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首海棠诗,短短28字,一抹鲜红,映人千年

古城青衣 2024-02-21 22:10:52

一树傲立,春寒独自开。

风雨过后,漫山遍野尽是残破凋零之景。

就在这朔风夹杂着冰雹的寒冬时节,只有一棵海棠树傲然挺立,枝头的鲜花竟仍旧绽放飘香。

这独特的景象,深深吸引了宋代诗人陈与义。

他低声念诵,以极简的字句,描绘出这海棠的不凡风姿。

这短短28字的诗篇,铿锵有力。

象征着,生命不屈的力量。

寒风冰雨,也折损不了它追逐春天的脚步。

《春寒》

陈与义〔宋代〕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陈与义,出生于北宋洛阳。

他一生坎坷,经历了北宋的覆灭与流亡。

后来在南宋被提拔为朝廷重臣,担任过许多官职,归政朝野称颂。

通过诗歌作品,抒发了许多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为国族存续注入滚烫心血。

他那寥寥19首存世的词章。

饱含深沉的忧患之情,呐喊着民族复兴的理想,绝非成功达官不能比拟。

陈与义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以金兵入侵中原为分界线。

前期多是抒发个人情感,描写所见光景的作品。

词句清新流畅,风格明快。

那时年轻轻狂的他,尚不谙世事艰辛,眼中所见尽是春光明媚。

后期因其经历的家国流离,生活和命运遭遇了巨变。

这一切使他对人间疾苦有了更实在的体悟,也看清了这世道的无常无情。

因此,他后期的作品题材更加宏阔、深沉、悲壮。

寄托着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忧思,并与此产生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但也因其胸襟气魄获得了升华,呈现出一种雄浑慷慨的风格。

这首千古绝唱《春寒》,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

那一年,金兵压境,朝野动荡。

正处风雨飘摇之势,国家民族存亡堪忧。

陈与义为避乱走难至岳州,寄居于当地郡守王接的府第花园之中,自称“园公”。

外面炮火隆隆,他却静坐于这小小花园,看着满园飘飞的花瓣心中五味杂陈。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巴陵:古代的一个郡名。在今湖南岳阳市,洞庭湖畔。

巴陵二月,寒风未歇。

清晨,带着冷意的风掠过树林,树叶簌簌作响,像在诉说冬天的凄凉。

漫天飘零的花瓣在空中起伏盘旋,映衬出天地间的萧条感。

诗人裹紧衣服,站在古槐树下瑟瑟发抖,带着几分怯意迈进院落。

四下都是光秃秃的树枝,原本开满花朵的地方早已没有了踪影。

这景象令人感到萧条凄清。

这两句为全诗做铺垫,描写了陈与义所处的环境——巴陵二月,仍是狂风料峭,日日呼号,可见春寒尚未褪去分毫。

联系下文出现的“细雨”,这更增加了凄凉之感。

置身此景的陈与义内心无比复杂——既担心这隆冬风雨会淋散自己心爱的花朵,又为自己无家可归的境遇而怯然。

“怯园公”三字,形象道出他泣血的心理描摹。

这两句为海棠傲然绽放埋下伏笔,也烘托出主人公的哀怨之情。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胭脂色:红色,此处以胭脂比喻海棠花的颜色。

寒风呼啸,冰雨淅淅沥沥打在身上,透着阵阵凉意。

忽然,一抹鲜红映入眼帘。

诗人惊讶地望向前方,只见院中央的海棠树上,一簇簇粉红色的花朵竟奇迹般地开放着!

层层花朵在雨中泛着晶莹的光,分外妖娆动人。

海棠花用自己最艳丽的颜色,迎接这漫天风雨,丝毫不惧雨水会打湿自己娇嫩的花瓣。

它们在刺骨的风中依然娇艳欲滴,丝毫不显惧意。

这深红与周围的萧瑟形成强烈对比,仿佛一抹暖阳穿透了阴霾。

这一瞬间,陈与义顿悟。

海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她选择了绽放;

它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决意复苏。

一人一花,共勉而行。

这满园飘摇的海棠,并非真正有血有肉。

有情的只是诗人。

他的爱恨,他的悲喜。

全部融入这海棠独立绽放的场景中,使它跃然纸上的每字每句。

他体会到海棠与自己的相似——飘零异乡,却仍仍不改骨子里的执着底色。

那一抹激昂的红

一棵海棠花在风中挺立,傲然盛开,颜色分外妖娆。

这景色成了陈与义心中哀思的寄托,也唤起他对生的顽强向上的本能追求。

他放下笔,深深地吸一口气。

心中对故国山河的眷恋,化作了岁月流转间,那一抹激昂的红。

此诗题为“春寒”,看似咏海棠,实则是内心写照。

面对磅礴的大自然,我们每个人都渺小得像风中落叶。

然而,海棠花以自身的色彩与姿态点燃了希望,用生命之光驱散了冷雨带来的阴霾。

我们也当像它那般,无惧风雨来袭。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