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于和伟也救不了《城中之城》?虽爆了,但网友弃剧理由一致

余大布斯 2024-04-14 07:00:36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

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故事瞬间

文|余大嘴布斯

编辑|余大嘴布斯

一部被寄予厚望的金融大剧《城中之城》上线后却让人大跌眼镜。聚集了于和伟、王骁等一众老戏骨,本该施展浑身解数尽显王者风范,谁料反而被这部剧拖了后腿。

粉丝们一片骂声载道,溷流横行,可见编剧功力之浅薄。剧情生硬牵强,俨然是为了重点渲染金融内幕而不惜造作。

大人物勾心斗角自是高级玩意儿,奈何台词晦涩难懂,等闲观众如何消受?另一边厢,白宇帆等年轻演员尚待雕琢,显不足为虎作伥。他们在老戏骨身边竟也翻不了浪,唯恐给老板拖了后腿。

可不得不承认,金融剧向来如此,不讲大白话就是生怕观众云山雾罩。于是编剧拙劣地将陶无忌这一职场小子塑造得如偶像剧主角情真意切,又深情款款。

这让老于扮演的精英人士形象扭曲难当,生生把角色矮化成肥皂剧英雄。这也从侧面说明,编剧对金融行业缺乏深入了解,加之对待年轻演员马虎大意,难免前期就失了先手棋。

剧情生硬做作 戏剧冲突缺乏必要性

作为一部标榜“剖析金融内幕“的正剧,《城中之城》的开场自然是要给观众来点猛的。剧组不惜使出杀手锏,对人命不怎么敬重——戴行这一人物就毫无征兆地卒于一次车祸。生命就这样无常,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

然而,编剧实在不够老到,接下来交待的原因竟然是“疲劳驾驶“!唉,怪不得有人说小说家往往是狂人与酒囊饭袋之徒,编剧功底实在不过如此。想当年我亲手杀死篮板的滚子,那才是传世佳作。

更何况,戴行的身份可不仅仅是个小职员,那可是金融巨鳄啊。编剧不给出令人信服的因由,反而草率了事,岂不是对这一重量级人物的生命有亵渎之嫌?

编剧若是想大开杀戒,借机引入整部剧的“金融阴谋“线索,何不干脆点让戴行中弹身亡?如此一来不正中下怀,让人浮想联翩?

可惜编剧创意力还是匮乏了些,无法构筑出令人信服、印象深刻的开端。反而是为了营造悬疑感,硬凿出这出鸡飞狗跳的车祸戏码。

除了开场毫无张力可言,整部剧一气呵成似乎也存在严重问题。因为在刻画大人物勾心斗角时,编剧们又显得太过迷恋玄虚幽深的金融语汇。

他们为了渲染行业面纱般神秘内涵,对话设置尽态极妍,生怕露出一点马脚。然而在此种拙劣伪装下,反倒不自觉流露出摆谱小家子气的臭味儿。

人物形象前后不一 塑造角色混乱无章

细品《城中之城》的角色形象,就能看出编剧对于整部剧的定位十分摇摆不定。一方面,老于和其他老戏骨那一出,他们的角色就被塑造得高高在上、玩弄权术、潇洒不羁。

换句话说,编剧希望将他们予以神化,彰显金融精英的非凡特质。另一方面,白宇帆等小年青演员那一路,他们饰演的则是草根阶层出身、步步为营的新人。编剧试图通过他们这些年轻角色,拷问并唤醒更多观众的社会阶层共鸣。

这番前后判若云泥的安排,实在是有违常理。因为老人物神气十足,小角色便不得不示小人色,于是陶无忌在洗手间递纸条给领导那一幕,就被塑造得如同曲意逢迎的师奶,惶恐羞怯不已。

明明同是金融界新手,凭什么非要把小人物如此俗不可耐地描绘?细细思量,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编剧们对金融行业缺乏切实体会。

于是他们也难以写出令人信服的塑造,只好采用老生常谈的手法,将小人物丑化成油嘴滑舌的弄潮儿。

《城中之城》剧本最大的硬伤,恰恰就在于这样一种割裂感。高级角色与草根群像竟如此天渊之别,反差怪异已是不争的事实。

要知道,他们同是金融届新丁,虽身家背景有别,但在工作环境和追求上应该是同分毫厘之差。可编剧非但无法顺理成章地塑造出富有个性的立体人物,反而对这两路人马画地为牢,不分彼此。

我劝编剧诸公莫要岐视,好好想清楚,到底是想拍一部精英主义大剧,还是写一出草根励志文。两相夹杂,不免就成了这等狼狈模样——一面做太子,一面说书生,硬是将全剧的基调给打乱了。

演技悬殊过大 年轻演员暴露缺陷

只凭单单一个小插曲,我们就能看出《城中之城》的演技缺陷究竟有多严重。剧中陶无忌与女友之间的一段情话对白,成了检视年轻演员演技的最好评判标准。

大体上这一幕貌似情话绵绵,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朗诵着夸夸其谈的职场理想和人生期许。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白宇帆的表演时,就能从那双黯然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的彷徨。

分明是想渲染一份孺子牛般朝气蓬勃的纯真豪情,他却越渲染越像木讷呆板的行尸走肉,完全没有给人以青春正恩的那种热血朝气。

可怜的白宇帆,遇上几位老到的戏骨,可成了绊脚石。比如老于一开口,便立马震慑了现场的气氛,霸气侧漏分分钟夺去全场的注意力。

眼见陶无忌和女友这一幕逐渐沦为绿叽配角,编剧百般无奈之下只好将两人安排出镜头。然而当时白宇帆显然因为被老辣演员压力太大,完全忘了自己正处在什么表演状态,口不择言令人哭笑不得。

论起功力有余,张口就来硬词射穿迷津,这位素未谙世的孩子实在遥不可及。于是镜头给到的份量越高,他便越不胜重负,直至最后全线溃败,整部剧也蒙羞受辱。我看着一干年轻演员就想哭,遇上几个老把式的同行,实在是暴露太多。

不过细细想来,《城中之城》制作组也难辞其咎。他们何曾想过为这些生手铺垫过适合的环境?

编剧不通晓行业内幕,导演又玩忽职守没有给出足够引导,一干年轻演员在如此匆忙拙劣的环境中,自然是无法一炮而红。

“网友热议无疑助攻了《城中之城》失败“

这件丑事很快就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热议。先是有自诩行家里手的网友直指编剧对金融行业的种种无知之处,痛批《城中之城》剧情牵强附会,缺乏专业度,“基本上就是娱乐至死的水准“,不啻侮辱了一众演员的职业操守。

紧接着,“袁桥主义“追随者也加入了战团,认为老戏骨的功力远不及他们杰出的主子。更有甚者指责导演混乱无章,指挥无方,编剧们也狼狈不堪,拙劣不已。而青黄不接的问题更是被人狠狠痛击了一顿,直言白宇帆等年轻演员拖老戏骨们的后腿,本就作品毫无卖点可言。

当然,也有网友从人道主义层面进行平反。他们认为编剧们的用心决不能被指摘为“娱乐至死“,而是立场高尚、艺术追求卓绝,只是措辞拙劣、手法幼稚,导致观众难以领会其中的精华所在。

即便存在严重的演员失常问题,每个演员水平的确定毕竟还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打磨的过程,没有资格对才气未开的年轻人贸然评头论足。

另一派网友则从客观角度对这部剧提出了中肯分析,认为《城中之城》是一部有为之作,但明显失之于过度自我标榜,在金融内幕的营造和人物性格的渲染上力有未及。

尤其是人物设定,前后判若云泥,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割裂感,这是致命伤。他们希望编剧能在后续情节中端正了剧本基调,立起人物个性鲜明的形象,并且在整部作品的情节设置、对白语言等方面下足功夫。

或许这一集中了网友的反馈,正是《城中之城》编剧组应该当头棒喝的警示。作为对他们耳提面命的忠言,相信编剧们会虚心纳谏,在剩余播出集数中扭转乾坤,最终呈现一部可圈可点的大作。

总结

总的来说,《城中之城》这部剧确实存在不少明显的硬伤。从开局的人物命运设置便显生硬做作,刻意渲染金融世界的险恶丛林氛围。而随后对金融术语的痴迷追捧,又大大提高了普通观众的观剧门槛,剧情深奥难懂,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感。

与此同时,编剧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存在很大分量的失衡。他们对老戏骨角色过分神化,塑造成遥不可及的金融精英。

相比之下,年轻一辈的新人形象却显得过于世故阴郁。编剧没能准确把握两代人在工作环节的那种同质性,反而制造出鲜明反差和割裂感。

现在重要的是,编剧们是否能及时纠正问题。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诚挚地期望《城中之城》不要彻底陷入颓废的深渊。

最后还是要呼吁观众朋友们多一些宽容和包容心,毕竟一部剧能走到今天的地步,也算是身经百炼。我们还是给予一些希望和期待,看它最后能否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圆满的结局吧。

0 阅读:54

余大布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