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甘肃一场洪水过后,冲出很多金银玉器!三万多平米的墓地让一个家族荣耀与传奇重新被世人所知!

汉武帝的夜光杯 2024-01-20 10:32:11

在1972年的一个夏天,天空如同被撕裂,暴雨无情地倾泻而下。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了大地,漳河之畔的田野上,万马奔腾般的雨水汇聚成一股无法抵挡的力量。

洪水退去后,田间劳作的农民们惊奇地发现,一座座坟墓被冲开,金银玉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精美砖雕刻画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轰动,省文物部门迅速派出了专家团队赶赴现场。经过仔细的勘察和研究,专家们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这片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古墓群,竟然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

元代的历史虽然短暂,又时常处于战乱之中,遗存完整的墓葬十分稀少。而汪氏家族墓葬是目前国内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家族墓葬之一。这个家族在元代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元代祖皇帝成吉思汗铁骑入主中原以后,汪世显及其子孙们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在疆场上英勇杀敌,屡建奇功,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提拔。从汪世显到他的曾孙五代,他们家族共有180余人担任高官,其中更有3位王者和10位公卿。这座家族墓地中埋葬着汪氏200余人,他们不仅在军事上地位显赫,在行政上也握有重权。

从1972-2011年,考古专家们探明汪世显家族墓有墓穴270多座,其中已经发掘的有29座,这些墓中出土了735件文物。还有7座明代墓葬,墓室内均有壁面,为出行、巡游、侍人等,随葬品有铜镜、香炉等。

这些随葬品包括了陶器、瓷器、金银玉器等各类珍宝,其中一些器物更是极为珍贵,如彩绘陶俑、木屋、双龙铜镜、玻璃莲花托盏、高足青瓷杯和蒙古民族服饰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为我们了解元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多年的考古发掘历程中,1999年发掘的10号墓给考古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规模不大的墓穴起初看起来十分普通,但在深入清理的过程中,专家们逐渐发现了其中隐藏的珍贵宝藏。

在墓穴的西侧拐角处,专家们找到了一件沾满淤泥的茶杯和茶托。在当时,这件器物被归类为“二类文物”,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然而,当它经过一番清洗之后,展现出了令人惊艳的姿态。原来这是一件带茶托的玻璃茶盏,盏和托的造型均以莲花为灵感,设计精巧,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更为罕见的是它的颜色,普蓝色的茶盏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仿佛汇聚了天地间的精华。

盏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高4.9厘米、盏托口径15.2厘米、高1.2厘米,为半透明玻璃质地,整体呈普蓝色,晶莹润泽,色泽纯正,内含少量气泡。分盏和托盘两部分组成。盏为花口,由七辦上仰莲组成,弧壁,有七条弧棱出筋,平底饼状假圈足。托平口,浅盘状内凹折,八瓣莲花形边沿,平底。此件托盏造型华美,完整成套,颜色高贵,是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瑰宝。

这件莲花形玻璃托盏从此从“二类文物”升级为国宝级文物,成为甘肃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元代玻璃工艺的认识,更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和审美追求。如今,这件珍贵的文物成为了历史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见证,让人们在欣赏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陇右王汪世显墓出土,专家经过发掘,发现了罕见的木屋棺罩

这座“木房子”出土于13号墓中,被考古专家们誉为是“研究元代建筑的重要藏品”。木屋长180.5厘米、宽55.7厘米、高74.8厘米,在墓中的摆放位置为东西走向,地面至屋檐高度为61厘米,至普柏枋高52厘米

汪氏家族墓地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元代历史的空白,更为后世展现了汪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如今,这座墓地已成为研究元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前来探访。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领略到汪氏家族的荣耀与传奇。在这片被历史遗忘的角落里,汪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被重新唤醒。这座墓地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汪氏家族墓地,位于定西市漳县城南2.5公里处漳河南岸徐家坪村东南的平缓坡地上。东西长、南北窄,取西高东低之势。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