉克共和国。不久后,早前被英国从巴士拉省中扒拉出来的科威特酋长国亦宣布独立。

英国用科威特扼制了伊拉克的出海口

结语

综上所述,阿拉伯半岛在阿拉伯帝国出现之前长期处于一种部落分立的松散状态。后来虽说被阿拉伯帝国统一过近200年时间,但是内里的矛盾其实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教派之争,再加上奥斯曼和英国等势力的添油加醋,其统一基础就显得十分薄弱了。光是统一各教派的思想都几乎没有办法实现,何况其它?

别看沙特是半岛上最大的国家,可不论是前面的英国,还是后面的美国,都不会让沙特把半岛给统一了。当然,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谁知道阿拉伯人哪天不会放下彼此之间的成见而团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国家?总而言之,分裂or团结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外部势力的干扰,而是在自身的实力,一切都是实力说了算。

参考文献:

《阿拉伯通史》

《沙特阿拉伯史》

《阿拉伯半岛诸国史》

8 阅读:568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