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一生最得意的三件事,件件都与历史名人有关

读书悟道君 2024-02-21 16:03:19

王亚樵,有人说他是“绿林好汉”,有人说他是“暗杀大王”,沈醉对他的评价最经典,他说,世人都怕魔鬼,而魔鬼却怕王亚樵。

为何沈醉把他形容为魔鬼,听听王亚樵一生最得意的三件事,或许你也认为沈醉说得没错。

第一件:创立斧头帮,在上海滩与流氓大亨硬杠

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功夫》,里面有个帮派叫斧头帮,其原型就是王亚樵在上海所创立的“斧头帮”。

斧头帮创立的初衷与青帮差不多,最初都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地域性特点很强。但青帮历史悠久,发展到民国时,性质已经变了,近代青帮勾结军阀,欺行霸市,几乎垄断了上海滩的黄赌毒生意。

提起青帮三位流氓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在上海滩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但面对这样一个强硬的帮派,王亚樵并不怯场。他初到上海时,也是以卖苦力为生,时常遭受黑帮分子的盘剥。

王亚樵从小就好抱打不平,曾立志要做一名侠士。面对这样的局面,自然不甘于人下,于是,他就想到了要成立帮派。

王亚樵是安徽人,原来安徽工人也有松散的联系,但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地域性的帮派。

在此之前,王亚樵经历了人生的一些坎坷。他反过大清闹过革命,身上背了三张通缉令,上海也不是第一次来,所以,他的个人经验还是很丰富的。

而且他从小酷爱武术,还专门拜师学习过,枪法也练得不错。所有的经历在此刻都化为了资本,他凭借高超的身手、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过人的胆识,很快就在身边聚集了一帮人,建立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帮派。

那么如何让这个帮派在江湖上立足呢?王亚樵的帮派成员都是社会底层人员,最具杀伤力的资本只有一样,就是命,帮派成立不久就迎来了他们的成名之战。

一些安徽工人与一个大资本家发生了劳资纠纷,王亚樵敏锐地意识到,壮大的机会来了。

王亚樵领了一百多人,手持短斧出现在大资本家面前,资本家吓傻了,巡捕见势也跑了,之后资本家请了青帮的人过来。

青帮一个小头目只带了十几个人就来了,因为青帮本身就是招牌。但王亚樵才不管这些,他这条“强龙”一定要压过“地头蛇”,双方发生混战。

一场大战下来,青帮损失惨重,而王亚樵和他的手下则一战成名。由于王亚樵的帮派成员都手持短斧,因此得名“斧头帮”,也称“斧头党”。

之后帮会成员一度高达上千人,手上也拿起了枪支和炸弹,正式成为上海滩的一股新势力。

面对斧头帮的壮大,青帮自然是不希望的,所以双方也经过了多次激烈的仇杀。几次交锋下来,认输的却是青帮。

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早就不过刀口舔血的日子了,既然灭不了王亚樵,那就只能共存,大不了不惹他们就是了。

就这样,青帮默认了斧头帮的存在,此后王亚樵经过两年的江湖打拼,逐渐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但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最棘手的就是在经济上没有固定收入,上海滩的黄赌毒生意都被青帮垄断,斧头帮只能靠一点儿“保护费”生活,不用说“致富”了,连“糊口”都难。

在这样的状况下,王亚樵又有了新的想法。

第二件:让老蒋睡不着觉

其实所谓的帮派,本质都是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钱,斧头帮也是一样。为了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王亚樵开创了两项新的生意,就是绑架与暗杀。

在这两种生意的加持下,斧头帮终于脱去了衣衫褴褛的衣服,人模人样的穿起了长袍马褂,斧头帮的财源问题终于解决了。

但王亚樵的人生也基本栽在了这种生意上,以斧头帮的规模并不足以承担王亚樵的欲望,他染指政治太深,算盘打到了四大家族中老蒋和宋子文的身上,从实力上看,这完全是一种失去平衡的挑战,那么王亚樵为什么要挺而走险呢?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国民党大肆屠杀我党人员和上海的产业工人,王亚樵的斧头帮中大多都是工人出身,要么家属是工人,他们都遭到了沉重打击。

此时的杜月笙等青帮大佬也倒向了老蒋,大肆屠杀革命者,工人,同时还不忘记打压斧头帮。

在这样的残酷打压下,斧头帮一蹶不振,此后,曾是国民党成员的王亚樵转为彻底反蒋。与此同时,他也上了老蒋的黑名单,成了通缉犯。

但王亚樵并未因此销声匿迹,而是进行了一系的暗杀活动。

1928年秋,他派人去刺杀陈调元,此人原是北洋系成员,北伐期间倒戈,投靠了老蒋,摇身一变成了安徽省主席。

但王亚樵的刺杀行动没有成功,陈调元临时有事离开了,但事后,陈调元马上辞去了安徽省主席之位。

1931年,王亚樵把枪口指向了老蒋,地点在老蒋的庐山别墅,可惜距离太远,没有打中老蒋。

同年,他又派人在上海北火车站伏击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但因其秘书的穿着、面貌高矮,与宋子文十分相似,也导致没有刺杀成功。

1935年,他把枪口再度指向了老蒋,经过周密部署,他决定在国民党的四届六中全会上,对老蒋下手。

但可惜的是,由于现场气氛混乱,老蒋最终并没有出来。于是,王亚樵的副手华克之便转向刺杀的第二目标汪精卫,致使汪精卫身中三枪,奄奄一息。

老蒋得知情况后,勃然大怒,先后两次对他下手,又对宋子文、张学良等人下过手,此人不死,他们就不要想好过。

于是,老蒋给戴笠下了死命令,限期一个月内抓到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1936年10月,王亚樵遭遇背叛,最终倒在了老蒋的枪口之下,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他的人生虽然结束了,但他的传奇故事被人们议论纷纷,该如何评价他,“绿林好汉”,“暗杀大王”,还是魔鬼?哪个更合适呢?不妨看看他的七次通辑令。

一生中的七次通辑令

第一次通缉令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亚樵顺利历史潮流也投入到了革命的队伍当中。他与安徽都督柏烈武联系上,说要带着他的同乡去投奔革命军。

其实柏烈武只有一个头衔,手下根就没兵,当然非常欢迎王亚樵,还任命他为合肥革命军司令,从一个乡下小子瞬间变身为“司令”,这实际是革命不成熟导致的结果。

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王亚樵跑回老家去招兵买马,结果他前脚刚走,后脚合肥的“司令部”就这被清军一锅端了。

要知道,合肥是李鸿章的老家,清政府在安徽的力量还是比较强的。这一次,王亚樵虽然侥幸逃脱了,但他也背上了人生的第一次通缉令,这是清政府发给他的。

第二次通缉令

在经历了安徽惊魂后,王亚樵不敢呆在安徽了,他逃到了由革命党控制的南京,并加入了中国社会党。

由于能力突出,很快就成为骨干,被任命为社会党安徽支部部长,为了发展组织成员,之后他又到安徽的巢县、安庆等地去发展党组织。

而此时的安徽风声很紧,被军阀倪嗣冲占据,到处都在屠杀革命党人,王亚樵差点儿被捕,之后就逃亡到了上海。

于是,他身上又背了第二张通缉令,这一次是军阀倪嗣冲派发的。

第三次通缉令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结果败北。王亚樵 在上海呆了一段时间,之后继续他的革命之路。

后来,他跟随革命党人韩恢到江苏北部一带组织起义。江功督军李纯收到风声后,派兵捉拿他们,韩恢不幸被捕,而王亚樵则再次逃脱。

但这也让他背上了第三张通缉令,这一次是军阀李纯发给他的。

第四次通缉令

在上海创立了斧头帮后,为了扩大收入来源,王亚樵开启了他的暗杀生意。

皖系军阀代表卢永祥和直系军阀代表齐燮元关系紧张,双方都想吃掉对方,扩大地盘,但双方实力相当,短时间内很难分出胜负。

于是,卢永祥就想到了暗杀这个办法,执行人就是王亚樵,他希望王能帮他除掉齐燮元的亲信部下徐国梁,条件就是一大笔报酬和对斧头帮的扶持。

徐国梁如约被杀,齐燮元很快就知道了幕后指使人,于是,和卢永祥爆发激战,而卢最终全线崩溃,最后不得不流亡香港。

王亚樵的境况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齐燮元对他发出了第四张通缉令,他也因此行动名声大噪,上海滩都知道他是“杀手之王”。

第五次通缉令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已是国民党成员的王亚樵,为了响应北伐,带领了一批人员在洪泽湖起兵。

安徽督军陈调元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兵前去镇压,王亚樵寡不敌众,坚持了几个月后,全军覆灭。

王亚樵仅率数人突围,之后,陈调元发出了王亚樵的第五张通缉令。后来,如上所述,陈调元差点被斧头帮暗杀。

第六次通缉令

老蒋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王亚樵的斧头帮也深受打击,此后,如上文提及,王亚樵彻底反蒋,老蒋也没有客气,给他派发了第六张通缉令。

第七次通辑令

如上文所述,王亚樵对老蒋、宋子文等人进行了一系的暗杀行动,特别是在汪精卫被行刺后,老蒋为了洗脱自身的疑点,下令通缉王亚樵,这也是他的第七张通缉令。

从上述这七张通缉令,也不难看出,在混乱的时代下,没有背景的王亚樵,内心也燃烧着正义的火种,但个人力量弱小,终究没有形成大气候。

如果从“绿林好汉”、“暗杀大王”、魔鬼三个评价中选其一,个人认为选绿林好汉比较合适,绿林本身就伴随着杀伐与混乱,而王亚樵就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那么杀伐也就显得不意外了。

1 阅读:178

读书悟道君

简介: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