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第二炉香》中,谁该为罗杰的死亡负责?罗杰他本身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吾之二 2024-03-08 17:19:59

很多人在读张爱玲的《第二炉香》,对罗杰最后选择自杀,感到不解,他为什么要自杀呢?

本书中,全文都弥漫着悲剧色彩的故事。虽然很多人说愫细的性教育缺失也导致了悲剧的走向。

但是罗杰在择偶上盲目和自大也是其中最大的原因。

其实,导致罗杰选择自杀,最主要是他自己。

罗杰本来就是个爱情盲目的傻子。

他最大的特点是容易冲动。

第一次去见愫细,开个汽车都要横冲直撞,一点也不符合他四十岁的大学教授身份。

从这里可以看出,罗杰是一个容易不理智的家伙。

他不管不顾娶了愫细。

他对愫细的爱是彻底且疯狂的。他认为娶到年轻貌美的愫细是他一生最快乐的事。

罗杰41岁,但愫细才21岁。

两人的年龄相差19岁。

但是,罗杰却不在乎这个,也难怪从这一开始他就落入了蜜秋儿太太的算计中。

而且他还自动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书里说到:

愫细虽然是二十一岁的人了,依旧是一个纯洁的孩子,天真得使人不能相信。

由于她的特殊的环境,她的心理的发育也没有成熟,但是她的惊人的美貌不能容许她晚婚。

也难怪罗杰会看上愫细,年轻又漂亮的女孩,似乎很受到任何年龄段男人的青睐。

不过有头脑的清醒的男人不多。罗杰就是其中一个。

愫细她虽然很漂亮,但是心智不成熟呀。她要是跟罗杰要是结合,无论从年龄上,还是心理上,两人简直就是不般配。

愫细被她母亲蜜秋儿太太保护得太好了。她在夫妻间性关系一无所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但罗杰忽略了。

愫细对罗杰的爱,不见得是男女之爱,而是她理所当然地把罗杰当做“缺失的父亲”这个角色。

蜜秋儿太太守寡多年,三个女儿没了父亲,所以愫细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了罗杰身上。

婚礼礼当天,本来新郎不应当看见新娘的。

而且他今天上午已经和蜜秋儿家里通过两次电话了,再去,要给她们笑话。他得找寻一点藉口,那不是容易的事。

但是罗杰还是选择去了,更匪夷所思的事,他还买了两束白色的花。

这不就是暗含着他自己给自己的的婚姻带来不吉利的讽刺呢?

从这两种情况看,罗杰真的是太冲动,不理智的家伙。这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愫细的家,愫细的姐姐靡丽笙跟蜜秋儿太太提到了各自不幸婚姻的事情。

自己结婚,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但她们家庭压抑到诡异的氛围的原因,但是没有引起罗杰的重视。

结婚当天,两个人的对话挺有意思。

罗杰问了愫细两个问题:

“愫细,你为什么喜欢我?”

“你喜欢我到和我结婚的程度么?”

而愫细根本就不和罗杰在一个频道上。

说罗杰是一个“滑稽的人!”

最后罗杰若有所思,没有听到他想要的答案。可他还是如同飞蛾扑火一般结婚了。

在这里,可见愫细根本就是不懂结婚的意义是什么?也不懂她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夫妻之实。

也难怪,刚结婚的当天晚上,两个人准备行夫妻之实。

最后,不懂性知识的愫细,在新婚之夜出逃。但愫细却慌张地跑到男生宿舍。

而罗杰因为面子而躲起来,没有去追。

恰恰他这种爱惜自己的名誉和面子,导致后面事情的走向全部被动地被别有用心的人带偏。

任何一个人的说法,都足以让罗杰难以翻身。

在愫细的诉说下,所有人都怀疑猜测罗杰是个“鲁莽的色情狂”。

书里说到:

“越是道貌岸然的人,私生活越是不检点。”

“我早觉得安白登这个人太规矩了,恐怕要发生变态心理。”

“这种人,也配做我们的教授,也配做我们的舍监。”

有的说他一定没脸见人,躲了起来;

有的说他是到湾仔去找能够使他满足的女人去了;

有的说他隐伏在下意识内的神经病发作了;

全部人都断定罗杰是一个变态的性暴力者。

在那时刻,罗杰有心无力去解释。舆论的道德将他这个脆弱的心灵打垮。

最后,在世人的嘲讽、谩骂、挖苦中,罗杰打开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罗杰的悲惨命运,从根本上来说与他自身的性格有关。

罗杰从事教书事十五年年,庸庸碌碌重复着过了十五年安分守己的日子。

他不想改变,也不想有过多追求。“这样的一个人,只要他懂得一点点幽默,总不能够过分的看得起自己罢?他不很看得起自己,对于他半生所致力的大学教育,也没有多少信心。”

这样的人有什么心思去反抗呢?他那么爱惜自己的名誉,他无力反驳。只能选择自杀。

也许正是这样,罗杰成了牺牲品,也算是解脱了当下自私偏见的环境。

张爱玲的故事很短,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私、盲目、自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