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锡联回乡祭祖,在母亲坟前深情呼唤:妈妈,我想家了!

兴衰五千年 2024-03-26 17:38:45

前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虽然母亲不常在孩子的身边,但她的心,一定全部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待到孩子归来时,子欲养而亲不待。

1997年6月12日,陈锡联上将回到了阔别44年的故乡。这一年,陈锡联已经82岁高龄了。他,尝遍了外面的一切人生滋味,在母亲的坟前深情呼唤:“妈妈,我想家了!”

听了陈锡联老人的话,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陈锡联:妈妈,我想家了

1980年1月,中央决定被免去陈锡联上将身兼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和北京军区司令员职务。

1982年,陈锡联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工作变得轻松了起来。后来,有些老战友来到陈锡联的面前,劝说他能够写一本自传式的回忆录,以记录下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和宝贵的经验,给后人留一笔精神财富。

在提到回忆录的事情时,陈锡联希望在历史材料和回忆录里能够着重记录党的领导、人民的斗争,以及与战友们一起的斗争的事迹,把他只当做其中的一个人,而不要作为重点介绍和宣传的对象。

然而,陈锡联的回忆录并没有亲自撰写,而是以他口述、秘书记录的方式进行的。而且,为了准确地记录当时的事情,在写他的回忆录时,还采访了涉及这件事情的健在的当事人,以及相关的档案资料,真正做到了客观二字。

那时候,陈锡联虽然也十分想念自己的家乡,但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加之母亲已经过世多年,家中已经没有了至亲之人,陈锡联老将军一直将这个愿望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1997年6月,湖北李先念主席纪念馆开馆,在当地的邀请下,陈锡联回到了湖北。

在参加完李先念纪念馆的开馆仪式后,陈锡联趁着在湖北的机会,顺便回到了阔别44年的家乡:湖北红安高桥镇彭家村。这也是陈锡联将军在参加红军后,第二次回到家乡。

在彭家村,陈锡联怀着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陪伴和搀扶下,来到了母亲的坟前。

此时的陈锡联,虽然已经高龄,满头白发,背部也不再那样笔直,还显出了一些弯曲,但他依然努力保持着军人的身姿,毕恭毕敬地肃立在母亲坟前,声泪俱下:

“妈妈,我喊你听不到,四十多年没回来,对不起老人家!我的母亲啊,千辛万苦,把我这个儿子养大,能够出去参加革命,参加革命以后就靠党了,你还是在家里受苦啊!”

说到动情处,陈锡联又深情地呼唤道:“妈妈,我不流泪,我想家了,我想母亲啊!”说完后,陈锡联弯下腰,向母亲鞠躬致意。

陈锡联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陈锡联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无不为之动容。

就像陈锡联上将说的那样,上次回到家乡彭家村,还是母亲病危的时候。

1953年,得知母亲的情况不好,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匆忙将手头的工作交代了一番,便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低矮的房间里,陈锡联看到母亲躺在病床上,已经奄奄一息,喘着长气,心里十分悲痛,跪在母亲面前,拉着母亲枯瘦的手,泪流满面地说:“妈妈,我来看你了!”

听到儿子的呼唤后,母亲微微睁开眼睛,看了远道而来的儿子一眼,安详地闭上眼睛,放心地走了。那一刻,陈锡联哭红了双眼,让人十分心疼。

在离开母亲的时候,陈锡联年仅14岁。那时候,为了将陈锡联留在家里,母亲特意让两个女儿轮番看守,并在晚上将麻绳的一头系在自己的胳膊上,另一头系在儿子的胳膊上。

然而,陈锡联参加红军的心时那样坚定,在一天晚上趁着母亲熟睡的时候,陈锡联偷偷地将身子解开,在夜色中跑出了家门,参加了红军。

陈锡联走后,母亲十分难过,总觉得对不起因病去世的丈夫。原本,陈家日子虽然过得艰难,但一家人在一起,大家都觉得幸福。

1923年,在陈锡联8岁的时候,父亲身染重病。为了给家里的顶梁柱看病,陈家变卖了所有能换钱的东西。然而,父亲还是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父亲离开后,母亲带着陈锡联走村串户,过着艰辛的乞讨生活。

那时候,母亲的肚子里还有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在母亲走不动的时候,陈锡联就为母亲递过一根竹棍,两人走走停停……

艰难的两年过去后,陈锡联也长大了一些,陈家租种了地主家里的一亩多田地,而陈锡联也开始给地主放牛,当长工。

期间,陈锡联吃了多少苦,受了地主的多少打骂,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不让母亲担心,陈锡联从来不把自己的遭遇讲给母亲听。

1929年秋,陈锡联正在给地主耙田种麦,突然感觉到肚子很痛,不由自主地倒在了地上。

看见陈锡联倒在地上,地主不由分说,上前便向他挥起了皮鞭,边打边骂他偷懒。实在忍不住的时候,陈锡联突然从地上起来,冲着地主的肚子便撞了过去,将地主撞了个仰面朝天。

趁着地主 没有起来的机会,陈锡联跑了出去。他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便躲在山里不敢下来。期间,陈锡联一直想着去投奔红军,不再给地主当牛做马。

陈锡联躲避的时候,地主找到了陈锡联家里,逼着母亲交出儿子。这时,母亲才知道儿子下落不明,便跪在地上哀求地主放过自己的儿子。

见陈锡联的母亲真得不知道儿子的去向,地主在她的身上踹了两脚后,这才悻悻地离去了,临走前还威胁说这事没完。

在山上遇到放牛的玩伴后,陈锡联才知道家里发生的事情,更加坚定了他当红军的决心。

后来,陈锡联回到家里,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虽然支持儿子有出息,但也知道当红军随时都会面临危险,就表示坚决不同意。

最终,母亲没能看住已经下了决心的儿子。陈锡联参加了由徐海东和詹才芳领导的(黄)陂(黄)安南游击队。这一年,陈锡联14岁。同年秋,陈锡联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

母亲:打完仗回咱家来

1930年,陈锡联被编入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在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徐向前领导下成长。

6月,在徐向前的指挥下,红一师攻打了敌人在杨家寨的据点,歼灭了国民党地方军阀郭汝栋部的两个连。

随后,徐向前又利用郭汝栋急于报复的心理,在杨家寨以东的杨平口设伏。很快,气势汹汹的敌人便来到了徐向前为他们选定的伏击点。

看着密密麻麻的敌人,陈锡联心里感到有些害怕,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在徐向前下达了攻击命令后,陈锡联仍然没有动。

这时,班长孙玉清鼓励他说:“小陈,不要怕,跟在我后面,学着我的样子,往前冲!”说完后,孙玉清便带头冲向了敌人。

看到班长冲向敌人,陈锡联也站起来,学着班长的样子,手里拿着一把大马刀,弓着腰,嘴里大喊:“冲啊!冲啊!”边喊边向敌人冲了过去,跟随大部队占领了前方的一块高地。

战后,孙玉清表扬了陈锡联的勇敢。陈锡联听得心里热乎乎的。

7月,徐向前又带着部队长途奔袭20公里,攻打国民党军钱大钧部教导三师第五团。战斗期间,陈锡联亲手抓住了敌军一个书记官,缴获了一支红色派克钢笔,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8月, 红一师在徐向前的率领下,越过平汉路,以诱敌深入的战术手段,将跟随在部队后面的国民党军引诱到黄安县四姑墩。这次战斗,红一师歼灭了敌人敌2个团大部另加1个营,缴获迫击炮3门、机枪3挺、长短枪400余支。

经过一次次的血与火的锻炼,陈锡联逐渐成为了红一师中的战斗名人,获得了“小钢炮”的光荣称号。关于这个称号,陈锡联在回忆录讲述道:

“在这几次战斗中,我因冲锋在前、打仗勇敢而受到营、连首长的表彰。有一次,营长高汉楚在战后讲评时说:‘小胖人小志气大,打仗很勇敢,就像一个小钢炮!’‘小钢炮’是当年红军认为最厉害的武器。营长这么一说,大伙都不叫我‘小胖’而喊我‘小钢炮’了。从此,‘小钢炮’这个绰号就在部队中传开了。”

在战斗中,陈锡联的战斗素养不断地成长着,从战士做到了班长、连指导员。在陈锡联为穷苦人打仗的时候,家中的母亲也一直为儿子担心,只要看见有红军部队经过,便向他们打听儿子的下落,却是没有结果。

终于有一次,陈锡联带着部队经过,才抽空回到家里看望了母亲。在临走的时候,陈锡联指着自己的行李对母亲说:“妈妈,我这里面的被褥和用品,家里需要就都拿回去用吧。”

然而,母亲却什么都不愿意要,她告诉儿子:“只要见到了你,我什么都可以不要。”

听了母亲的话,陈锡联心里十分难受,不禁泪流满面。这次离别后,陈锡联好多年都没有见过母亲,母亲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儿子。

后来,陈锡联因作战勇敢,先后担任了红三十军第88师263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4军第10师副师长、第11师政治委员等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陈锡联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10月,陈锡联率部,夜袭了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了日军战机24架,使日军一时丧失了进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并被迫回调了大批部队守备后方,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的对日作战,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

对于这样的一场大胜仗,陈锡联从来没有居功自傲。关于这次战斗,陈锡联在回忆录中说:

“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是我团在毛主席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指导下,贯彻执行刘师长独立自主、果断行事、抓住战机,主动歼敌的指示,树立敢打敢拼思想,充分发挥我军近战夜战的特长,从而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敌人的一次胜利战斗。它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又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给全国人民以很大的鼓舞,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声威,同时也为我们以后对日作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年底,陈锡联受到了母亲托人写来的信。对此,陈锡联感到十分意外。

原来,在阳明堡战斗后不久,全国的许多报纸都刊登了八路军夜袭日军机场的消息,还配发了陈锡联的照片。

乡亲们看到陈锡联的照片后,将报纸拿给了陈锡联的母亲看。听说儿子成了英雄,还立了大功,母亲十分激动,哭着说:“我的儿呀,这么多年了没有音讯,你还在呀!”

说完后,陈锡联的母亲又望着周围的人,说:“你们快帮我打一封信去呀!”

就这样,这封信寄出后由八路军总部转了过来。从信的内容看,这封信是由陈锡联的母亲口述,让一位识文断字的秀才代笔写成的。

在这封信中,陈锡联知道了母亲对他的思念,以及母亲生活的困难:“风扫地,月作灯,借屋躲雨,身亦难藏……”

看着信中的内容,陈锡联的心里五味杂陈。关于收到信后的心情,陈锡联在后来回忆说:

“看到这封信后,我的心情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数年别离后,我终于又得到了母亲的音讯。难过的是母亲仍然在吃苦受累,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我的心里感到非常内疚。但是,考虑到时局动荡不稳,社会环境复杂艰险,我在回信中没有向母亲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是说自己在外面经商,生活还好,待形势安定些后便回去看望。”

后来,陈锡联将母亲的这封信一直留在身边。每当思念母亲时,陈锡联就把信拿出来看看,以慰相思之苦。

1947年,按照毛主席的部署,陈锡联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2月 9日,陈锡联正在麻城长岭岗纵队司令部与纵队政委彭涛、副司令刘昌义等人研究作战计划,第7旅旅长赵蓝田走进来,笑眯眯地说:“司令员,有一个好消息呐!咱把你的老娘给接来了,等会儿你就能见到她。”

听了赵蓝田的话,陈锡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盯着赵旅长,激动地说:“你,你说什么?我娘?”

很快,陈锡联的母亲便由第6纵队护送到第3纵队司令部的门口。

陈锡联的母亲之所以由第6纵队护送过来,是因为母亲就是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派人接来的。

原来,王近山的一个团在经过黄安彭家桥的时候,找老乡问路。聊天的时候,那个来向说他有个哥哥当红军走了 18年,10年前就当上了八路军的团长。

于是,有人问他:“你哥叫什么名字?”老乡回答说:“陈锡联。”那人说:“哎呀,他是3纵队的司令员呀!”

随后,那人又问了陈锡联的弟弟家里的情况,并将这件事情向王近山做了汇报。王近山当即说:“你们营派一个排去,把陈司令母亲从乡下接来,送到9纵队去!”

知道司令员的母亲到来,大家都热情地围了上来,把陈锡联“凉”在了外面,赵蓝田则笑着说:“大娘,你还记得你儿子什么模样吗?”陈锡联的母亲说:“记得,这还记不得?”这时,陈锡联赶紧喊了一声:“娘!”

母亲刚来两天,部队就接到了作战任务。想到家里不安全,陈锡联决定将母亲送到纵队设在信阳的留守处。然而,母亲却说:“我怕什么?就这条老命,现在你们回来了,谅反动派不敢拿我怎么样,我这就回家,不到别的地方去给人家添麻烦。”

就这样,在母亲的坚持下,陈锡联只好将母亲送回老家。临别时,陈锡联将身上仅有的两块银元掏出来,交到母亲的手上,但母亲却说:“你留着用。”

见母亲不愿意收,陈锡联跪在地上,说:“娘,你要是不收,儿子心里不好受呀!”

看到儿子坚持,母亲只好将儿子扶起来,说:“我收下就是了。娘去了,儿呀,好好打仗,打完仗回咱家来。”

然而,陈锡联这一走,又是许多年。建国后,陈锡联担任了重庆市市长兼川东军区司令员。然而,仗打完了,陈锡联却要忠于国家和人民,不能回家。

想到母亲在家里受苦,陈锡联便将母亲接到身边尽孝。然而,还没住了半个月,母亲便住不惯了,对陈锡联说:“娘的身子骨还硬朗,在这儿闲着不是事,还是回老家去,割草捡柴的日子容易过。”

最终,在母亲的坚持下,陈锡联只好将母亲送回了老家。

1950年,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陈锡联但热了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此后,陈锡联的工作更加繁忙了。

1953年,在母亲病重的时候,陈锡联才匆匆赶回来家,见了母亲一面。母亲去世后,陈锡联在母亲的灵柩前通宵达旦地守灵。

如果按照红安当地的习俗,陈锡联应该在家守孝七七四十九天。然而,陈锡联却因为工作繁忙,还没有等到母亲入土为安,便匆匆返回了岗位,继续为国家的炮兵事业而努力工作。

后来,还是在其他亲属的帮助下,陈锡联的母亲才下了葬。对此,陈锡联的心中深感愧疚。

1997年,借着湖北李先念主席纪念馆开馆的机会,陈锡联才再次回到老家彭家村。这便有了陈锡联在母亲坟前说得那番感人肺腑的话。

1999年6月10日,因病抢救无效,陈锡联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生前,陈锡联曾说:“我是个忠臣,但绝对不是个孝子!”

0 阅读:86

兴衰五千年

简介:莫问历史多少岁月,一切尽在五千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