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追风者》里面,编剧翁良平的笔力功夫,令人惊叹不已,堪称是编剧界的扛把子。
以往,革命谍战题材电视剧如过江之鲫,前有《潜伏》和《风筝》,后有《麻雀》和《风声》,乱花渐入迷人眼,看的观众眼花缭乱。
然而,这一次的电视剧《追风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魏若来在上海滩这座名利场和富贵乡中浸淫许久,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令人欲罢不能。
在险象环生的危机四伏中,魏若来非但没有醉生梦死,反而是处处谨小慎微,最终成长为中流砥柱。
魏若来的成长历程,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在一处又一处细微的伏笔之下,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那么,这些隐隐约约、若隐若现的伏笔,又是怎样揭开戏里戏外的历史背景的呢?
一、吉安:风起云涌的革命策源地
电视剧《追风者》的开篇,就是初出茅庐的魏若来,帮助江西同乡、斧头帮帮主钱少良识破账本里的猫腻。
无奈,因为魏若来籍贯江西吉安,拿不到上海立信会计学校的毕业证。
钱少良是上海滩黑道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魏若来虽然婉拒了钱少良邀约他加入恒美商行做账房的美意,没有接受这片橄榄枝,但是却收下了钱少良的铭牌。
后来,魏若来参加中央银行入职考试,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却在最后一道背景审查环节止步,折戟沉沙,遭遇滑铁卢。
魏若来在面试现场,发现了沈图南提供的账目破绽,进而再次佐证了他一目十行并且过目不忘的超级记忆力。
但是,魏若来籍贯江西吉安,又实在是过于敏感,令沈图南无法录用这位奇才,哪怕是他卓尔不群,也只能是忍痛割爱。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恰巧在此时,魏若来凭借口袋里的那张钱少良铭牌,真真切切救了沈近真的命,更为沈公馆的家宴上,魏若来再次重逢沈图南创造了机会。
魏若来的求职路,之所以这么峰回路转,就是吉安这轮月亮惹得“祸”。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两地遥相呼应,密谋“分共”。
自此,共产党人遭到大肆屠杀,“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白色恐怖拉开了序幕,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这就是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处长康少捷所称的“清党运动”。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疯狂追杀,共产党的工作阵地从上海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吉安恰恰就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山脚下。
有人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方,令人忍俊不禁:魏若来参加中央银行入职考试,就像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去美国五角大楼应聘。
二、剪报:印刷厂排版工近水楼台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孙子兵法》的至理名言,在激流险滩的职场竞争中,同样适用,被魏若来得心应手掌握,玩得炉火纯青。
魏若来为了补贴家用,在上海立信会计学校补习期间,主动在印刷厂干起了排版工,不怕苦不嫌累,日后总算是出人头地。
魏若来不仅埋头干活,还善于抬头看路。
他利用这份勤工俭学的兼职便利,收集了上海本地几乎所有报纸关于沈图南近年来的新闻报道。
如果不是这份格外有心,在沈图南终止了魏若来的求职敲门砖后,魏若来根本再也没有机会咸鱼翻身。
恰恰是魏若来的兵行险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宏观时势中洞察到了沈图南的微观企图,那便是以鲲鹏实业作为手上的风筝,去招揽合并通商银行等一众金融机构。
在过去,剪报是报刊上有关新闻、言论、文章及资料的剪辑汇编,供新闻业务部门进行日常报道时参考。
如今,湖南日报集团下属的《文萃报》,就是以剪报的形式面向全国发行,一直以来是大街小巷报刊亭的网红读物。
魏若来很好地利用了印刷厂排版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天优势,以剪报作为情报搜集的突破口,终于攻破了沈图南戒备森严的心理防线。
正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伏笔,流畅自然,却为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的魏若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没有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阅历,根本写不出这样扣人心弦的剧本桥段,《追风者》的剧组,令人刮目相看!
追风者编剧确实优秀[点赞]
硅胶辣博
“绝望文盲”向高老学生送上祝福语?可见其团队“良苦用心“穷凶极恶, 央视网,人民网,批评流量的文盲现象,大家“有目共睹”,文盲优秀,是一种讽刺,“德,得不配位”才屡屡被诟病,请放下伸向十年寒窗苦读学子的毒手,流量不应该成为中国未来的人生目标。[得瑟][得瑟][得瑟]
追风者中小细节小对比比比皆是,编剧导演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