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戴狍头帽的鄂伦春,勇悍无双:八旗战力从乾隆始靠他们支撑

小僧乱翻史书 2024-04-20 07:14:4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墨

编辑|t

引言

这是一个勇猛的民族,在清朝时期,它以一夫当关的气势,取得了诸多战役的胜利。

这是一个战斗的民族,它悍勇无双,从乾隆开始,支撑起了整个八旗的战力,令敌军莫敢来犯。

它就是鄂伦春族,清朝时属于索伦部,如今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

那么,这样一个战斗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它又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乾隆时的八旗兵力之首?如今为什么却又仿佛销声匿迹了呢?

一、长于贝加尔湖东畔的鄂伦春:我天生勇猛

1792年,81岁的乾隆亲自撰写《御制十全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在位时的十次军事行动,后人简称为“十全武功”。

用十场战役来代表自己的一生,可见乾隆对十全武功的得意与自豪。

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战场上厮杀的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而成的。而其中最战功赫赫的,当属索伦部,当属鄂伦春族。

索伦部,原来是对鄂伦春族的专称,后由于其强悍勇猛,力士无双,周边部落都自称为“索伦人”。

(《御制十全记》)

由此,索伦部发展到后来,变成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三个族的合称。清初、中期统称为索伦。

鄂伦春人起于贝加尔湖之东,黑龙江以北。

可以说,比起宁古塔,索伦人生活的地方,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苦寒之地。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无边的大雪覆盖,什么农作物也活不下去。

所以,鄂伦春人是天生的狩猎民族,明朝的文献里记载,他们是“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

(雅克萨之战图)

可见,早在明朝,鄂伦春人就已经在和自然博弈的过程中,强身健体,进化得异常强悍。

那时,他们还是山中的野人,所以并没有出现在主流视野中,直到清朝康熙时期,他们在雅克萨之战中一战成名,才受到康熙的重视。

雅克萨之战,索伦部参战人员500余人,他们能骑善射,作战勇猛,不仅直接参战,还侦查敌情、运送粮草,犹如天降之兵,给康熙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战役,也是索伦在清朝对外战争的首秀,到乾隆时,索伦已成为一支势不可挡的精锐。

(鄂伦春)

二、用十全武功,支撑着整个八旗战队的战力

遥想1640年,皇太极将索伦部收编进八旗时,它还只是一支并不起眼的队伍。

这不是因为皇太极不爱才,而是因为,清王朝也是在战马上打的天下。

当时,女真部落扬鞭策马,骑射打仗,他们的铁蹄所到之处,无人可挡。所以,与自己文化、语言、习俗相近的索伦人,在他们眼里并没有多特别。

直到1644年,清兵入关,踏进紫禁城,女真族改名为满洲,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同时,也开启了满族八旗子弟的堕落之路。

(皇太极像)

入关后,清朝皇帝给他的八旗子弟无尽荣宠,让他们瓜分了京城的土地和房屋,给他们每个月一笔优厚的俸禄,待遇比七品官员还要好。此外,朝廷规定,八旗子弟不用服徭役,只用好好当兵就行。

在这样的糖衣炮弹中,八旗子弟很快就从一支作战优良的军队,沦为只会提笼遛鸟、骄奢淫逸的群体。

然而,索伦部却是个例外。

1669年,也就是康熙八年,康熙为索伦部队特别设立了“布特哈八旗”。这是一支包括了鄂伦春人在内,由索伦部几个民族组成的八旗,游离于满蒙汉的八旗之外。

(布特哈八旗遗址)

索伦部的布特哈八旗,驻扎在呼伦贝尔和黑龙江流域,隶属宁古塔将军直辖,在绵延的山川中,他们是清王朝的边境守卫者。

正因为索伦人一直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才能时刻保持着战斗的头脑,和骑射狩猎的习俗,这让他们在日后清朝对外和国内的大小战事中势不可挡。

乾隆时期,在八旗其他军队日益堕落之下,索伦部异军突起,一跃成为了乾隆最为信任的军队。

这也和一位名为多拉尔·海兰察的名将有关。1755年,海兰察还只是一位索伦族的普通兵丁,这一年,他随着索伦部向西征战准噶尔。

(海兰察像)

当时,索伦部队被称为“轻健之师”,他们与八旗、绿营一同西征。期间,八旗早已后继乏力,索伦军队骁勇骑射,将准噶尔部队打得节节败退,敌人的首领弃兵而逃。

海兰察奋勇直追,孤军深入,将对方首领射于马下,生擒而归。准噶尔平定后,他又在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一役中,再建功绩,凭借黑水营之战,擢升为一等侍卫。

西征胜利之后,1765年开始,海兰察率兵南下,从云南进入缅甸,大败缅军。此时海兰察因为战功卓著被升为上三旗。

上三旗,天子嫡系,可谓无上殊荣。

(八旗铠甲)

此后的三十年中,海兰察带领着他的索伦军队,讨伐金川、镇压起义、平定台湾、保卫西藏,可谓战功赫赫,功盖三军。

此时的索伦部队,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清王朝的边疆稳定、四海升平。

三、为保持战力,被强行恢复出产设置的索伦人

索伦人在八旗子弟中是格格不入的存在,他们平时驻扎在中国最为艰苦的边疆,战时则像长征,四处平战。

而这一切,都是牺牲了索伦人的生活和自由换来的。

(乾隆骑射图)

康乾时,八旗的纨绔已显,到乾隆时更严重。乾隆引以为豪的“国语骑射”,也渐渐在入关后的“汉化”过程中消失了。

满京城的八旗子弟,会说写满语的越来越少;会骑马射箭的也寥寥无几。这哪里还是当年先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的铁血女真部落?

此时,另一个铁血部落索伦人出现了。当乾隆看到索伦人,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先祖们,那种马上打天下的基因,在索伦人身上流传下来了。

乾隆担心索伦人也会渐渐“汉化”,所以,他一方面对有战功的索伦人极尽封赏,另外一方面,他不允许索伦人与满汉交往,更不允许索伦人习汉字、耕地种田。

(马上的努尔哈赤雕像)

他需要一支永远在酷寒中与野兽搏斗,在饥寒交迫中获得生存之机的索伦人。

这,也导致了索伦人的悲剧。他们在乾隆之后支撑起整个八旗的战力,却在之后的时间,被清王朝无尽地征兵,差点到灭族的地步。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鄂伦春族人口仅797人。直到现在,鄂伦春族还是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庆幸的是,战争已经远去,“人肉战斗机”已经不再需要,那勇猛的鄂伦春人,随着去年冬天哈尔滨的爆火,再次以头戴狍头帽、牵着马匹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几百年的时间过去,曾经的鄂伦春人为了我国的四海清平“跑断了腿”,如今,他们终于可以过上祥和安宁的幸福生活。

(鄂伦春人国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鄂伦春族.[OL].

中国人民政府网.鄂伦春族.[OL].2006.04.17.

百度百科.布特哈八旗.[OL].

百度百科.多拉尔·海兰察.[OL].

百度百科.八旗.[OL].

黄彦震.清代中期索伦部与满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4-04-18].

李典蓉,张蕊."在旗"的部族:索伦部与满洲八旗的融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11.

0 阅读:54

小僧乱翻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