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万历“妖书案”的来龙去脉,明末政局为何无解?

嘉佩说历史 2023-07-11 10:44:08

明朝末年,朝中党争严重,政局陷入了无解的境地,混乱的政治将明朝一步步推向灭亡边缘。

万历年间,明朝政坛更是奇案频繁。其中,一本“妖书”所引发的争议格外受人瞩目,这便是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妖书案”。

而这起案件背后,蕴含着明末政治的残酷真相。

究竟何为“妖书”?“妖书案”为何爆发?最终又以怎样的形式收场?

这一切,还得从“争国本”说起。

一、案件背景:万历朝国本之争

对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国本”便是储君。

因此,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事件,本质上就是争夺太子之位。但这场储君之争却有着特殊性,它并非皇子与皇子间的较量,而是大臣与皇帝之间的推拉。

问题的源头,则需要追溯到明神宗万历。

这位万历皇帝,是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叛逆帝王。

自古以来,立嫡立长乃是天经地义的祖制,不可违背。放在皇位继承之中,那便是唯有皇后的儿子才能成为太子。但是,万历的皇后王氏偏偏没有子嗣。换句话说,万历朝没有嫡子。

既无嫡子,那么便应该退而求其次立长子。万历的皇长子名叫朱常洛,可不幸的是,万历根本不喜欢这位长子。

究其原因,是因为万历不喜欢朱常洛的母亲。

朱常洛的生母也姓王,但这位王氏出身低贱,原本是慈宁宫的宫女,某次偶然得到了万历的宠信,这才诞下朱常洛。万历认为王氏配不上自己,对她也没有半分怜爱,诞下皇长子本是天大的功劳,可万历只是不咸不淡的封了王氏一个恭妃,相当不走心。

这种忽视从母亲延伸到了孩子,朱常洛出生后,一切仪式从简,万历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个儿子的不重视。

与之相反,万历的第三个儿子朱常洵却得到了父亲的全部宠爱。

朱常洵的生母是淑妃郑氏,而郑氏是万历最喜欢的妃子。朱常洵出生后,万历大喜,不仅以最高规格的礼仪为朱常洵庆祝,甚至直接将郑氏抬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可谓是极尽荣宠。

皇贵妃郑氏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她抓住时机,竟说服万历与她签订了一份“合同”!

这份合同的内容十分简单:万历承诺,有朝一日,会封郑贵妃为皇后,并立他们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

在万历眼里,什么嫡庶尊卑,什么长幼顺序,统统没有自己的心上人重要。群臣将万历的偏爱看在眼中,心中也揣度出了万历的意图,在群臣眼里,这是祸乱纲常伦理的大事,绝对不能由着皇帝胡来。

于是,一场君臣间的博弈开始了。

万历十四年,皇长子朱常洛已经五岁,却迟迟没有被册立为太子。朝臣们坐不住了,纷纷上书万历,要求他尽快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对此,万历先是置之不理,伴随着矛盾的激化,他换了一招,那便是能拖就拖。万历既不想和臣子们闹翻,也不愿意伤害郑贵妃和他的家人。

但是,让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批大臣比他想象中的更加坚决。

为了逼迫万历屈服,内阁首辅申时行带头辞职,随后内阁大学士纷纷离职,朝中掀起了一场离职风暴,朝政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无奈之下,万历只能暂且答应,并允诺了一个具体的日期,这阶段的国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

可是,等到了时候,万历却反悔了。他发誓要将拖延进行到底,朝臣中也内讧频发,万历有他自己的主意,但这个主意绝对不可能被朝臣接受。

原来,王皇后体弱多病,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万历想着等皇后一死,就将郑贵妃扶上位,这样自己心爱的朱常洵便会成为嫡子。

但是,朝臣们始终没有放弃。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1594年,年满十三岁的皇长子朱常洛终于以太子礼出阁讲学。对朝臣而言,这是极大的胜利,可对原本胜券在握的郑贵妃来说,这便是天大的噩耗。

为了扭转局面,郑贵妃决定有所行动。

二、第一本书:《闺范图说》与《闺范》

郑贵妃坚信,只要太子一日未立,那么她与儿子便还有希望。

要知道,郑贵妃不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人,她的背后还站立着强大的利益集团,而这也正是朝臣反对万历立朱常洵为太子的重要原因。倘若朱常洵成为太子,那么郑氏家族必将一步登天,小皇帝即位后,一定会面临外戚干政的朝局。

朱常洛与朱常洵不同,他既是长子,占着名分上的好处,生母又只是宫女,在朝中没有半分势力,安全系数高。因此,朝臣们普遍青睐朱常洛,是可以理解的。

国本之争,很多时候就是舆论之争,谁的声音大,声音响,便更容易占据优势。郑贵妃深谙此理,她决定为自己造势,于是,郑贵妃看上了一本书,这本书名叫《闺范》。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本《闺范》是不折不扣的畅销书。《闺范》的作者名叫吕坤,这位吕坤是来自河南宁陵的大儒。他集结了历史上诸多贤妇烈女的案例,汇集成了这本《闺范》,这实际上是一本古代女子的“教科书”。

这本书影响力极大,就连身处深宫的郑贵妃也听说过这本书的名头。她灵光一动,决定把自己编进这本书里!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想法,但郑贵妃说干就干,立刻找来了她的伯父郑承恩与兄弟郑国泰,要求他们重新刊刻这本书。

原本,《闺范》与郑贵妃八竿子打不着,但经过修改后,郑贵妃把自己放进了《闺范》的最后一篇里,并将《闺范》重新命名为《闺范图说》。

实际上,这是明晃晃的碰瓷行为,郑贵妃将自己与汉代的明德皇后相提并论,捏造舆论,诓骗世人。她想要营造出民心所向的假象,从而在舆论上占据优势,反过来逼迫朝臣们。

郑贵妃的造假行为瞒过了许多人,这两版书的出发点截然不同,一个是为了社会稳定,另一个是为了参与党争,可他们的装帧与名字都十分相近。久而久之,便有越来越多人将这两本书混为一谈,就连许多朝臣也不例外。

眼见郑贵妃得势,朝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好在,历史又给了他们一次机会:《闺范》的作者吕坤,恰好上奏了。

三、第二本书:身为“妖书”的《忧危竑议》

说到吕坤,他着实是个背锅的倒霉蛋。

吕坤的《闺范》被郑贵妃冒用,连带着他自己的名声也变坏了。世人都以为《闺范》与《闺范图说》是同一本书,既然是同一本书,那作者想必也是同一个。殊不知,吕坤才是那个被盗用了姓名的人。

就连这次上奏,吕坤也是不赶巧。

1598年5月,彼时吕坤已升任刑部侍郎一职。为了革除朝中乱象,吕坤写了一篇《忧危疏》上交给万历。在这篇《忧危疏》里,吕坤提出,万历应当改革法度,停止横征暴敛,为国节俭,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安定,百姓也才能过上好日子。

从《忧危疏》的内容来看,吕坤所讨论的事情与争国本没有半分关系,不过是臣子给皇帝提出的正常建议。但是,在反对郑贵妃的朝臣眼里,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他们认为,吕坤先是写了《闺范图说》为郑贵妃造势,现在又在朝中大出风头,恐怕是想提升自己的地位,然后帮助朱常洵成为太子。于是,吏部给事中戴士衡立刻抓住此时弹劾吕坤,说他包藏祸心,逢迎贵妃。

这场骂战莫名其妙的将火烧到了吕坤身上,吕坤惶恐万分,连忙写折子递上去向万历辩解。吕坤不仅是个倒霉蛋,还是个实诚人,他直接点出了郑贵妃伯父郑承恩的名字,告诉万历,《闺范》与《闺范图说》是两本书。

吕坤更不忘向万历表明忠心,他说,自己从未有过干涉国本之心,最开始写那本《闺范》,也不过是为了明晰礼教,给天下人做一个典范。

其实,吕坤说的是实话,但在明末的朝堂上,实话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万历也好,朝臣也罢,他们未必不知道实情,但双方分明都有自己的考量。朝臣们好不容易抓住了郑贵妃的把柄,自然想着一击毙命,将其彻底打压下去。毕竟先前朱常洛已经以太子之礼出阁讲学,距离被正式立为太子只差临门一脚。如今天赐良机,岂有辜负的道理。

至于万历,他的想法就更加简单了,他决定一以贯之的装死。

吕坤没有眼力见,直接点出了郑家外戚作乱朝政的事实,皇帝本该依法处理,以振朝纲。但是,皇帝依然舍不下贵妃,不愿意做伤害贵妃的事情,更不想被朝臣们拿捏,所以决定装聋作哑,想把这件事混过去。

但是,朝臣们不会给皇帝这样的机会。

很快,一本名为《忧危竑议》的书横空出世,这本书的作者很神秘,叫“燕山朱东吉”。燕山朱东吉在书中详细描述了郑贵妃利用《闺范图说》为自己造势,企图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的经过。

在咨询不发达的年代,书中所说的内容全都属于宫闱秘闻。但是,这些宫闱秘闻很快传遍京城,惹得老百姓议论纷纷,让万历丢光了脸。

万历愤怒不已,斥责此书为“妖书”。他并非生气于贵妃玩弄权术,干涉朝政,而是生气竟有人将此事写成书本传播。万历将先前弹劾吕坤的朝臣列为头号怀疑对象,下狱严刑拷打,但实际上也没问出结果。

恼羞成怒的万历只能将涉事官员流放,身处风暴正中的无辜官员吕坤也只能辞职,从那之后淡出朝局,隐居家中。这起案件,便是大名鼎鼎的第一次“妖书案”。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已然可以窥探到大明王朝气数将尽。

偏心的皇帝,作乱的外戚与争执不休的朝臣,这些人共同组成了明末政局。皇帝和臣子不为军国大事忧虑,只能将精力全部用于争夺国本,斗智斗勇,为了达到目的,双方都不择手段,像吕坤这样为国为民的官员也只能受到牵连,黯然离场。

如此朝局,又怎么可能为王朝带来崭新的气象?

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皇帝终于下定决心,立朱常洛为太子。漫长的国本之争似乎落下了帷幕,但实际上,在短短两年后,大明王朝将迎来第二次更为猛烈的妖书案。

参考文献:

1、黎重编著. 一本书读懂大明史[M].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1.10.

2、葛文编著. 皇权中的女人[M].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6.07.

3、阮景东著. 血腥的皇权 明代君臣的政治斗争[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3.08.

4、尹选波.争国本:君臣博弈的政治解读[J].阅江学刊,2012,(第2期).

0 阅读:86

嘉佩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