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美国奇葩文化:“胸部越大越易成功”,不少女孩因此消失

审时度势历史说 2024-03-20 06:43:19

二战中,美国曾出现过一些颇为惊悚的广告:通常是有人在开车,旁边坐着的正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党魁希特勒。

与之对应的是,彼时的美国有这样一句“俗语”广为流传:“如果你身旁有空座位,那便是在跟希特勒同行。”

这其实说的是美国一种特有的、非常奇葩的文化,如果不了解它的历史,您恐怕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而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文化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和演变,它先是被“爱国主义”绑架,后来又被美国政府视为“叛国者”和间谍们的工具。

甚至到了七八十年代,它又跟涩情、暴力和性混为一谈——“胸部越‘挺拔’的女性,成功的几率就越大”。许多臭名昭著的、令人大开眼界的事件因此发生,如曝光于1984年的“盒中女孩”事件。

一切开始于1923年,有个名叫德尔齐·德马雷的耶鲁大学学生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从老家美国阿肯德州出发,长途跋涉2120公里后抵达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您可能对这趟行程没有概念,不妨通俗地形容一下,这段路程相当于从北京一路南下到广州。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德马雷只为这趟行程支付了29美分,在当时,这笔钱差不多只能买5瓶可口可乐。他的办法是站在路边伸手拦车,运气好碰到顺路的好心司机,就跟着蹭一段。

这件事经英国《泰晤士报》刊登后,立马在整个西方世界掀起轩然大波。欧洲人震惊于这个年轻人的精明头脑和美国友善的社会风气,而美国则借此玩起了“正能量”。

美国素有“车轮上的国家”之称,时值其汽车产业步入繁荣,民众的汽车保有量呈指数上升,路上的汽车也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不过在当时,虽然福特公司已经将“廉价”战略奉行了一些年头,但对于广大平民百姓而言,一台汽车的价格依旧比较昂贵,因此,开得起汽车的大多还是美国中产阶层。

这个群体生活富足且有教养,非常乐于对他人施以善意,从而彰显自己的高尚。德马雷的事迹流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司机们也几乎来者不拒。

随后而来的“大萧条”几乎摧毁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量原本衣食无忧的人变得一贫如洗,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迫于生计不得不开始不断迁移,四处奔走的以寻找工作和立足之地。其中不少人无法承担飞机、火车的车票费用,搭便车这种几乎不需要花销的出行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首要选择。

在这个最困难的历史时期,这种出行方式被充分发扬光大,它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超出了单纯的出行方式,升华为一种文化。

司机们非但不反感穷人“免费蹭车”,反而更倾向于为对方提供帮助。毕竟国难当头,在这个自身难保的危难时期,他们只不过是让陌生人搭一趟顺风车,以这种几乎没有成本的方式为国家经济复苏做贡献,何乐而不为?

一时间,美国民众的国家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令“搭便车”大为流行,然而,就在人们相互帮助共渡难关的同时,一些不好的苗头从中萌发了出来。

二战爆发后,为将石油、钢铁等重要的战略物资集中于战争,美国政府开始有意发扬“共享经济”。

一开始,美国政府只是鼓励百姓在短途旅行时尽量不要自己开车,向路上过往的车辆寻求帮助,节约下来的汽油等同于为国出力了。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军队对各种战略资源需求不断扩大,美国政府开始更加深入地开发“搭便车”的战略价值。

例如,军方宣传“如果能在开车途中接一名美国大兵,这便等同于直接为国参战”。不久,美国政府更是将其与爱国主义完全捆绑,提出了道德绑架式的口号:“如果你身旁有空位(指拒绝陌生人搭车),那便是在跟希特勒同行!”

这样的口号让搭便车的性质开始变质:对于司机而言,让陌生人搭车不再是一种“情分”,而变成一种“本分”;一部分搭车者变得有恃无恐,司机担心在拒绝陌生人搭车后遭到谴责,即便不顺路,也不得不让陌生人上车,充当别人的“专车司机”。

这种情况下,彼此在这种文化中扮演的地位开始发生微妙的改变,这也为后来一些不好状况的出现埋下隐患。

冷战期间,随着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如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等,美国政府的公信力大受折损,不少民众对当局失望透顶。一时间,消极悲观的情绪充满美国社会,这直接导致各种亚文化的出现。

《时代》杂志在50年代的刊文中抨击了这样一种现象:不少美国青年自甘堕落,他们放弃学业,也不找工作,整天三五成群地等候在路边,看到车就伸手去拦。这些青年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儿,他们仿佛是为了搭车而搭车,把四处漂泊当成自己人生的追求。

这类人不在少数,按照文章中的形容:“他们好似路边草丛里的蚊子”,多得令人发指。从各种形容来看,这种状况似乎与同一时期充斥着美国社会的毒品、暴力等问题一样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搭车者”这个群体变得复杂起来,他们的目的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单纯,有些人借搭车之名拦路抢劫,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司机看到路边有人招手时,第一反应是把油门踩得更紧。

不过在另一方面,事情变得有趣起来。

由于搭便车群体的急速膨胀,为了能够达到目的,搭车者们陷入了疯狂的“内卷”,甚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

有些穷困潦倒的人将手里最后的一点钱换成一身看起来还算体面的西装,他们整天衣着笔挺地站在路边,保持着优雅的姿势,以此来降低司机们的戒心。

有些人则会打扮得奇形怪状以吸引司机的眼球,例如穿上道具服把自己打扮成熊、猩猩、鳄鱼等动物;也有人装作是残疾人,骗取司机的同情心;更有人干脆假扮成军人。

相比于男性,女士们有着先天的优势,尤其是那些年轻漂亮、身材挺拔的女性,更是毫不吝啬地向过往的司机展现她们的美。

这些年轻姑娘通常会穿着暴露的衣服、紧身的短裤短裙,光鲜地站在路边。通常情况下,司机不会拒绝这样“优质”的搭车者。在当时,这种惹人侧目的女郎甚至成为了搭车群体中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一类。

然而,一旦司机被某些小心思吸引,把车停下后,他才发现自己上当了:车门打开的一瞬间,路边的灌木丛中会立马跑出一群女孩的同伴,在司机做出反应前边钻进汽车。

在当时,不少杂志曾经做出过这样的报道:女孩们为了搭车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不少人衣不蔽体,甚至一丝不挂地在路边挥舞双手。对于这种行为,这些姑娘并不觉得羞耻,因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所谓的“性解放”也是亚文化领域的一大主流。

根据一些统计:年轻女性等待搭车的时间平均超不过15分钟,而男性则要多花费一倍;至于前者,胸部越“挺拔”,身材越火辣,平均等车时间就越短。有些媒体因而讽刺道: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搭便车好似变成了某种“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结束后不久,“搭便车”这一“爱国主义”的象征,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毒瘤。

以埃德加·胡佛为代表的一批美国政府高层认为,这种出行方式的存在导致美国出现了大批无法被追踪的流动人口,一些“不安定因素”,如极端分子、新左派等等,他们完全可以借助这种方式进行某种秘密活动,而不受联邦政府的监视。

往更可怕的方面考虑,或许伪装成美国人的苏联间谍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在美国国内四处走动,神不知鬼不觉地打探情报。

因此,美国政府曾试图操控舆论抹黑这种文化,FBI也曾以一些手段恐吓驾驶员,让他们不要多管闲事,看到有人招手不要停车。

讽刺的是,以当时美国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这种警告几乎没起到任何作用。

不过,正如我们刚刚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搭车者”这个群体的成分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单纯了。

197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警方报告称:因上陌生人的车而遇难的女性数量大幅上升,仅圣克鲁斯镇,当年就有至少6名女孩的尸体被发现。从这些遗骸来看,凶手们的动机非常统一:女孩们在临死前曾遭到折磨和玷污。

值得一提的是,圣克鲁斯镇是美国颇有名气的旅游城市,不仅风光秀丽,它还因良好的治安备受游客青睐。

甚至一些凶手会假装成路过的司机,整日徘徊在公路上,专门“狩猎”那些身材苗条、面容姣好的女孩。与其他犯罪相比,这种案件反而更容易发生在发达且人口稠密、警力充足的地区。尤其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黑夜一过,时常会有死状凄惨的姑娘遗体出现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对此,人们已见怪不怪了。

即便如此,叛逆的年轻人怀着对所谓“自由”的向往,依旧前赴后继。

美国社会这种矛盾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84年,一起奇葩监禁虐待案的发生,直接引爆了人们对“搭便车”这种文化存在合理性的大讨论。

7前年,一个名为科琳·斯坦的20岁女孩在参加朋友婚礼途中惨遭卡梅伦·胡克夫妇绑架。

这对夫妇并没有把科琳杀死,而是将其囚禁在一个只比棺材大一圈的木箱里,在随后的几年里对其实施囚禁和虐待。

一开始,科琳每天有至少20个小时要被关在这个狭小空间里,吃喝拉撒都要在里面解决。据说,夏天木箱中的温度能达到近40摄氏度,科琳却被迫在里面躺着,翻个身都困难。

相比于关在其中,被放出来的小部分时间才是真正的噩梦:她将遭受残酷的性侵和虐待。

然而事情接下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一段时间后,科琳居然对卡梅伦产生了爱慕,对各种凌辱和虐待非但不再反抗,反而主动迎合。这种转变令卡梅伦十分满意,彼此的关系也大幅改善。

很快,卡梅伦和科琳从“主奴”发展成了“朋友”甚至是“情侣”,两人有说有笑、和谐相处的场景遭到了其妻子,也是卡梅伦上一任“奴隶”珍妮丝的嫉妒。1984年8月的一天,珍妮丝擅自放走了科琳。

最令人无语的是,后来科琳出现在法庭上,本来应当作为陈述其罪行的证人,科琳却情不自禁地差点儿为卡梅伦做了无罪辩护。

据其妻子珍妮丝透露,卡梅伦曾在1976年绑架了另一名女孩,后将其虐待致死。警方因没有找到遗体,因而没法提出谋杀指控。最终,卡梅伦·胡克被判处有期徒刑104年。

虽然科琳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但是比起那些遇难者而言,她显然又是幸运的——直到今日,仍有数以千计的女性搭车者的下落至今成谜。

科琳案便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盒中女孩”事件,此事对“搭便车”的影响极大,它直接改变了大量美国民众对这一现象存在合理性的认识。

此后,越来越多的州开始以“保证公民人身安全”为由禁止自由搭乘便车;21世纪初,一些机构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相当一部分人美国民众心里,搭便车甚至比911事件还可怕——在他们看来,一旦自己上了陌生人的车,就沦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事实上,据美国警方公布的数据:每100万名搭车者中,遇害者的数量还不到10个人,——这比自己开车在路上遭遇交通事故的可能性还小,完全是小概率事件。

直至今日,全美只剩5个州对民众搭便车行为不设任何限制,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人们当真遇到困难而想要搭乘免费的顺风车,在路边招手时,他们所持的心理恐怕跟彩票中奖差不多了。

当初美国政府大力支持“搭便车”运动,试图以此展现美国社会美好的一面,构建人们彼此间的信任,如今再看,过去那个美好且单纯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0 阅读:3

审时度势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