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旅游”:为平凉“推”出一个未来

小龙大策 2020-11-09 17:02:30

10月20日,崆峒古镇,阳光轻洒在每一个太极表演者的身上、脸上,随着舒缓的音乐,他们脚步轻挪,一起一伏,一招一式都在演化着阴阳调和,动静平衡,融合在太极深邃的意境中,宛如心灵的歌舞、生命的吟唱。

在第34届“甘肃银行·黄河杯”全国业余围棋公开赛开幕式上,崆峒太极拳展演感染着在场观赏者。此次展演,也是2020“交响丝路·问道崆峒”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的重头戏。

崆峒太极拳展演,记录了平凉的过去,是寻根溯源的精神家园;更是探寻平凉的未来,激发建设热情,爱家、爱城的展示空间。

文化寻根

在崆峒区南山公园,早晨六点刚过就有不下二十人在这里练习太极拳,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一套太极拳法使完,深秋清晨的严寒也随之散去。

外地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这个被称之为“中国武术之乡”的百姓对武术的热爱。武术就像一粒粒种子,在这块历史上战事频发之地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平凉大地上传承有序、根系清晰的拳种、流派有崆峒山的道教武术、佛教武术、崆峒派,还有近现代传入的九拳、心意、六合、太极、四门、拳、花拳和红拳等。

平凉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周文王带兵伐密须、三国马超据安定、前秦苻坚陷阴密据安定、唐李世民泾川战薛举、夏主赫连定称帝、北周宇文泰兴起和唐蕃会盟都发生在平凉。“民必讲武求备,非尚武不可图存”,老百姓处在战争环境下,习武以求生存。武术在这里,既是保家卫国之术,也早已超越了单纯技艺的承载,成为观察地域历史的另一只眼。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古老的崆峒文化,朴实豪放的民风,造就了“世传崆峒勇”的崆峒侠风,为崆峒武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刘武道长期研究崆峒武术文化,作为平凉人,他深感平凉民间尚武之风的强盛。他认为,“古代氏族部落战争萌生了原始的崆峒武术,频发的战争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形成。”

“李白的‘世传崆峒勇’,杜甫的‘崆峒足凯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带世为显武之地;宋代,平凉为西部边关,宋、西夏、金互相争存,战事连绵不断,如金与西夏蒙古兵之战,积金争夺水洛城、尔朱天光周城水洛等。在长期的抗夏、抗金斗争中,平凉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如吴玠、吴璘、刘琦、郭浩、曲珍等。”刘武道说。

这些侠义之士,讲究武德,扶危济困,愿为百姓慷慨赴死,以自己的英雄壮举为引领,铸就了不惧苦难、重义轻死的纯朴剽悍民风与大开大阖、豪爽仗义的平凉人性格。

“频繁的战乱,使军事武艺因为争战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平凉历史上频繁发生的战争和社会动乱是促成平凉尚武习俗形成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刘武道说。

武举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平凉民间习武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了职业教习武艺的宗师。

从现有的资料看,康熙至嘉庆时期,仅平凉府所领固原、静宁二州和平凉、隆德、华亭三县,均设有军旅训练习武的教场,用以训练军队和选拔人才,平凉城内设北教场、东教场、西教场,并经常设坛比武。其时,平凉投军者越来越多,仅静宁县投军者达百余人,其时,平民投军者愈来愈多。其中庄浪(时属静宁)人孔登远、邵银、李入泮、周风鸣等先后带艺投军。孔登远身经百战,人称“孔啸虎”;邵银作战勇猛,因功升为统领,后辞职出游,以授拳为业,名扬陕、甘、宁诸省。光绪六年(1880),平凉府在城西成立讲武堂,每年招收武童生,以备参加三年一次的“童试”。总之,明清时期的武科和军功制度的广泛推行,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发展。

根据有关考证和资料显示,民国时期,是崆峒武术发展的转折时期,主要体现在民间武术的发展上。1916年平凉县成立了民众教育馆,内设国术馆,招生授拳,县境内的许多中小学堂(校)也设有武术课。1923年,陇东镇守使张兆钾在住地张公祠创办讲武堂,平凉城内关帝庙设有擂台,每年都举行打擂比武活动。这一时期,平凉县境内的暖泉乡麻黄湾、什字镇观音店等地都有固定的练拳场所。其间,有名气的武术名人有马道成、佘仁耀、汝志坚、汝志治、吕开秀、吕世平、郭宗尧等。

经过几千年的陶冶嬗变及其与艺术、宗教等文化样式的渗透交融,崆峒武术已由冷兵器时代个体自卫和民族抗争的有效手段,逐步升华为融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价值功能多元的文化形态。

今天的崆峒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是以崆峒山为发源地,以崆峒氏族在部落战争中形成的攻防格斗方法和格斗技巧演变发展而成的武术,还包括崆峒山道教、佛教留传下来的拳械套路,而且包括平凉六县一区的民间传统武术,甚至包括平凉周边地区如陕西彬县、长武、陇县、凤翔:宁夏固原、泾源、隆德;甘肃庆阳、天水、张家川、定西、临夏等地的民间传统武术,以及这些地区各少数民族武技武艺。同时还包括了不同时期传入平凉地区的查拳、花拳、红拳、九拳、六合拳、少林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拳种,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传入平凉地区的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等拳种及国家规定套路和新创编的竞赛套路等。

武术慢慢成为一种文化,成为平凉百姓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至今日,作为崆峒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崆峒太极拳已跻身于平凉“文化脉系”之列。据记载,张三丰曾在明代成化年间游居崆峒山五年,精研太极拳艺。进入新时代以来,为了弘扬崆峒武术事业,整理、编创具有崆峒地域文化特色,易于为广大群众习练、推广、普及的崆峒武术套路,平凉市精心组织体育名家,创编了富有特色的太极拳套路,多次进行实地编排、演练,并经过了甘肃省武术协会邀请有关专家及武术名人审定。

此次展演的崆峒太极拳28式,浓缩了传统太极拳的精华,传承了崆峒武术的特点,内容更加简化,动作更加规范,强身健体效果显著,适于学习和普及推广,同时,它也成为平凉旅游吸引中外游客的一大亮点。太极拳对推动平凉经济和城市发展、提高平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渐入人心

古韵平凉,因太极而更灵动。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平凉大地上,大众体育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太极拳、健步走、慢跑、广场舞、健身操……以太极拳为主的全民健身项目,正在平凉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的践行者随处可见。

每天早上5点,太极拳爱好者李香兰都会挨个拨打几个电话号码,叫醒沉睡的人起来练拳,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4年。作为一名坚持晨练的太极拳爱好者,李香兰发现许多人因为早上起不来,而无法坚持锻炼,便产生“叫醒他人”的念头。如今,像他一样叫醒他人参加晨练的人已经遍布平凉。

叫醒他人的同时,唤醒的是一个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健身目前已经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必修课,选择在假期给自己“健身充电”的人也越来越多。

为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平凉开展了一系列群众体育活动,为全民健身搭建平台。2018年7月21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体育、市武术协会承办,市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体育健身爱好者11000多名运动员参加,在崆峒古镇集体展演24式太极拳,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与此同时,成功承办、举办了四次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平凉段比赛、三届全国群众登山大会(崆峒山站)、三届崆峒(国际)武术节、“弈决崆峒”世界道教名山围棋邀请赛暨世界道教名山围棋文化发源地论坛、第二届中国业余围棋“7段王”争霸赛、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全国太极拳健康工程暨太极拳公开赛(甘肃站)、第五届“平凉陇原杯”全国(魅力中国城联盟城市)业余围棋邀请赛、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甘肃平凉站)暨甘肃省科技体育定向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在省内外反响强烈,赢得了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校园体育日新月异、酝酿变革。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和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早在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2015年4月,平凉市教育培训中心将崆峒武术培训纳入重点培训课程,组织平凉各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习。崆峒武术进学校,为崆峒武术的传承和学生体质的增强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崆峒太极拳、崆峒长拳、崆峒实战拳……这些武术招式已成为平凉中小学生体育课的部分内容。

“崆峒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讲究内外兼修,健身养性,非常适合小孩子们练习。”武术培训老师——崆峒派第十二代传人、崆峒文武学校武术教练陈虎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崆峒武术走进平常人的生活。只要学生们从小有了武术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受益。”

武术课目前已在平凉部分学校开展。记者在平凉五中采访时看到,该校的学生对学习崆峒武术兴趣颇高,几十名学生打起了“崆峒太极拳”,学生们精神饱满,队列整齐,动作到位,一招一式,颇有太极风范。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小学运动会纪录无人打破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很多项目的最好成绩甚至要追溯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近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学校体育运动,普及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努力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加强体育课教学和校园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格强健。随着学校、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质正在逐渐增强,校运会纪录作古也变成了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平凉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逯燕、李晓刚、叶转转获得三枚金牌。市体校评为“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平凉市参加甘肃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获得24金、20银、20铜的优异成绩。平凉青少年女子篮球连续九年稳居全省冠军。平凉籍体育健儿多次在全国、全省比赛中争金摘银,进一步提高了平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之前都不知道去哪里练拳和健身,现在好了,到处都是体育设施。”喜欢健身的市民陈超说。

近年来,平凉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构建县(区)、镇、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全市86个乡镇(社区)均建成了体育健身中心,所有行政村均建成了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平凉体育健身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450.31亩投资16.34亿元以“一场两馆一园”为主的市体育运动公园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全市共建成的体育场地数量列市州第一。全市建成体育辅导中心(站)320个,形成健身网点950个,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免费或低收费向群众全天候开放,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开展健身活动。

随着场地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广泛覆盖、品牌赛事活动日趋活跃,广大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蔚然成风。而太极拳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手段,更为平凉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发挥出无限能量。

释放效能

“太极”涵养着一个城市的精神品质。刚柔相济,虚怀若谷,是崆峒太极拳的品格,也是平凉人的精神品格。

太极,一边用一种平民化的语言,把平凉人的生活演绎得更清新透彻,一边又用一种艺术性的语言,把城市演绎得更精彩诗意,富有吸引力。

强其“身”,对抗疫情。今年的新冠疫情,给旅游业致命一击,然而,能够“改善气血和肺功能”的太极拳,却走进了人们心里。在今年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基于钟南山院士的肯定和推介,加之广大太极拳人的一系列努力,太极拳“提高免疫力”“改善气血和肺功能”的抗疫价值得到突显,成为平凉广大民众防疫抗疫的重要选项。平凉太极拳师创编并推广的崆峒太极拳28式,成为平凉人提升自身免疫力,对抗疫情的重要手段。

健其“心”,健身养性。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心灵负担加重,压力无从释放。而崆峒太极拳“取象于天”,要求“心静用意”,使人处于一种极宁静,极松弛的状态。要“气沉丹田”,“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以浩然之心行气,无往不宜,”它是一种积极的、有着广泛的社会意识的健心方法。通过太极拳的长期习练,有利于消除现代人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使人们从失衡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达到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性的自我净化,人格的自我完善,内心的宁静。

扬其“名”,以武兴游。文化是旅游的根,旅游是文化的形。如何体现崆峒武术特色,在武术这株孤傲的文化之树上嫁接旅游新枝,使武术成为平凉旅游业腾飞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近年来,甘肃省体育局、平凉市人民政府相继联合主办了3届崆峒国际武术节、4次全省性崆峒武术比赛,先后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联合主办了6次全国性武术赛事。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相关文化体育交流项目促进崆峒武术走向世界,与美国、埃及、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文化体育部门合作,积极开展崆峒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当今,崆峒武术已成为平凉旅游和平凉经济发展的精气神,崆峒武术走出国门在传艺、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一个集智慧、美好、向上于一身的平凉形象和中国形象。

节会、太极拳展演虽已结束,但余温丝毫未减,“旅游+文化”“旅游+体育”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后旅发效应”正在凸显。这两年,平凉全域旅游呈井喷之势,各景区景点游客接踵而至,络绎不绝。从崆峒山、王母宫到云崖寺、莲花台,从安口窑的片片陶瓷到崆峒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其背后,蕴含的是古城平凉在全域旅游资源方面的实力和潜力。得天独厚的崆峒美景、田园风光等自然资源,与崆峒养生文化、崆峒太极文化完美结合,打造出“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城市品牌,让每一位游客得以在“养生平凉”休养生息。

城市发展的节律犹如太极拳,由昂然转入舒展,由热闹转入沉静,这是城市正在蓄能的阶段,亦是太极的原味和真意。愿“太极+旅游”,为平凉“推”出一个未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