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山水武宁的前世今生

征途所见所感 2024-01-27 17:08:34

江西省武宁县地处九江市西部。东与德安县、永修县接壤,南与宜春市靖安县为邻,西与修水县相连,北与湖北省通山县、阳新县交界,东北与瑞昌市毗邻。县域总面积3504平方千米,辖1个街道、8个镇、11个乡,户籍人口40.76万。县政府驻新宁镇。

武宁县名因境内“山高水远,历朝少兵燹之患,百姓无干戈之苦,实为安宁之地”而得名。乾隆时期,原刑部主事余腾蛟在《宾竹诗话》中这样描绘武宁:“修江数百里,诗筒酒盏,歌咏优游,与外间烽火兵戈不相闻问,民生其间者,室家自完,桑麻烟雨之中别有天地。”由此可见,武宁的确是一片安居的乐土。

对于武宁得名的由来,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其中“武皇剿匪,因武而宁”的赐名,传说唐朝时,建昌县匪患猖獗,武则天在长安年间(701—704年)派兵剿匪,土匪闻风逃散,于是在此地置县防守,定名为武宁,意为此地“因武而宁”。有人说,武则天亲自将“因武而宁”改成“武则安宁”,取“武宁”二字命名当地。也有人说,是拍马屁的官员为讨好武皇特别取“武宁”二字,即有武后当政之意,又喻安宁之义。

西汉时期,武宁县域属豫章郡海昏县地。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孙权析海昏、建昌县地置西安县,县治高城乡西安里(今武宁石渡乡新丰村),建县此始。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西安县为豫宁县。南朝陈永定三年(559年),于豫宁县立豫宁郡,为郡治,辖新吴、建昌、永修、艾、豫宁,属江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撤豫宁郡,豫宁县与永修、艾、新吴等县并入建昌县,隶属洪州总管府。隋大业九年(613年)改洪州为豫章郡。

唐武周长安四年(704年),析建昌县置武宁县,属豫章郡,县城仍设在西安里,武宁县名自此始;景云元年(710年),改武宁为豫宁,县治迁甘罗村;天宝四载(745年),县治迁修河北岸玉枕山前(即古艾镇,后名新宁镇);宝应元年(762年),豫宁复名武宁,此后县名迄今未变;贞元十六年(800年),析武宁县西8乡置分宁县。

元代初年,武宁属隆兴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于武宁置宁州,领武宁、分宁二县,州治在武宁。明、清时期,武宁属南昌府。中华民国初年,武宁县属省直辖;民国3年(1914年),江西省划分4道,分别是豫章道、浔阳道、庐陵道、赣南道,4道总共管辖81县。武宁属浔阳道;1926年,废道,再属省辖县;1932年,属第十三行政区;1935年,属第一行政区;1942年,属第九行政区,均为专员驻地。

1949年5月30日,武宁解放;9月,武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属九江专区;1983年,九江地区和九江市合并为省辖市,改属九江市。其间因建柘林水库,县治于1970年10月迁至修河南岸的南市岭。

武宁是江西千年古县之一,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万山环耸,修河横贯,处处呈现“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绿中,绿在人中,人在画中”的美丽景象。晚唐诗人王周《过武宁县》中曾如此描绘武宁:“岸回惊水急,山浅见天多。细草浓蓝泼,轻烟匹练拖。晚来何处宿,一笛起渔歌。”真所谓:城乡美景如诗如画,风土民情如醉如痴,人文历史如歌如吟。

2007年温家宝总理前来武宁视察,欣然命笔:山水武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山有水,山环水绕的武宁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平安县”、“全国文明县城”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成功入选“中国最美小城”50佳。

武宁是江西省重要的县城之一,也是一个备受游客热爱的旅游胜地。县城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西海之滨,地处南昌、武汉、长沙三大省会城市的2小时经济圈之内。交通便利。大广高速公路纵贯县域南北,永武高速公路横跨县境东西,3至5小时车程即可到达上海、杭州。这里的迷人风光,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0 阅读:24

征途所见所感

简介:爱好旅游,摄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