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到1951年,解放后的南京,为何换了四任书记

知道历史 2024-03-23 18:06:17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首府南京的解放,标志着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人民解放军对南京的占领,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

但鲜为人知的是,迎来解放之后的南京,在三年之后连续换了四任市委书记。那么,南京的前四任市委书记,分别都是谁?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南京市的市委书记轮换如此频繁?

第一任市委书记:刘伯承

南京市的第一任市委书记,是刘伯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伯承成为了南京市的第一任市委书记?他不久之后就卸任市委书记的原因是什么?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爆发,南京解放前夕,刘伯承是部署渡江战役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南京市被第二、第三野战军联合攻破之后,主要负责渡江战役军事部署的刘伯承,自然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南京的第一任市委书记。

刘伯承在走马上任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肃清国民党在南京市外的残余势力。在渡江战役爆发前,蒋介石就下令让汤恩伯担任京沪杭的城防司令员。

蒋介石给汤恩伯下达了死命令,哪怕解放军日后破城,汤恩伯也要率领部队,对南京城进行反攻和骚扰,最大程度上骚扰驻扎南京市的解放军驻军。

刘伯承接手的南京,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不仅南京市内的断壁残垣时刻面临着国民党空军、炮兵部队轰炸的威胁,南京市的外围城郊地区还盘踞着大量国民党的残兵败将。

整个南京市实际上还是处于国民党的半包围之中,汤恩伯麾下的许多麾下部队,一直寻找着进行反攻,重新夺回南京的机会,这让刘伯承面临着的形势可以说是非常严峻。

但是,向来沉着冷静的刘伯承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在刘伯承的指挥下,驻守南京的解放军部队肃清了盘踞在南京周边的国民党残兵,让南京的外围郊区也沐浴在了和平与解放的阳光之下,国民党反攻南京的野心从此化为了梦幻泡影。

遗憾的是,刘伯承的南京市市委书记职务做了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那么,刘伯承究竟是因为什么缘故,在南京市市委书记上担任工作的时间竟然如此短暂呢?

其一,刘伯承在当时走马上任,担任南京市市委书记,本身就是出于战争时期的临时任命。刘伯承善于排兵布阵,但倘若是长期对大城市进行管理,就需要另外合适的人选。

其二,刘伯承当时担任南京市市长的主要任务,就是肃清南京市周围的敌军。在这些国民党残兵败将被我军打垮之后,刘伯承就完成了自己在南京的历史使命。

最后的原因,便是刘伯承在完成了渡江作战后,便接到了中央军委解放大西南的命令。所以刘伯承在攻克南京之后,很快便率领着自己的部队挥师西进,作为活跃在前线的一员大将,他自然就不能在南京继续坐镇了。

尽管刘伯承在南京任职的时间十分短暂,但不可否认的是,刘伯承是共和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任南京市市委书记。刘伯承肃清南京市周围的敌军部队,为南京的长治久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任市委书记:粟裕

粟裕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二任市委书记,也是刘伯承在南京市的接班人,那么粟裕是因为什么原因担任南京市市委书记的?他本人又为南京做出过怎样的贡献呢?

刘伯承因为接到了军委打过长江去,解放大西南的命令,所以在担任南京市市委书记一个月后,就带领着部队撤离了南京市。

接替刘伯承的,是主要负责第三野战军指挥工作的粟裕。在渡江战役的部署工作中,粟裕是仅次于刘伯承的二号军事指挥人物,因此接替刘伯承,主持南京大局的人,粟裕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

粟裕在当时被推选为主要负责南京市工作,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临近南京的上海市等长三角地带,还没有解放。

粟裕接管南京,一方面能够维持南京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方便粟裕负责对上海市的军事指挥,让长三角地区和南京的解放区连成一片,如此一来才能长期保证南京的安全。

在粟裕杰出的军事指挥下,上海等长三角地区迅速解放,南京市的城防得到了充分的巩固。然而,对于自己失败心怀不甘的国民党,很快就组织起了对南京的反扑。由于国民党的陆军部队基本上被解放军消灭殆尽,因此国民党只敢从台湾地区派遣飞机,来对南京的城防进行轰炸。

由于在南京解放之初,我军并没有组建起成建制的战斗机编队,面对国民党的袭扰轰炸,就连粟裕也感到头痛不已。倘若国民党对南京市的居民区进行轰炸,必然会影响南京市的治安工作。

最终,在我军当时还缺乏成建制战斗机部队的情况下,粟裕通过沉着冷静的部署,决定在南京、上海等长三角地区部署起防空炮火力网,这才将国民党的空军轰炸部队真正隔离开。

不过,粟裕的南京市市委书记也没当多久,就被调到了其他地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的粟裕,被毛主席寄予厚望。随着整个大陆的解放,毛主席下令让粟裕在福建调动60万大军,进行海军两栖作战登陆演习,准备随时跨过台湾海峡,解放台湾岛。遗憾的是,随着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让我国在历史上失去了一次收复台湾的宝贵历史时机。

与此同时,朝鲜战争的爆发,也改变了毛主席让粟裕坐镇东南的计划。起初,毛主席准备让粟裕挂帅,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

但是粟裕后来突然因为美尼尔综合征犯起了头痛病,这严重影响了粟裕在前线的指挥作战工作,因此粟裕后来在妻子楚青的陪同下,来到了青岛接受疗养,从此告别前线生活多年。

第三任:唐亮

南京市的第三任市委书记,是唐亮。比起前面的刘伯承、粟裕,唐亮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显得名不见经传。那么,唐亮究在担任南京市市委书记期间,究竟做出过怎样的贡献?

虽然唐亮在共和国历史上的知名度并没有刘伯承、粟裕等人高,但是他也是1926年国民革命期间加入我党的“老革命”。在华东野战军中,唐亮长期担任兵团政治委员的工作。

他十分擅长动员麾下部队的士气,在济南战役期间,他高呼“打倒济南府,活捉王耀武”。而在淮海战役期间,他提出过“坚决果断,消灭敌人,绝对不让敌人过江南”的口号。

因此,在粟裕离开南京之后,在华东野战军内担任政治工作多年的唐亮,自然也就成为了接替粟裕的不二人选。更加重要的是,政治工作出身的他,相比军伍出身的刘伯承、粟裕等人,可能更加懂得如何安抚民心、管理城市。

唐亮对南京市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稳定了南京市的物价。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为了筹措经费,不惜滥发货币,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在蒋介石败退台湾前夕,他调动船队,从南京搬走了大量的黄金外汇,这让南京等地陷入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当中,而当时是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面临的问题可能还要比南京更加严重。

在蒋介石为共和国的经济留下一个烂摊子的同时,还有大批不法商贩囤货居奇,试图从中谋求暴利,这些都严重威胁了共和国的经济安全。

当时坐镇上海的陈毅、陈云两人,下定决心要为共和国惩戒这一批不法商贩。在陈云的建议下,共和国立即发行新币,废除法币,与此同时从四川向上海调拨粮食,来平抑上海等地高昂的粮价,这就是共和国历史上著名的“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

历史上的经济战争,往往是一场总体战,上海虽然是共和国经济的高地,但并不是经济的孤岛,共和国想要取得“米面之战”“银元之战”的胜利,自然少不了南京的支持。

唐亮自然深知其中的利害,于是他下令南京不遗余力地对上海的银元需求和粮食需求予以坚定的支持。最终在唐亮的有力配合下,陈毅、陈云领导的这场经济战取得了胜利。

唐亮对南京乃至共和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即便是在今天看来,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对南京市经济繁荣的贡献,时至今日仍然被南京市的人民们铭记于心。

第四位:柯庆施

南京历史上的第四位市委,就是柯庆施,比起前三位市委,柯庆施在历史上有很大的争议。那么,历史上的柯庆施,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呢?

柯庆施走马上任,担任南京市市委书记后,主要做的工作是进行“三反”运动,在他不遗余力的治理下,大批南京市内的敌特人员被纷纷绳之以法。

柯庆施的铁腕治理,保证了南京市日后的长治久安。在此期间,柯庆施还收到过不少特务头子给他的威胁信,但柯庆施一直以来都是泰然处之。

不可否认的是,柯庆施是为南京做过一些历史贡献的,然而他后续的一系列种种行为,让他成为了共和国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

柯庆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他经常仗着自己的革命经历,倚老卖老,甚至还毫无顾忌地批评过周恩来总理,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是在党内为数不多见过列宁本人的党员,就连毛主席都称呼柯庆施为“柯老”。

而柯庆施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在庐山会议上将矛头对准彭德怀,这是彭德怀在后来经历人生低谷的主要原因之一。彭德怀被免除职务之后,他曾多次向毛主席谏言,说柯庆施是党内的投机分子,一定要对他千万小心。

柯庆施后来被调到上海后,他的一系列经济上冒进的行为,都给当时的共和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1965年4月,柯庆施因病逝世,终年63岁。

纵观我党历史上的这几位南京市市委书记,他们总体上对南京市的发展贡献还是占据大多数,也正是因为他们这些革命前辈的不懈努力,才让南京逐渐走向了繁荣昌盛,成为今天中国南方位居发展前沿的大城市。

0 阅读:77

知道历史

简介:熟读万卷书,感悟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