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了“五服”才不是亲戚?“五服”是什么?很多人都搞错了

科普博物馆 2024-04-22 22:41:05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说只要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血缘关系,不论是王朝世家,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都会将血缘亲近的人视为自家人,这就是所谓的“家族”。

然而,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出生,后代之间的关系也会不断淡化,渐渐从亲戚变成熟人,直到成为陌生人。针对于此,我们的祖先就制定了一个界线,把亲属范围划定在“五服”之内,一旦出了五服,就表示不亲近了。

那么,这“五服”到底是指多少代人呢?

什么是“五服”?

实际上,“五服”有三种解释,分别是九世代、五服论、还有五种丧服。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一一了解这其中的含义吧。

在农村地区,人们常说的“五服”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上至高祖,曾祖、祖父以及父亲,下至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的九个世代,又称“本宗九族”。

在这九代以外,就是“出五服”,出五服的人虽然还是本族人,但他们和本人的关系都比较疏远。现如今,农村地区普遍都接受“五服即上下九代人”这种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最严厉的酷刑就是和亲属有关,叫做“诛九族”,即连坐制。当一个人犯下大罪,比如通敌叛国,忤逆造反,贪赃枉法等,就会被灭“九族”。这里的九族就是从高祖到玄孙的九代人,另一说则认为“诛九族”还包括了本族女性,母族的几代人,和岳父、岳母一家。

不过,“五服”除了代表血缘亲疏之外,其实还和天子的统治有关。

在古代,国家会以天子所在地(帝都)为中心,然后根据相同的距离或半径划分为五个区域,由近到远依次是“甸服”、“侯服”、“宾服”以及“要服”和“荒服”,朝廷以此来进行逐层管理,和规定纳贡标准,这就是“五服论”。

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它以五百里作为半径,设立了五个区域。

其中,天子所管辖的中心区域,称作甸服。在甸服的方圆五百里之内,又分为五个子区域,最中心的一百里缴纳带杆子的谷物,第二个一百里缴纳禾穗,第三个一百里缴纳没有杆子的禾穗,第四个一百里缴纳有壳的谷物,最后一百里缴纳去壳的米。

甸服以外的五百里称侯服,如果以北京为中心,侯服大概就是山东、河北一带,这里是封诸侯、王国的地方。侯服以外的五百里称宾服,相当于河南、山西一带,这里已经接近于边境,在宾服的内围,会酌情实施文教,外围则会兴武力。

宾服以外的五百里称要服,以北京为中心,这里就相当于吉林、安徽这些区域,要服的内围是夷人居住的地方,外围则是流放犯人的荒芜之地。要服以外的五百里称荒服,这里已经鲜有人烟了,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此外,甸服一天朝贡一次,侯服一个月一次,宾服三月一次,要服一年,荒服则只需朝贡一次。

古代的五服制度,反映的是古人对“天下”的看法,在秦朝以后的中国王朝乃至东亚各国,其政治形态都具有“五服论”的特点。

说到这,大家可能还有一个问题,从血缘关系来看,五服为何表示的是上下九代人,而非七代人呢?难道出了五服,就可以解除亲戚关系了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得说说第三种“五服”,也就是说五种丧服。

在古代的丧葬礼仪中,基本都认定亲属关系超过高祖以后,就不用为之服丧,这就是出服,在五服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旁系亲属,则称作有服亲属。

根据关系的远近,有服亲属的服丧期限和丧葬服饰又分为五种,即五服。

第一种,斩衰。这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丧服,由最粗的生麻布制作而成,断处露出不修边,表示哀痛到不修边幅,服丧的期限为三年。在古代,身着斩衰的人多是逝者最亲近的人,比如诸侯对天子,臣对君,儿子和未嫁女儿对父,正房长孙对祖父,妻妾对夫等。

第二种,齐衰。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由粗麻布制成,衣和裳分开制作,断处修缮整齐,所以又称齐衰,齐衰的服丧期并不固定,最短三月,最长三年。比如对亲母、继母,齐衰三年;男子对兄弟,男女孙对祖父母,已嫁女儿对父母,齐衰一年。

第三种,大功。大功为三等丧服,用粗熟麻布制成,服丧的时间为九个月。在清朝,男子对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姐妹,出嫁女对伯叔、兄弟,都服大功。

第四种,小功。小功是四等丧服,由比较粗熟的麻布制成,服丧的时间是五个月。清朝时期,男子对堂姑、未出嫁祖姑和兄弟妻等,均服小功。

第五种,缌麻。这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由细麻布制成,服丧三月。

总之,这五种丧服是用来区分血缘亲疏的,要求披上这五种丧服的人,都是逝者的亲近之人,而不用穿五服的,就是关系比较远的。

当然了,所谓的“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这种说法,只是一个规律总结,关键还是看本族的人际关系,有的宗族出了五服,依旧情意深重,有的在五服之内,却形同陌路。那么,你觉得出了五服,还算得上亲戚吗?

0 阅读: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