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帝王的继承问题总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三国这样一个群雄割据、权力斗争激烈的时代,君主的选择往往关乎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在他去世后,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他选择了权臣诸葛亮来辅佐年幼的儿子刘禅,而不是让太后临朝称制。
我们得搞明白古时候太后执政这回事。年纪大了的女人在皇帝离世后,靠着皇太后的头衔垂帘听政,这种事儿在咱们中国历史上可不少见。
汉朝的吕后、窦后,清朝的慈禧太后,哪个不是以太后的身份当皇帝?可是,刘备选继承人的时候并没有让太后执政,而是选了诸葛亮。为啥呢?
历史上太后临朝往往伴随着外戚专权、朝政混乱的局面。如东汉末年的何进、何皇后兄妹便是一个例子。刘备深知这样的历史教训,为了避免外戚干政,保持政权的纯洁性,他选择了让权臣而非太后辅政。
在刘备心里,吴皇后还真未必有诸葛亮可靠,她虽然是刘备老婆,却并非刘禅生母,也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不具备临朝称制的条件
刘备对诸葛亮毫无保留的信任刘备在位的时候,蜀汉帝国内忧外患可不少。内部要搞定各地割据的势力,中央得有权威;外部还得应对曹魏和东吴的威胁。
在这样的状况下,刘备需要政治经验丰富、能干的大臣来辅助新君,好保证蜀汉帝国的稳定和长久发展。用大臣辅政的话,这些大官可以在新君年纪小或者能力不行的时候发挥自己的政治手段,保住国家的政治格局。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依赖是众所周知的。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才能和人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诸葛亮不仅是刘备的军师,更是他的挚友和顾问。在刘备看来,诸葛亮是最能代表自己意志和理念的人,也是最能够辅佐刘禅,使蜀汉王朝稳固和发展的最佳人选。
从史料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二。《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才能的认可,也反映了他对诸葛亮的期望和信任。
历史上的选择并非没有风险。权臣辅政可能会引发权力过于集中,甚至篡位的风险。
但刘备对诸葛亮的了解和信任,以及诸葛亮本人的忠诚和自我约束,使得这一风险被有效控制。
刘备可是聪明过人的君主,他知道女性在政治上的限制。虽然历史上有很多太后成功执政的例子,但是她们基本都是在皇帝年纪小或者能力不行的情况下夺权的。
咱们蜀汉的情况可不一样,刘备死时继承人还没确定,就算有了继承人,他们的政治经验肯定比不上那些大臣。所以,刘备怕太后执政会引发政治动荡,不利于蜀汉的长期稳定。
回到那个时代,女性在政治上的地位还不高。虽然历史上有不少太后执政的例子,但她们基本都是在特殊情况下才掌权的。这个时候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更加看重男人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选择大臣辅政而非太后执政,也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观念和政治习惯。
还有,从刘备个人的角度看,他是眼光独到的政治家。他心里清楚蜀汉帝国在三国里的弱点,需要不断地扩大地盘。要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的是能帮他分担政治压力的得力助手,而非一个还需要照顾的年轻太后。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不同的时期不一样,战乱时期必须用能臣治国,统一以后才能用太后垂帘听政,白痴儿子当皇帝都行 .没有内 忧外患时,就可以这么任性!
谢了。我的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刘备时期还没权臣这个概念?
江山还没有统一,诸葛亮和刘备有着共同的理想。如果此时刘备猜忌诸葛亮,而选择为了平衡益州世族娶的皇后辅政,那么无异于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并且会让元老派和荆州派彻底寒心。选择了诸葛亮,在两人共同的理想达成之前,并不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出现,而一旦理想达成,就算“孔明变阿瞒”,那也是四百年炎汉的宿命,并非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