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美有面对面谈的机会,布林肯还摆架子?美国借中国掩盖两大丑闻

拜登政府力促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与中方代表“偶遇”,并落实访华细节;拜登政府持续在美国社会渲染中国威胁,或许是为
拜登政府力促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与中方代表“偶遇”,并落实访华细节;拜登政府持续在美国社会渲染中国威胁,或许是为了掩盖其犯下的两大丑闻——炸毁北溪海底管道以及俄亥俄州化学药品爆炸事件,美国百姓可能永远无法知道真相。中美高层迎来了面谈的好机会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原定访华计划取消之后,还不死心,据最新消息透露,布林肯极有可能在本周之内见到我们中国的高层领导,看来真的是很想跟我们对话啊。

从14日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启程出访欧洲四国,并参加在17日到19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

这个“慕尼黑安全会议”其实是上世纪60年代,在冷战背景下,为促进西方各国政府间交流而举办的非正式交流会。它特殊的点就在于,出席会议的西方各国官员级别很高,交流的都是当时西方各国最新的政治与军事思想动向,因此该会议影响力越来越大。

而这样一场有关“国际安全”的盛会对中国来说,显然就具有别样的意义,尤其在这几年美国拉拢盟友国家反华动作越来越大的大背景下,中国派出高级官员出席该会议,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或者我们说王毅的责任很大:

其一,话语权不能只把持在美西方手中,中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促进全球交流,为发展中国家发声,为我们自己的立场发声,自然也有义务在公开场合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立场,针对西方的舆论和关切做一一回应;

其二,美国这几年拼命拉拢欧洲国家反华,中国自然就必须到欧洲的心脏地带,阐明自己的安全观,打消这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

其三,美国政府最近一直抹黑我们中国在支持俄罗斯政府打乌克兰,进而引发很多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不满。中国自然有责任向这些欧洲国家阐述自己公平公正的立场,同时敦促欧洲不要轻信美国人的谎言。

所以,“美国”这个词就是我们要派王毅如此高级别的官员亲自飞到慕安会的根本原因,我们其实就是在表达对美国的不满。

美国大概也痛定思痛了,在白宫知道我们的这次安排之后,就开始主动向我们献殷勤了:

我看多家外媒体报道,布林肯正在考虑找机会在慕安会会议期间,会见王毅。

拜登现在真是顶着美国国内的反华压力硬蹭啊,明摆着想试探下我们的意思,看布林肯有没有可能再次访问中国呢?

想跟中国谈,美国无事不登三宝殿

白宫如此积极,肯定无事不登三宝殿,毕竟有些问题,离了中美合作,美国自己是真是解决不了。

其一,美国国内经济继续承压。

咱们古人有句话叫“豪家未必长富贵”,放在美国身上也应验了。

2022年,美国GDP增速仅2.1%,远低于2021年的5.9%增速。受到这种悲观数据影响,IMF等权威金融机构对美国今年的GDP增速预测仅为1.4%。

并且美国国内的通胀问题仍然严峻,我早晨看美国公布了1月份的通胀数据,虽然有所回落,但回落的速度是减缓的,也就是说美联储还是会持续加息,那么美国政府的还债压力会更大。这就是拜登政府正面对的最大挑战,美债的莫比乌斯环,需要他来想办法解开。

这时候必须是向中国求援、加强金融合作和重建全球产业链的时候了;

其二,美国民众的态度也出现反转。美国这次通胀数据是经过权重调整的,调整之后的数据看着还不算难看。但对于广大美国民众而言,他们并不怎么关心这些冷冰冰的数据,只是关注社会通胀带来的生活压力却是实打实的。

考虑到明年就是2024总统大选年,可以说今年正是拜登向民众证明自己的最后机会,拜登还没有老糊涂,一味跟着共和党反华,最后砸的是自己的饭碗,这点他还是清楚的。

其三,俄乌冲突问题。俄乌冲突再过几天就打满一整年,并且大有继续打满第二年的意思。这对拜登政府而言无疑就太过痛苦了些。现在共和党那边要求缩减对乌援助的声音已经是越来越大,在自己不敢下定决心给乌克兰来点“狠货”的前提下,向中国寻求帮助,无疑就是拜登最后的救命稻草。

其四,气候问题合作。这倒不是因为拜登政府真有多关心国际气候变化,而是因为气候问题是民主党的一大政治正确,是争取美国左翼阵营的一大要诀。结果前段时间佩洛斯窜台,导致中国反制,已经无限期暂停对美气候问题合作。

那么摆在拜登面前的任务就是在2023年全球气候大会召开之前与中国达成合作,争取在大会上拿出一些漂亮的协议给国内左翼阵营看,以此作为自己2024年总统大选的政绩。

类似这样的对华诉求,晶晶还可以举很多,而这一切足以表明,如今的拜登政府,已经被反华战略几乎逼上绝路,就算是顶着中国气球时间余波未消的压力,也必须尽快与中国进行接触了。

中美高层见面会谈哪些问题?

那么说到这里可能会有网友朋友们问,布林肯要跟我们见面,会谈哪些内容?

晶晶认为,考虑到我们中国这边怒气未消,布林肯并不指望在慕尼黑会议上就谈具体合作内容,这在外交场合上讲也显然不合适。

我个人感觉,布林肯计划的这次与王毅的碰面,极有可能只是在某场集体大会的前后,两位高级官员来个“偶遇”,然后打个招呼、握个手,所谓的交谈,也顶多是简单说下你好我也好,问候下对方就算了事。

我说到这里,大家也别觉得这简短的可能一分钟都不到的“偶遇”没什么了不起,其实里面的门道是大了去了:

首先,这种偶遇,也是要层层报批,跟我们反复沟通的。

其次,拜登政府肯定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是在媒体前面“摆谱”,毕竟在气球事件中,共和党和美国部分民众认为拜登软弱,认为拜登是在为争取与中国妥协而“出卖”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拜登不可能明显对华示好。

但另外一方面,拜登肯定会提前买通一众媒体,释放消息,向外界摆出“中美正在恢复接触”的样子,试探美国国内反华群体对跟中国接触一事的反应。

布林肯摆架子,不能轻易对华低头

第三,在相关消息被媒体释放后不久,美国国务院在答记者问时说:“目前布林肯国务卿没有与中国高级官员会晤的安排。”

这种说法也是文字游戏,国务院的回复没错,因为这次在慕尼黑会议上,布林肯与王毅如果仅仅只是“偶遇”,相互简单寒暄几句,确实不能说这是“会晤”嘛。

假如国务院就大大咧咧的宣布要与中国进行接触,这不正是给共和党和民众火上浇油么?他们倒没这么傻。

其实晶晶在之前的分析里也给大家说得很明白,即使布林肯真的赴华访问,他也不会公平公正,除了要与中国谈合作,也要向我们亲口表达美方的种种不满,比如要求我们必须在台海等中美主要冲突领域,“充分考虑”美方的立场。

所以说白了,纵使有求于中国,拜登政府也并不打算真的向中国低头,更不希望让外界认为拜登是在向中国低头。因此在访问开始之前,反复强调自己的诉求,试图将自己放到一个强势地位上,对中国摆架子,就是他们比起会议本身更加关注的一件事。

所以,晶晶觉得,既然布林肯那么想来中国,那就让他来吧,但等他把该谈的谈完,我们该如何羞辱他,那就由不得他了。

拿中国挡抢,美国掩盖两大丑闻

部分美国媒体对拜登政府的不满也是到极限了,说拜登持续渲染中国相关的消息,是为了掩盖国内正在发生的两大丑闻。

首先是关于“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事件的。

就在上周,美国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西摩∙赫什曾放出一则爆炸性消息,称去年9月发生的“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事件,幕后真凶正是拜登政府。

如今事情被披露,美国政府自然是拼命否认,而在早年因“棱镜门”事件跑到俄罗斯的前美国情报部门雇员爱德华∙斯诺就在近日出面表示,面对真相即将被揭穿的危险,美国政府才不得不透露这几天所谓在美国和加拿大领空接连击落“不明飞行物”的消息,以此继续炒作中国气球事件,从而转移媒体和公众对“北溪”爆炸案的注意力。

其次是关于美国内俄亥俄州化学灾难事件的。

当地时间2月3日晚上9点,一辆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的火车在途经美国俄亥俄州东部小镇东巴勒斯坦城时发生意外脱轨,其中有10节装有危险化学原料的车厢发生泄露。

而如今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12天,美国社会才逐渐注意到,这起事故中的很多细节都很不对劲:

事发当时,当地政府迅速疏散了这座小镇5000民众,但仅仅五天之后,当地政府就宣称事发地点已经“安全”,当地民众可以回到小镇。但回家的民众却惊恐的发现,死鱼飘满当地小河,空气中还有刺鼻的化学品味道,一点都没有“安全”的样子;

在如此严重的生态灾难发生后的一天之内,仅有不足10家美国媒体报道了此事,除了CNN、NPR和ABC等媒体外,其他美国主流媒体一反常态地集体失声。直到近日才在社交媒体上被美国网民注意到并引发讨论。据今日美国报道,一名前往现场报道的电台记者甚至被警方逮捕;

从事件发生直到现在,白宫方面对此没有任何表态。

也正是面对如此一反常态的事态发展,就有媒体声称,拜登政府这时候炒作各种与中国有关的新闻,就是为了掩盖这起发生在俄亥俄州的丑闻。

这种事情,可能吗?晶晶觉得,至少在动机上,拜登政府确实是有足够的理由:

其一,此事件极有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而拜登政府作为民主党政府,最主要的政策卖点是什么?正是环境保护。这种时候爆发这种事,比起当地人,拜登政府反而才是最急的;

其二,已经有专家提出,这次脱轨事故之所以会发生,一大原因就是过去这几年美国经济不景气,不少铁路系统的老员工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另谋生路,这就给现有的铁路系统带来很大负担,进而增加了安全隐患。

也就是说,如果这件事炒得太火,那么迟早要引发不少媒体对铁路系统经营状况的关注,进而将经济不景气的责任归咎到拜登政府头上。

于是一方面小心翼翼的避开与这件事的关系,另一方面炒作布林肯访华一事,给媒体塑造“我拜登正在积极解决经济问题”的假象,就是拜登政府的不二选择。

晶晶觉得,真相只有一个,或许美国百姓永远不会知道。美国这个国家,真的没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