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长贵谈所谓临终遗嘱的真相,按既定方针办源于工作上的失误

贱议你读史 2024-05-04 15:39:23
“按既定方针办”一语的由来

1976年,当华国锋看到报刊上对“临终遗嘱”进行大肆宣扬的时候,他其实也是很疑惑的,为此,他特意询问过伟人病重期间,在其身边照顾和工作的那些工作人员们。得到的反馈是,从来就没听说过有什么遗嘱,也只是从江青和毛远新两人的口中,听到过这个所谓的“临终遗嘱”。

得知这个反馈之后,华国锋心里也产生了怀疑,如果真有这个“临终遗嘱”,为何不写进更为权威的文献里面,反倒只是发表在“两报一刊”的社论当中呢?虽然,“两报一刊”的地位在当时的地位也很重要,也是一个舆论高地和权威,但是,和中央文件比起来,“两报一刊”在权威性方面还是比较差的,准确的说,仅仅只是以“社论”的形式出现,在法理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这反常的操作,自然很难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按既定方针办”是不是那四个人伪造出来的呢?在阎长贵看来,他认为这句所谓的临终遗嘱,确实是四人伪造出来的,但是,如果就这句话来说,还是有出处和来历的。

陈斐章,可以说是当时的直接当事人,阎长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曾有幸和陈斐章共事过一段时间,陈斐章和他坦言了所谓“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的由来。出生于山东潍坊的陈斐章,资历也很深,《人民日报》创刊的时候,他就曾在创刊号上发表过一篇采访纪实,名为《红旗营》;1957年这一年,他被调到了国家计委办公厅担任秘书职务,打这以后得20多年,他就一直宅国家计委办公厅工作,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负责进行会议记录,或者是负责起草讲话稿和整理一些重要文件。

在同阎长贵的一次谈话过程中,陈斐章坦言,所谓的“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的出现,和他做记录时的失误有关系。陈斐章之所以愿意同阎长贵讲起此事,并详细谈到了不少细节,他本人的意愿是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要对过往的历史负责。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陈斐章同阎长贵谈起的细节,和他当时的失误。

那是在1976年4月30号的晚上,伟人在接见过新西兰总理马尔登之后,让参与陪见的华国锋留下来谈话,主要是让他汇报一些近期的重要工作。当华国锋说到总体的形势是好的,只是个别省市的情况不太乐观的时候,伟人当即就写了这么三句话给华:

1、慢慢来,不要着急;2、照过去方针办;3、你办事,我放心。

这三句话的重要性很高,可以看作是华国锋成为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1976年7月和8月这段期间,召开了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由于当时的形势和斗争都十分激烈,再加上遇到了唐山大地震,因此,座谈会的现场显得有些乱哄哄的。华国锋当时宣读的稿子是陈斐章等人负责起草的,在他宣读的过程中,中途离开了稿子讲了几句话,主要是传达伟人的重要批示,也就是当时给他的那三句批示。

当华国锋说完“不要着急”、“照过去方针办”这两句批示的时候停顿了一下,也就是在这停顿的间隙,王洪文突然插了一句话进来:还有“你办事我放心”呢?紧接着,华老就顺着王的话头,把“你办事我放心”又讲了一遍。

但是,因为当时会场比较乱哄哄的,现场的很多人其实都没听清楚,包括当时担任会议记录的陈斐章。他只听清楚了这么四个字“不要着急”,后面什么“方针办”,他是没有听清楚的,在情急之中,陈斐章也就只能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写成了“按既定方针办”。

当然,会议结束之后,陈斐章在整理会议记录的时候,发现现场的会议记录和华的原话不一致。出于负责的态度,他立马就把这个重要情况上报给了领导,也就是当时组织和服务座谈会的一个计委副主任。陈斐章原以为这个副主任会进行核实,没想到的是,尽管陈斐章给他说清楚了情况,但是这个副主任压根就没有核实,就直接把原文给刊发出去了。

出事端之后,副主任就把责任一股脑全都推给了陈斐章,还把陈斐章叫去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那时候的陈斐章的脾气也很直,压根就没法接受这种无端的批评,一气之下,直接就离开了计委。

原以为这个小失误也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伟人去世之后,某些居心叵测的人,就把陈斐章当时那个记录有误的“按既定方针办”拿出来,打造成所谓的“临终遗嘱”,并进行大肆的宣扬。要知道,这句所谓的“临终遗嘱”,在当年正式的《讣告》和《悼词》里面,都是没有出现过的。如果真有所谓的“临终遗嘱”,是不可能不出现在《讣告》和《悼词》里的。

作为当年的直接当事人,陈斐章老人的回忆,强有力证明了所谓临终遗嘱的虚假,这个所谓的“临终遗嘱”,也成了那四个人的重大罪状之一。

0 阅读:42

贱议你读史

简介:八零后老腊肉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