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公族——若敖氏,执掌楚国近百年的公族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4-04 10:26:43

若敖氏,又称若敖族、若敖氏之族,芈姓。祖先为楚君若敖熊仪,“敖”是楚国先祖未称王前首领的“尊号”,而“鄀”指熊仪埋葬的地方,即上文说的“鄀国”。

若敖一族主要分为二支,一支为斗氏,另一支为成氏,这二支在春秋前期轮流主政楚国,即轮流为楚国令尹,楚国也因在若敖氏的支撑下能与晋文公争霸。当然,也因若敖氏势大,楚国差点走上了“曲沃代翼”晋国的老路,好在楚庄王个人能力比较强,生生的压服了若敖氏,终成一代霸主。

楚君之“敖”

楚王称“敖”,溯其渊源,乃是华夏族在原始部落时期固有的称呼。楚人并非本地苗蛮的后裔,而是从中原南迁下华夏族的一支,所以将“敖”这一称呼由北方的黄河流域带到了南方的长江流域。

部落首领称“敖”的用法,陕西一带的“戎”用的比较多,《尚书》记载:“西旅献獒(敖)”,后人郑玄注释:“獒读曰豪。西戎无君,名强大有政者为酋豪。国人遣其酋豪,来献见于周。”

楚人将“敖”带到南方,由于发音问题,“敖”字并不固定的,可以能“豪”“冒”等词,如熊眴,亦称楚蚡冒,楚霄敖长子。

关于“敖”前面的字,一般解释是此“敖”葬于某地,就称他为“某敖”。鄀国那期,就有《楚居》载“若敖徒居鄀”,鄀国被楚国占领,鄀国成了若敖的居地。《左传》昭公元年记:“葬王于郏,谓之郏敖。”

当然,楚国未立国前还相当原始,每一任首领都会迁好几次“都”,基本上会在“最后的定居点”埋葬,新首领上任就再迁。

但楚国立国后,“敖”这个称呼就变成“族长”一类的职务,比如“莫敖”,此职由王室屈氏世袭,地位非常尊贵,屈原就干过。

斗氏与成氏

斗氏和成氏是楚君若敖的后代,合称若敖氏。若敖氏就如同鲁之三桓,郑之七穆,宋国的戴族等,是“某诸侯后裔组成的近缘氏集团”。

斗氏与成氏的谱系如图,图片仅做参考,因为有许多错误。

先从“斗伯比”说起。

《通志·氏族略》记载:“斗氏,芈姓若敖之后,按若敖名熊义,其先无字,斗者必邑也,其地未详。若敖娶于郧,生斗伯比 。”

其中“义”与“仪”通,若敖熊义就是楚君能仪,《通志》说斗伯比是能仪的儿子。但是楚君若敖于公元前790 至前764 年这一期间在位,而根据《左传》的记载,斗伯比主要活动于鲁桓公六年到十三年(前706 至前699)。

两人在世活动的时期相隔过远,二人不可能是父子,考虑古人的寿命,二人可能连祖孙都不是。而且根据先秦时期的命氏习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真正得氏的多从第四代起,即曾孙,或者玄孙。

当然,“斗者必邑”肯定是对,将若敖后代封到斗邑(今湖北郧西),此支即以斗为氏。

斗伯比,“伯”是尊称,真实名称应为斗比。首见记录是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三十五年,这年夏天,楚武王再次率师侵随,先派遣薳章与随国进行谈判,斗伯比就楚国攻伐“汉东诸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楚武王时期,楚国还被封在江汉一带,也就是被封在湖北境内,想突破湖北,直指河南南阳信阳一带,随国(今湖北随州)是必需要征服的,可楚武王几次北攻随国,都无功而返。

斗伯比给的解释是“汉东诸国”以随国为首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楚国,于是斗伯比建议示弱于随国,使随侯骄傲,引诱随侯与楚国交战。

楚武王同意了,示弱撤军,随侯见楚军撤退就想追击,结果被随国贤臣季梁识破了,随军未追击。

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楚武王为分化汉江以东诸国,遣莫敖屈瑕(楚国屈氏祖先)领兵东行,以期与贰、轸两国会盟。郧国知道楚国结盟信息,就与绞、州、蓼诸国联兵想截击楚军的行动。楚军主帅屈瑕优柔寡断,对郧国的行动不知如何应对。

此时副帅斗廉(也称斗师廉)建议屈瑕屯兵郊郢,以观随、绞、州、蓼的动静,屈瑕同意了。斗廉再请示带领一支精兵奇袭郧师,屈瑕游移不定,打算卜问吉凶,斗廉打断了屈瑕想法,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意思是有疑才卜问,没有疑问卜什么问。

斗廉的决心,促使屈瑕打消了忧虑。斗廉带领的精兵兼程东行,夜袭蒲骚,一举击溃了郧师。如此,楚与贰、轸顺利会盟。

楚武王四十二年(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再次派屈瑕率军攻打罗国,年事已高的斗伯比为屈瑕送行,斗伯比见屈瑕有骄矜之色,深为担忧。请示楚武王派兵增援屈瑕。

楚武王没答应,因为楚军全给屈瑕带走了,无兵可派了,所以“楚子辞焉”(楚国为子爵,正史记载为楚子)。

不过楚武王毕竟征战多年,知道斗伯比说这话是有缘由,但想问斗伯比时,斗伯比已回去了。于是,楚武王将心中的疑问向夫人邓曼说明,邓曼明达事理,她对武王说:“大夫斗伯比所担心的,怕不是士卒寡不敌众吧?他所担心的是莫敖轻敌致败呢!”

楚武王醒悟,立马派人追屈瑕,但为时已晚。屈瑕自傲,导致大败,屈瑕无面目见君王、父老,乃自缢。其它将领也“囚”之由楚武王处罚,楚武王主动担下责任,说;“孤之罪也。”皆免之。

不得不说斗伯比有先见之明。

斗祁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五十一年,楚武王在他暮年时征讨随国,途中,楚武王阖然长逝。令尹斗祁随军,遇武王突然死亡,斗祁知道若随国知道楚武王去世,随人士气大振,此战极大可能会输。

所以斗祁决定秘不发丧,仍按原计划率楚军东进,逼近随国都城并建造营垒,迫使随人求和,与随侯订盟于汉水之滨。待楚军安全退出后,才公开楚武王驾崩的消息。

斗谷于菟(子文)

楚武王去世后,接任的是楚文王。楚文王在位十五年,于楚文王十五年(前675年)死亡,其子熊艰即位,是为楚堵敖。

堵敖在位期间,《史记》记堵敖“欲杀其弟熊恽(成王)”,楚成王又“与随袭杀堵敖代立”。年幼的楚成王能逆袭成功,离不开楚文王的弟弟子元的帮助。

楚成王上位,因年幼,再加上子元给了不少帮助,所以子元为楚国令君,掌握军政大权。

但子元本人骄横跋扈,荒诞不经。比如子元住进王宫,就在成王之母也就是息妫的宫室旁边建造馆舍,此举惹得若敖氏的元老重臣斗射师不满。斗射师前往王宫劝谏子元,不想子元大怒,当场扣押了斗射师。

此举惹怒了楚国真正的掌权家族——若敖氏。

楚成王八年前664年,申公斗班率众杀入王宫,诛灭子元。

平定“子元之乱”,若敖氏家族居功至伟,那么楚国最重要的官职“令尹”自然会由这个家族的精英来担任。

若敖氏的人选主要有二人,其一元老级人物斗射师,其二出力最多的申公斗班。结果斗射师推荐斗谷于菟(子文)当令尹,原因有二,其一子文有政才;其二子文为斗伯比之子,申公斗班的族兄。无论是才能还是身份,都十分适合令尹一职。

楚成王同意了。

子文名谷于菟,是因为子文他母亲云国女子将他扔到山野之中,老虎遇到这孩子,给他虎奶,楚国人称乳汁为“谷”,称虎为“於菟”,所以称子文为“谷于菟”。

子文为令尹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楚国没钱,这是因为上任令尹子元东征西伐,但无多少建功,子文应对的方法很简单,“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所谓“自毁其家”,就是献出自家的私财,这里的“家”不是指子文一家,而是指整个若敖氏,可见若敖氏有多大财力。

暂时缓解楚国财政问题后,子文实行“夫从政者,以庇民也”的政策,即楚国的资源不再只向军事上倾斜,而是养民(指小贵族,国人)。早期的楚国根本没有“养民”的意识,主要资源都用在战争上,所以上与下的矛盾很大,当政三十年的子文可以说将楚国的国家进程向前推了一步,所以楚人(包括楚庄王与屈原)对子文的赞誉是非常高。

成氏

关于成氏,与斗氏一样,成氏也是楚君若敖的苗裔。《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子(灵王)谓成虎,若敖之余也,遂杀之。”

成氏是“若敖之余”,它不是从斗氏分出来的。成氏的人物比较少,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就成得臣(子玉)一人。

当了三十年令尹的子文年老“退休”,向楚成王推荐的下任令尹就是成得臣。成得臣当令尹后,历史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耳”来楚,成得臣见重耳的第一反应就是“子玉请杀之。”而成王为了安抚子玉,就假托天道,可见子玉在楚国颇有权势,甚至能够影响楚君决定。

再之后就是晋楚“城濮之战”。

成得臣为主帅带领楚军决战晋军,当时楚成王的意见撤军,不与晋军正面冲突。可成得臣想以战功夺过楚王,便无视楚王的命令,带领“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的军队与晋军决战。

这里的“西广”与“东宫”是楚王禁卫亲兵,二者相加是六十乘。而“若敖六卒”是若敖氏的私军,关于“六座”到底有多少人,有二种说法,一种是一卒一百人,六卒是六百人;另一种是一卒三十乘,六卒是一百八十乘。

个人认为“六卒”为一百八十乘,也只有这样,成得臣才有底气与晋军交战。也只有如此,若敖氏才有压制楚王的实力。

结果“城濮之战”楚军战败,楚成王借此敲打实力膨胀的若敖氏,成得臣被逼自杀。“城濮之战”楚军战败的其它将领如斗勃(子上)、斗宜申(被贬为商公),楚王不再深究,甚至让斗勃当了令尹。

但成得臣的自杀,却引起了后续一系列“问题”,这被后人称为“若敖氏之乱”。

若敖氏衰败

楚成王四十六年(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想废黜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结果太子商臣先发制人,率军包围楚成王,并且逼楚成王自杀。之后,商臣自立为王,是为楚穆王。

楚国这次动乱,其背后就有若敖氏一族的默认,或者说正因为若敖氏不做任何动作,才促使楚穆王上位。

楚穆王上位后,连续任命了两位成氏家族成员(成大心、成嘉)担任令尹要职,这就引起了斗氏的不满,因令尹一职一直是成氏与斗氏轮流执政的(斗子文—成得臣—斗勃—成大心)。

这种不满就在楚穆王与楚庄王任上爆发了。

前617年,令尹成大心执政期间,斗宜申与子家勾结,策划杀死楚穆王,阴谋败露,最终被楚穆王处死。称为“斗宜申之乱”。

前613年的“斗克之乱”,当时楚庄王刚继位,令尹成嘉和潘崇率军讨伐叛楚的群舒,斗克(申公斗班之子)挟持楚庄王离开郢都,打算去商密(今河南淅川县西,若敖氏发源地),结果被楚国庐(今湖北南漳县东)邑大夫庐戢黎识破,“斗克之乱”平定。

再就是楚庄王九年(前605年),时任楚国令尹的斗越椒带领若敖氏族人作乱,

楚庄王被逼到绝境,许诺“以三王之子为质焉”,“三王之子”指的是文王、成王、穆王的儿子作 为人质,但被斗越椒拒绝。

没办法,双方开打。

斗越椒非常勇猛,在阵前亲自向楚王射箭,连发两箭,第一箭擦过车辕和鼓架,射中了丁宁(钲),第二箭又擦过车辕,射中了笠毂。

楚军大惊,前锋为之停滞。楚庄王对将士们说;“先君文王灭息的时候,得到三只利箭,子越椒偷去两支,现在两箭都已射出,子越椒再也没有了。”楚军一听,声势大振,急攻若敖氏大军,若敖氏大败。

此战全赖楚庄王个人素质,临时忽悠将士一阵,不然若敖氏获胜,楚国版本的“曲沃代翼”就会发生。

此战过后,若敖氏逃出楚国,留于楚者,仅有斗克黄一支。当时斗克黄在齐国,听闻楚国政变后,随从劝他不要回国,他说;“君天也,天可逃乎?”照常回国,先向庄王复命,再向司败投案。

楚庄王以不使子文绝后为由,留下了斗克黄一系,并将之改名为“生”。

若敖氏衰亡之后,终春秋战国之世,楚国再无这样一个长期秉持国政的世族了。但后来的楚国仍未吸取教训,仍然任命公族为官,这就使得楚国的发展异常“慢”,到战国后期,仍有“封君”不掉的现象。

5 阅读:1392
评论列表
  • 2024-04-12 21:18

    “獒读曰豪。西戎无君,名强大有政者为酋豪。国人遣其酋豪,来献见于周。”是不是可以把“敖”的称呼理解为酋长?即部落、族群首领。[呲牙笑]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