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法德元首分赴中美,美国制裁“帮”了中国?拜登想对话但不想道歉

德法两国领导人一个计划来中国,一个计划去美国,玩的是什么花样?印度对华鹰派学者认为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实际上是帮了中国。拜
德法两国领导人一个计划来中国,一个计划去美国,玩的是什么花样?印度对华鹰派学者认为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实际上是帮了中国。拜登迷惑发言,想跟中国对话,但不想因为“气球事件”道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马克龙访华,朔尔茨访美

欧洲最近这波出访挺热闹,原先去美国访问过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打算来中国,前段时间来中国访问的德国总理朔尔茨,却在几乎同一时间宣布要去访问美国。

据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月1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隆重接待了在当天访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

到16日,也就是会面的第二天,法国总统府对外宣布:“现在是到了与中国重新建立联系的时候了”,并在随后证实,马克龙将在“第一季度”访华。这就意味着,马克龙将在3月份访华。

但晶晶注意到,同样在当地时间2月16日,美国白宫那边也宣布,德国总理朔尔茨将在3月3日访美。

这确实挺热闹啊。

因为在朔尔茨于去年11月访华前夕,法国总统马克龙就提出两人一起访华,“以确保欧洲在对华问题上的团结”,但朔尔茨压根就没答应马克龙;

现在,马克龙下定决心即将访华,朔尔茨那边呢?却在此时宣布要在前后脚访美。

更为吊诡的是,我看白宫当天的声明,里面说朔尔茨这次来,除了要与拜登协商下一步援助乌克兰的事情,更是要谈“应对中国挑战和印太地区合作”。

朔尔茨的这波操作,是故意和马克龙膈应上了是不是?

同为欧盟的两个大当家,德国和法国,为何故意要在3月份搞这么一出南辕北辙的外交大戏?

马克龙着急访华,满脑子都是生意

这里咱们先分析法国人的动机。

对于为何现在急着访问中国,法国方面给出的回答倒是挺巧妙:如今中国结束了对新冠疫情的严格防控措施,这就给双方“就很多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提供了机会。

考虑到中国在去年12月才放开疫情防控措施,再加上之后的1月份是中国新年不方便来华,现在宣布要在3月份访华,这在外交领域,确实可以用进展神速来形容,足见马克龙对这件事确实是挺着急。

但,至于着急成这样吗?晶晶的分析是,确实如此:

在16日当天,马克龙的一位顾问就非常直白的表示,法国政府希望在进入中国市场方面,尤其是航太工业和农业进入中国市场方面实现“再平衡”。

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祖宗说得对啊,这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为了一个利字。

我倒是理解他的考量,相关数据显示,在2022年,法国全年GDP增速为2.6%,虽然看上去也还可以,但到第四季度,法国国内需求对GDP增速的贡献值居然已经降为负值,人均GDP更是下降至4.09万美元,险些跌破4万大关。

而在去年几乎一整年,马克龙都因经济问题备受国内舆论指责。

虽然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原因在俄乌战争,而马克龙根本没有任何左右这场战争的能力,但毕竟马克龙就是法国总统,国内民众不对着他发泄情绪,还能对谁发泄?

与此同时,美国人却还在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人落井下石。马克龙亲赴美国,想要个说法,没想到碰了拜登的软钉子。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龙最后的“救命稻草”,必然就只有找一条新赛道,从中国这里想办法了。

法国人能意识到中国对自己的重要性,这很好,而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去年11月敢于不顾美国的压力访华,主要也是因为希望能为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寻找出路。

所以晶晶认为,以这种理由恢复对华友好关系,虽然目的性太强,但也因为利益相关而更加真实,也说得过去。

朔尔茨访美,满肚子都是无奈

但,在去年11月成功访华,给法国人做了一次成功示范后,朔尔茨怎么在短短4个月后要去美国呢?

其实说白了,德国人和法国人一样,都是为了现实利益才选择讨好中国,但这种现实利益,可不只是在中国的这一点经济利益:

作为老牌西欧强国,德国人在价值观问题上一向是非常自傲的,并且这种价值观取向问题在如今的欧洲已经被上升为政治正确。

也就是说,从朔尔茨的角度来说,不搞好与中国的关系导致经济出问题,自己会倒台;但与中国的关系太好,在价值观问题上“犯了政治错误”,那更会加速自己的倒台。

除此之外,这场俄乌战争再一次有力的证明,比起与他国的经济利益,地缘安全利益才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最重要的核心利益。而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这场俄乌战争无可辩驳的证明,跟随美国才是欧洲人唯一的正确选择。

既然如此,那么在中国和印太问题上替美国站队说话,就是德国人为自身安全必须支付的“成本”了。

所以,在这个3月份,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大当家,一个要访问中国,向中国示好,另一个却要访美,和拜登商量“应对中国挑战”。

那么有网友朋友们会问,晶晶,德法这波操作,这是在故意膈应对方,还是故意唱黑白脸给中国施压呢?

晶晶觉得,这只是一种正常的外交斡旋手段,是德法在综合实力下滑的情况下,在中美之间走钢丝的一种表现。

在经历过去这几年的种种“地缘外交灾难”后,作为欧洲话事人的法国和德国终于意识到,自己距离真正的独立自主还过于遥远。

也就是说,法国人和德国人现在搞对华和对美外交,就是在小心翼翼的走钢丝。当其中一方选择亲近中国时,另一方亲近美国,就是这两个国家认为最“稳妥”的外交策略了。

但晶晶觉得,欧洲老牌发达国家政客的水平真是大不比先人啊。

法德两国,说好听点是两边不得罪,实际上则是毫无默契,更无长远规划。

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与法德两国这种“战略模糊”的骑墙派相比,美国在各种外交问题上确实就坚定了许多,在对待俄罗斯时更是如此。

美国满世界制裁,反倒是帮了中国?

晶晶最近读到《日经亚洲》的一篇文章,有位印度顶级的外交战略学专家就对美国人这种一条道走到底的“犟驴精神”提出了质疑,认为美国人一意孤行的制裁俄罗斯,反倒是帮了中国。

这顶级外国专家就是印度的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的名誉教授布拉马·切拉尼,想必熟悉这个领域的网友朋友们比较熟悉这个人,印度国内非常有名的对华鹰派学者,经常在印度和国际上渲染“中国威胁”。

他这篇文章的主题也不例外,他认为西方因这场普京发动的“特别军事行动”而对俄罗斯施加全面制裁,实际帮助到的并不是乌克兰人,而是中国。

因为对于战争中的乌克兰人而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美西方的大笔军援,帮助他们尽快打赢这场战争,但美西方对俄罗斯的种种制裁措施大都属于战略范畴,需要坚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取得足够显著的效果,这对乌克兰人而言纯属远水解不了近渴。

与此同时,美西方的这些制裁措施,其实是在帮倒忙,俄国不是笨蛋,肯定会意识到了这种战略制裁措施在长期上的风险,

一方面,俄国的决策层肯定会选择以更加激进的姿态尽快推进这场战争,而不是回到谈判桌前;

另一方面,俄国高层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足够强大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而中国显然就是那个唯一的选择。

确实,我承认布拉马分析的这点有一定道理,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俄关系,特别是中俄双边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华出口已经占据俄罗斯总出口的20%,而中国对俄出口更是占据俄罗斯全年进口量的35%。

确实,当美国对很多国家挥舞制裁大棒的时候,就是在逼迫这些国家再寻找一个靠山,而独立自主的中国显然就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比如伊朗,在美国的逼迫之下,伊朗迅速向中国靠拢,中国不仅成为伊朗的最大投资者和安全伙伴,而且据很多可靠渠道显示的消息看,我们几乎包圆了伊朗的石油出口,价格还很优惠;

再比如柬埔寨,柬埔寨首相洪森反问西方记者:“如果我不依赖中国,我会依赖谁?”这都是拜美国的制裁政策所赐。

被美国制裁,那可以找中国寻出路

所以制裁这种工具,美国现在要小心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的制裁措施之所以能起效,关键是因为美国独一无二的足够强大的实力。

只要美国动用制裁武器,就能迫使被制裁国陷入绝境。

但现在世界变了。

尤其当中国已经全面崛起后,世界各国的选择还是唯一吗?当然不是。

你美国敢制裁我,我就投靠中国;你美国制裁的速度越快、力度越大,那我亲近中国的速度也就越快、力度也越大。现在世界广大非西方国家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而直接。

我看布拉马也在文章里提醒美国,如果美国依旧像“犟驴”,非要坚持己见,那么美国在决定是否要实施制裁时,起码得学会理性一点、客观一点,而不是看谁不顺眼立马就挥舞手中的制裁大棒。

但,现在的美国正在被民族主义激进情绪裹挟得越来越厉害,已经丧失了政策理智。

拜登想对话缓和气氛,但拒绝道歉

事实上晶晶注意到,美国人的这种僵硬与傲慢,在气球事件上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在月初的气球事件后,这半个月来的白宫在对华问题上一直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一方面因击落气球,白宫已经得罪中国,逼得中方早早放出声明,“不能一边要沟通对话,一边激化矛盾”;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反华群体和共和党反而指责拜登政府还不够强硬,是为了自己政绩故意向中国“投降”。

在这种乱糟糟的背景下,拜登本人终于在当地时间2月16日亲自站出来发表演说,以为自己在中国气球事件上的决策辩护:

其一,拜登坚持认为,他无须为下令击落中国气球一事向中国“道歉”;

其二,拜登认为,气球事件再一次显示跟中国“维持沟通管道开放的重要性”,而他接下来欲与中方谈话,“希望能把这件事弄清楚”;

其三,拜登再次重申美国政府在对华问题上的立场:“我们面对中国是寻求竞争,而非冲突,也无意追求新冷战”。美国将“负责任地管控”两国竞争,避免转为冲突。

但在晶晶看来,这种辩护只能用“极尽狡辩之能事”来形容,甚至有些可笑:

在气球事件在美国的热度上升后,中国立马就第一时间向美方承认了气球属于中国,解释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就在这种前提下,拜登依旧下令击落中国气球,严重损害中方利益,这种时候拜登居然还坚称自己无需为此“道歉”,这不是傲慢还是什么?

而在拜登下令击落该气球的前一天,中方又与美方通话,重申愿与美方一起管控分歧,共同为事件妥善解决做出努力。中方的这种行为,不正是在与美国保持沟通、负责任的避免两国分歧变成冲突吗?

这时候拜登居然有脸反过来说,自己击落该气球才是对“维持沟通管道开放的重要性”的证明?

拜登昨天放出自己的体检证明,说自己一切健康,我感觉他估计没检查自己的脑子。拜登先生,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拜登的这番发言,昭示的其实是这样一幅恐怖画面:

拜登往中国身上捅了一刀子,捅完了又一脸真诚的表示:“你看,就是因为你们中国不愿与我们沟通,才导致我必须捅你们这一刀子。所以我不会为这一刀向你们道歉,但你们必须向我们靠拢,和我们对话,一起负责任的管控分歧。”

但,到底是什么原因,才会导致拜登出现如此“迷惑”的发言?

晶晶注意到,在稍早前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网(NBC)访问时,拜登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认为中国最不希望的,就是彻底撕裂跟美国、跟我的关系。”

所以,面对一个已经极度傲慢到这样的人和国家,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晶晶觉得,布林肯取消访华,让白宫不至于直接面对中国的怒火,对他们而言,其实算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