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于亮:架起书斋与非遗的桥梁

济南网 2024-05-16 16:06:21

作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的青年教师,于亮的学生不仅有校园里的大学生,还有数以千计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

一边为非遗人答疑解惑,助力他们实现“大学梦想”;一边又带年轻学子深入田野,教他们在非遗诞生的土壤中进一步理解非遗,于亮像一架桥梁,沟通着书斋与田野、传统与现代;也像一只蜗牛,在非遗“两创”的高山上,十年如一日地执着前行。

让非遗人“上大学”,找寻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一迈进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的教学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类非遗展品,草柳编、黑陶、木雕、琉璃……兼具时尚与传统,成为教学楼中的一道风景。

“每一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班结束后,我们都会为非遗人办一场展览,有时候在学校,也有时候在校外的省市文化馆。前两天,潍坊嵌银髹漆展刚结束。”边走,于亮边介绍。

说起于亮的非遗故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班不得不提。

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发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并与高校合作,对非遗传承人开展普及培训、研修培训等。山东艺术学院是首批试点参与单位,于亮从一开始便参与其中。

2018年后,于亮成了研培班的负责人,他像“班主任”一样,不仅承担了课程设置、专家邀请、学员组织等各项教学组织工作,甚至学员关系、生活保障等,他也必须一一操心。原本1个月的培训计划,他和团队成员往往要花上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筹备。

“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我们希望为学员提供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创作指导。”于亮介绍,研培班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创作课、文化考察课等,针对非遗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他们还开设了短视频制作、网络直播等课程。

截至目前,山东艺术学院非遗人研培班共举办18期,涉及草柳编、泥塑、面塑、琉璃、核雕、木雕、风筝、黑陶、石雕、剪纸、木版年画、传拓、书画装裱修复、鲁绣、潍坊嵌银髹漆等15个传统技艺项目,培训学员825人。同时,在潍坊、泰安、菏泽、淄博等地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4个,在当地延伸培训学员200余人。其中1/3学员在培训后新成立了公司或工作室,半数以上在振兴乡村、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起到了领军作用,70多人次获得了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还有部分学员前往欧美、东南亚等地展演,或者将创新作品销往国外。

来自柳编之都临沭的解印权是研培班学员之一。他原本就是当地传承骨干之一,创意编制的作品屡获大奖。在培训期间,解印权萌生了创业想法,返回家乡后便开始积极着手准备,通过春秋两季的广州商品交易会,解印权把自己的创意产品带到那里,很快引起了海外客商的关注,并在香港注册了“壹拾”家居装饰品牌,推出柳编灯罩、挂饰等产品。解印权说,研培班带给他更多的是理念的突破,教会了他把现代设计观念与古老的柳编技艺结合,他的作品也一下子从农耕时代跃升到了后工业时代,摆脱了柳编制品土气落后的陈旧印象。目前,解印权的产品主要销往欧洲。

面塑学员贾雨萍在培训之后,则与当地文化企业合作,开始对自己的饽饽制品进行包装和营销设计,并推出了“巧妹儿”品牌,以整体品牌营销模式开拓市场,目前市场销售火爆、供不应求。

这样的故事,在研培班中还有很多。看着一批又一批非遗传承人在培训中得到启发,于亮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能用我们的专业积累,帮助非遗人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从而实现非遗的自我更新和生命延续,这让人充满干劲儿”。

带学生“去田野”,为古老非遗注入青春力量

除了面向非遗传承人,在学校,于亮还带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走进非遗、爱上非遗,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学校课堂上,于亮主要开设了《文化遗产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申报写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课程。

在学生张梦瑶眼中,于老师上课认真严谨、思想深邃,“越学得深入,就会越喜欢听于老师的课”。尤其让张梦瑶感兴趣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申报写作》。走出书斋,问道于田野,在文化诞生的土壤中认知、发现和钻研,更能体味非遗的精髓与神韵。

于亮对非遗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也来源于非遗调查。2009年,山东艺术学院筹备文化遗产专业,还在读研究生的于亮跟随导师走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被他们的精美作品和坚守精神深深打动,“有些非遗作品不仅精美绝伦,而且在传承与现代的融合转化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但不能否认,有一些仍然在传承和经营上面临种种难题”。彼时,于亮意识到,非遗的困境或许不只是技艺传承的后继无人,更重要的是非遗本身是否具有自我维系和发展的生命力,“这不仅需要非遗传承人的努力,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当时我的内心充满了紧迫感,总觉得有些事情如果不及时行动,就会追悔莫及”。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完博士后,2015年,于亮回到母校,开设了多门非遗相关课程,并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传承相关技艺,“相比学到技艺,我想传承人身上的那种质朴执着和坚守精神,更能带给学生鼓舞和感动”。

2019年,于亮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学术专员。截至目前,他已带领学生团队先后完成尚氏锔艺、日照平面陶、莲鹰盘扣制作技艺等十余项非遗技艺的调查申报。

此外,于亮还带领学生们不断探索非遗“两创”,先后在“山东非遗+旅游文创大赛、“黄河杯”2020山东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泰山设计杯”山东手造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奖。2021年,其作品入选“天工开物齐鲁匠心”60件山东省最具代表性非遗文化产品。

以荣获第四届“泰山设计杯”山东手造创新设计大赛手造产品设计组银奖的《拓说齐鲁:金石传拓技艺转化利用》为例,于亮介绍,他们将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的书法、字画等通过传拓技艺制作成桌面摆件或挂画,以期让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金石传拓艺术重新回归人们生活。此外,作品还注重对于大众艺术素养的培养,购买者可通过扫码观看视频教程,对于半成品进行加工,不仅可以自己体验拓印过程中的乐趣,还能将亲手制作的作品赠送给亲友。

“大学生对于时代有更加敏锐的感知力,他们丰富多彩的兴趣点能够为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更多活力。”让于亮感到开心的是,眼下正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选择非遗专业并致力于为非遗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0 阅读:0

济南网

简介:专注济南的事和济南人关心的事,提供文字资讯、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