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八王之乱,司马氏到底在乱啥?细扒史料发现真相令司马懿脸红

读书悟道君 2024-04-13 01:23:56

本文分上、下两篇,此为上篇,下篇请点击主页查看,大总结在下篇末尾

上篇:藩王之乱在历史上并不新奇,比较大的动乱有三次,分别是汉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以及后来明朝的靖难之役。

这三次动乱的结果是:七国之乱被摁下去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成功加冕,只有八王之乱司马氏内讧了一通,最后的结果却是亡国了。

这一结果肯定不是八王想要的,那么他们真正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呢?细扒史料,发现其实他们目标不明确,没有行动纲领,连一句口号都没有,纯粹互相撕X,为什么会这样?

你看下参与动乱的八王能力有多差就明白了。

第一位:汝南王司马亮

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出身好起点高,古今通用。凭着他的后台老爸,司马亮一生都是重权在握,可惜的是,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都太一般了。

他先是被任命为散骑侍郎,后又提拔为东中郎将,早早混进了大将的行列。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甘露二年(257),司马亮随司马昭征讨诸葛诞,这一战失利,他也被免官,不过,后台硬,没多久又被任命为左将军、散骑常侍,后转为镇西将军。

泰始二年(265年),司马炎称帝,作为叔叔的司马亮被封为扶风郡王,督关中、雍、凉之军事,一举成为镇守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统帅。

泰始六年六月,鲜卑人搞事情,让司马亮前去增援,司马亮派人去了,结果一直在犹豫观望,没有实际行动,最终导致兵败。

事后,司马亮主动承认是自己调度有问题,结果故事重演一遍,免官后再复出,受任抚军将军,接着升为卫将军和侍中。

司马亮在晋武帝心中的地位还挺高,曾被武帝选为宗师,由他对宗室成员进行训导和督察,就是管理这些身居要职又爱乱来的宗室成员。

后来诸侯王被遣往封地,司马亮便由扶风王改为汝南王,出任镇南大将军,督豫州军事。在他出京没多久后,就又被调回了京师,并委任为侍中、抚军大将军,将统军大权握在了手中。

之后卷入了政治斗争,他晋升为太尉、录尚书事、兼任太子太傅,与外戚杨骏关系十分紧张。在武帝病危之际,杨骏利用这一机会,将他改任大司马、大都督,逼他离京。

晋武帝也担心杨骏独权,弥留之际下诏命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政,但诏书却被杨骏扣下。

武帝死后,司马亮手握重权,却一再担心杨骏害他,甚至不敢入宫临丧,还向杨骏请求能不能等武帝下葬后,自己再前往许昌就职。

杨骏便借此大作文章,借惠帝诏命讨伐司马亮。

司马亮一听杨骏要来,吓得团团转,毫无应对之策,他的部下和他说,如今朝廷上下都臣服于公,你不讨伐别人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害怕别人讨伐呢?

部下建议他即刻率军入朝废黜杨骏,这本是明智之举,但司马亮却没有这个胆量,思虑之后却逃跑了。

司马亮逃到许昌,正合杨骏心意,此后他专权,引发皇后贾南风怨恨,这才有了后来的贾后联合司马亮和司马玮讨伐杨骏。

从上面的简述,我们不难看出,司马亮手握重权,实际没有半点合理使用权力的能力,这一次也不例外,只做旁观者,别人搞定杨骏后,他又凭着自己的元老身份开始专权,试问谁又会服呢?

最后自己的府邸都被司马玮包围了,还是不敢放手一战,最后束手就擒,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被乱兵所杀。

畏首畏尾,毫无决断,再大的权力给他,都没什么用。

第二位楚王司马玮

司马玮是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异母弟。他的一辈子很短暂,只有21年,为什么?年轻人还是太冲动了。

他头上的光环也很亮,担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候,加授侍中、代理太子少傅,但实际上只干了一件事。

司马玮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诛杀了他的叔公司马亮和太保卫瓘。

上面我们说了,司马氏凭着天下是自己的,都爱乱来,晋武帝让司马亮当宗师进行管理,可见是相当失职的,不然怎么能把自己赔进去呢?

司马玮少时行动敏锐,爱制定酷刑,朝廷上下都忌畏他。杨骏死后,司马亮、太保卫瓘当政,他们认为司马玮生性凶暴乖戾,不能担当大任,所以就把他打发到封国去了,此后便被司马玮对此怀恨在心。

所以,后来贾南风一拉拢司马玮,他马上就行动了。首先他是个行动派,其次对司马亮意见很大;第三年轻人胸无城府,头脑简单,容易被利用。

结果就是,最终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确生性凶暴乖戾,不能堪当大任,同时也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贾南风利用完他,就把他杀了。

司马亮与司马玮的出局,也宣告八王之乱第一轮结束,最后得势的是贾南风。

第三位: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子,他是唯一一位称过“帝”的藩王,尽管时间短暂。

有人说,司马炎之乱选立痴呆的司马衷为帝,主要是看上了他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司马遹。

贾南风掌权八年,始终也没有生出儿子,而司马遹是才人的儿子,将来登位,那太后之位很难到她手,即使她能争取到,也难保不会有变故。

于是,贾南风就出“奇招”,想要害死太子,古代最有力的杀头之罪就是谋反,这一条罪在古代是六亲不认的。

晋惠帝很难糊弄,但那些大臣也不好惹,最后在争论中,太子被囚禁于金墉城,这座城有条定律,谁去谁死,贾南风后来也是死在那里的。所以,太子最终也没有逃脱贾后的魔掌,还是死了。

在此过程中,太子手下的东宫人员想尽办法要营救太子,打算废黜贾后,复立太子。但这件事重大,他们师出无名,又没有兵权,最好是由王公重臣出面来执行。

于是赵王司马伦就被太子的部下们看上了,并借他的心腹孙秀去说服。但孙秀劝是劝了,不过他来了个釜底抽薪。

孙秀认为,他们的机会来了。他们先对外散布朝廷重臣要复立太子的谣言,逼迫贾后诛杀太子,这样一来,贾后就成了文武官员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时,司马伦装做力挽狂澜的正义之士,领兵入宫“名正言顺”的进行废后工作,一举杀了贾氏三族,贾南风也被打入金墉城,后被毒死。

最后,司马伦控制了大局。但为何后来又引发诸王讨伐呢?

主要是众人不服,因为司马伦也没什么才能,基本都是听孙秀的,与其说是司马伦控局,不如说是孙秀上位。

第一个不服的是司马炎的第九子司马允,带着手下七百死士就发动兵变,包围司马伦的府邸,差点灭了司马伦。

司马伦之所以从中逃脱,多亏了一份假诏书,一时起到了震慑作用,并趁机杀了司马允。

接着司马伦为报复,一连杀了数千人,后来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干脆自立为王,让自己的侄子司马衷当了太上皇,自己这个做叔公的当了皇帝,这是什么逻辑?乱世逻辑。

司马伦倒行逆施,既然无道德底线,又缺乏治国能力,只会树立党羽之间勾心斗角,在政治上毫无建树,谁又会服呢?终于一下激起了诸王的大反攻,前有司马允,后有三王起义,即齐王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

最后司马伦也去了金墉城,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位:齐王司马冏

司马冏是司马昭之孙,齐献王司马攸次子,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他是怎么掺和到“八王之乱”的呢?

当然最初的梦想也是为了称王称霸,理想丰满,现实残酷,心比天高,怎奈命比纸薄,可以说,他是八王之中最惨的一位藩王。

司马冏少时以仁惠著称,好赈穷施善,父亲司马攸死后,他得以继嗣齐王爵位。

在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司马伦废除贾后时他就参与其中,后因利益分配不均,孙秀独裁,司马冏被排挤,之后对司马伦心生忌恨。

再后来司马冏处心积虑要除掉司马伦,于是就有了上述联合诸王的“三王起义”,司马伦死后,司马冏拜为大司马,佣兵数十万,震动洛阳。

之后加九锡,待遇堪比当年的司马懿。一时间,司马冏尾巴也翘到了天上,沉湎酒色,宠幸近臣,极度专权,甚至都不上朝了。

司马冏的骄纵蛮横又给了别人机会,这次主持正义是长沙王司马乂,外加河间王司马颙,司马颖也有响应。

司马乂与第一轮被杀的楚王司马玮是同母兄弟,因为楚王的问题,司马乂也被贬。

后来跟着司马冏一起讨伐过司马伦,事后才被复封长沙王。

起先司马颙准备起兵讨伐司马伦,于是就将此事透露给司马乂,希望他作内应,但实际司马乂也早有此心。

本来司马颙是想让司马乂当炮灰,因为凭实力司马乂远不是司马冏的对手,可能的结果就是被司马冏所擒,这样就给了司马颙合理讨伐司马冏的理由。

但司马乂比他心急,率军闯入皇宫挟持了晋惠帝,之后挟持惠帝围攻司马冏府邸,双方大战三天,结果却是司马冏战败。

最后司马冏被斩首,暴尸三天于西明亭,他的三个儿子也被囚禁于金墉,其党羽两千余人都被杀,且都被夷灭三族。

曾是天上人的司马冏,最终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都怪他没有好好利用手中的权利,曾被视为宗室最有才华的司马冏,就这样在乱世中玩完了。

之后得势的当然是司马乂,而心怀激愤的自然是河涧王司马颙,本以为司马乂是个青铜,没到想他是个王者,尴尬了。

上篇完,欢迎点击主页查看下篇

本文分上、下两篇,此为下篇,上篇请点击主页查看,大总结在下篇末尾

3 阅读:675

读书悟道君

简介: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