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血腥与残忍:当固执的谏臣遇上嗜杀的君王

白驹说 2024-04-02 11:04:36

刘伯温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

蒙元时期,儒生群体史无前例地被打入深渊,沦落到连娼妓都不如的境地;现如今,大明江山稳了,也是时候拨乱反正,彻底改变儒生尤其是士大夫的社会地位,重回美好的宋制了。

刘伯温深知,要想实现这一切,关键还在于草根皇帝朱元璋的态度。

跟朱元璋有些年头了,老朱是什么样的脾气,刘伯温再清楚不过。想当初,亚圣孟子一句“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朱元璋气得差点就把孟子逐出了孔庙。

因此,硬逼肯定行不通,只能潜移默化地输出价值观,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景。

于是,刘伯温打算先从“刑不上士大夫”入手,给老朱上上课。在如何善待大臣方面,刘伯温建议朱元璋:“自古公卿大臣犯了罪,都是自愿请罪,最重也是自行了断,君主一般不会轻易折辱他们,只为保存大臣的体面。”

事关士大夫群体的共同利益,翰林学士詹同非常赞同刘伯温的想法,也积极助攻:“古代刑不上士大夫,以此来勉励士大夫知廉耻。只有这样做,君臣间的恩礼才能得以两全。”

身边的老夫子们都这么念叨,老朱越来越觉得在理,毕竟,君臣间相得益彰是每个帝王都梦寐以求的。

只不过,相安无事时,一切都好说,一旦君臣爆发冲突,才是真正的考验。恰巧,洪武六年,工部尚书王肃犯事了。

在群臣无比忐忑地注视下,老朱下达指令:“六卿身份贵重,不该因小事而使之受辱。”并给出解决方案:罚俸抵罪。

群臣听罢如释重负,吊在嗓子眼的心再次咽进了肚子里,包括刘伯温在内的所有士大夫都很满意,自己的PUA终于成功了。

在他们眼中,此刻老朱的身上散发着一阵耀眼的光芒,这恐怕就是上古仁君才有的气质吧。

然而,时间一长,老朱逐渐开悟,仁君显然与他霸道总裁的气质极其不符,而与士大夫相敬如宾也让他感觉格外压抑。

终于,老朱装不下去了……

01

洪武八年(1375年)十二月,京师皇宫。

当翻开刑部主事茹太素的奏疏后,原本心情不错的朱元璋立马皱起了眉头,此时令老朱不悦的还不是奏疏中的内容,而是茹太素写得实在太长了。

奈何老朱是个勤政的皇帝,大臣们的奏疏无一例外他都会认真批阅,于是,他将这封奏疏递给了随侍的中书郎王敏,示意他念给自己听。

此疏洋洋洒洒超过一万字,王敏念得口干舌燥,老朱则听得晕头转向,而且越听越恼火。

朱元璋不是秀才出身,就这点文化还是在军营里恶补的,因此对文官们辞藻华丽的复古文风极为反感,曾三令五申要求奏疏必须简明扼要,然而文官们依旧是我行我素。

尤其是这个茹太素,早就进了老朱的小本本,在老朱看来,茹太素每次都是长篇大论,且晦涩难读,内容则多是汤汤水水,鲜有干货。

停停停!

当听到“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时,忍无可忍的老朱果断叫停了王敏的高声朗读。合着你小子不光会说废话,还擅长夹枪带棒骂人,有意讽刺朕不会用人是吧。

盛怒之下,老朱命人传召茹太素,当面训斥道:“朕当皇帝起早贪黑够辛苦了,当然你们当臣子的也不容易,朕不辞辛苦为的就是你们能够直言进谏,而所奏之文都能切中事情的关键。奏疏文词太多,往往会混淆听闻,你这封奏疏就是如此,实际写五百字就能说清楚了。”

不等茹太素辩解,老朱便立刻唤来左右,将茹太素拖下去施以廷杖。朱元璋并未意识到,自己盛怒之下的举动,就此开启了大明王朝数百年廷杖的先河。

事后,在满朝士大夫一片惊愕和鄙视的目光中,老朱不得不做出检讨:“这次朕因为厌恶聆听繁文而责怪了忠臣,确实是朕的过失。”

不过,嘴上说一套,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对于触怒自己的忠臣茹太素,朱元璋不久便将其贬官外放。

作为大明朝第一个获得廷杖殊荣的大臣,茹太素当然不可能吸取教训,此后,他依旧我行我素,该怎么谏言还怎么谏言,在因言获罪的刀尖上忘我前行。

洪武十八年,升任户部尚书的茹太素收到老朱的请柬,邀他入宫吃席。席间,老朱赐给茹太素一杯酒,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很明显,朱元璋杀心已起,换做别的臣子,多半会当场尿了裤子,顺滑向皇帝服软求饶,但茹太素却不打算这样做,反而淡然答道:“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对得好,非常好!

不久,茹太素便被贬为御史。很快,吏部尚书詹徽被卷入蓝玉逆案,而茹太素则被指认为詹徽同党,最终连坐而死。

△茹太素

02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京师皇宫。

朝会廷议期间,朱元璋万万没想到,还有人胆敢跟自己打擂台,公然挑衅大明天子的无上权威。

是的,大理寺卿李仕鲁就有这份胆气,而这次能让李仕鲁如此紧咬不放的原因则是朱元璋的一心崇佛。

众所周知,老朱曾在皇觉寺出家,因此对释教有着特殊的情愫。大明立国后,老朱给予释教极高的礼遇,一时间寺庙大兴,僧侣横行于朝。

别的大臣都不敢吱声,但李仕鲁却不打算惯着皇帝,眼看老朱要重蹈梁武帝的覆辙,李仕鲁当即上疏朱元璋,直言劝谏道:“陛下刚刚创立基业,所作所为都会被子孙后代所效仿,为何还要舍弃儒学而去崇尚异教?”

第一次,石沉大海。李仕鲁当然不死心,继续上疏,此后累计上疏数十次,朱元璋都没有回应,崇佛的态度也丝毫没有改变。

李仕鲁怒火中烧,于是乎,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当面劝谏皇帝,令其幡然悔悟。

大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李仕鲁毅然出列道:“陛下如今沉迷释教,难怪听不进臣下的劝谏,我现在将笏板还给陛下,只希望就此辞官归隐。”说罢,便气冲冲地将笏板放在了地上。

一介书生安敢如此!大明的官又岂是你想干就干,想走就走的!

怒不可遏的老朱立刻唤来殿中武士,下令围殴李仕鲁。皇帝下的是死命令,武士们自然不会手下留情,于是,堂堂大理寺卿竟这样被当场摔死在御阶之下。

数年后,朱元璋开始对释教秋后算账,重拳打压原先得宠的那批人。

李仕鲁没搞明白,朱元璋并非沉迷释教,在他的眼里,这些都不过是自己平衡朝局、巩固皇权的棋子罢了,一旦失去价值,同样即刻毁灭。

03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京师史馆。

门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呼喊声,立刻惊动了屋内的翰林学士刘三吾,隐隐约约中,他听到喊声中夹杂着自己的名字,于是连忙跑到门外一探究竟。

只见一伙锦衣卫押着一名身着朝服的官员,正往刑场方向而去。当那名犯官看到刘三吾后,当即继续大喊道:“学士刘三吾你一定要记下,某年月日,皇帝滥杀无罪御史王朴!”

刘三吾听罢,呆立当场。

实际上,王朴本不必死,只能说,时也,命也。

作为一名合格的御史,头铁是基本素质,在针砭时弊、敢于谏言方面,王朴说自己第二,绝没人敢称第一。每每与朱元璋争论,王朴必定不会相让,往往搞得老朱吹胡子瞪眼下不来台。

这不,两个人又杠上了。

这次,王朴因为朝政问题再度与朱元璋争执不下,但显然,由于王朴超常发挥,因此在言语上占尽了优势。然而,当王朴仍在不依不饶激辩时,老朱的脸却变得越来越黑,眼神中也开始涌现杀意。

终于,暴怒的老朱一声令下,命锦衣卫将“狂徒”王朴拖走,斩立决!

君臣间的小小矛盾,至于滥杀御史吗?

当然不至于。

事实上,老朱只是想吓唬吓唬王朴,希望王朴能服个软,改一改得理不饶人的臭毛病。因此,王朴又被锦衣卫带了回来。

大殿内,老朱一言不发,一脸若无其事的样子,静待王朴求饶,可没成想,王朴压根不畏死。

王朴依旧不屈道:“陛下并不觉得臣不成才,因此将我升为御史,为何还要如此羞辱我?我并无罪过,怎么能随意杀我?如果我有罪,又凭什么能活下来?如果陛下觉得臣有罪,臣今天愿意速速赴死。”

好家伙,拿死要挟朕是吧,王朴你有种!

在忠臣性命和皇帝权威之间,老朱想都没想,本能地选择了后者,就这样,王朴白白成了刀下冤魂。

御史因言获罪,惨遭杀戮,举朝哗然。老朱也知道自己这事做得不地道,于是乎,他开始琢磨如何为自己擅杀言官开脱洗白。

当年十一月,朱元璋颁布明代刑法《大诰》,将王朴的“诽谤”行径作为典型案例列入其中,以儆效尤。

最终解释权归我所有,这下不就彻底洗白了嘛!

1 阅读:58
评论列表
  • 2024-04-09 19:12

    老朱做得对,职场就是职场,直言是不错,应该注意分寸,天天在老板面前站在道德制高点唠唠叨叨,打击你一下让你少说点,这还更来劲了,这种人哪怕再中直也不想看到,老朱是皇帝,碰上这么十个八个那就够了

  • 在朱重八手下做官,钱赚不了多少,干的都是安危的活啊

白驹说

简介:坚持讲述真实、有趣的原创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