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赵鼎新辞职信曝光!称在浙大遭遇不公,剑指陈素珊

汋见 2024-03-25 08:00:52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怕是在经常在全国排名第三的浙江大学,也不能幸免。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鼎新一份公开的辞职信,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知名985高校重点引进的海外人才,赵鼎新教授的突然辞职令人不解,也让高校人才流失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据悉,在3月11日被免去系主任职务仅10余天后,赵鼎新教授就在致浙大书记任少波和校长杜江峰的信中,表示要辞去在社会学系的一切职务。而他的这一决定,背后却有着复杂的缘由。

系内矛盾激化,70岁教授"被边缘化"?

在那封辞职信中,赵鼎新教授坦言,自己被免职后,系内就仿佛没有他这个人一样。3月19日的系内党政联席会议,他作为前系主任却没有收到参会通知。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系书记陈素珊在会上宣布了新的学科建设小组,却将他和另一位老教授排除在外。

"如果不是会上有人坚持,我的名字可能都上不了那个名单。"赵鼎新教授在信中写道,言语间透露出强烈的失落和不满。在他看来,陈书记是在否定他之前的一系列工作,要搞所谓的"新政",不再让他参与决策。"很多'老人'都人心惶惶,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被排挤的对象。"

作为浙大重点引进的海外人才,赵鼎新教授回国任教的初衷,是要通过浙大的平台建立一个真正高水平、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学系。然而,现实的高墙却让这位满腔热忱的学者碰得头破血流。在一个理工科占主导的高校,社会学学科的发展本就举步维艰,如今又爆发了这样的内斗,令人唏嘘不已。

"赵鼎新新政"vs"陈素珊新政",背后是学术理念之争?

事实上,矛盾的根源还要追溯到赵鼎新教授上任后的一系列改革。据了解,他曾力图在浙大社会学系推行一种新的学术理念,鼓励老师们潜心研究,不再唯课题、唯数量、唯帽子。为解决科研经费问题,他还四处募捐,为系里筹措资金,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支持。

然而,这种做法在一些人看来,却是缺乏可持续性的。有人指出,靠社会筹款来维持院系发展,并不符合国内高校的普遍做法。"国家不缺钱,但一定要有项目才给钱。"在这种声音看来,社会学系还是应该回归常规,通过申报课题来获取经费,而不是另辟蹊径。

赵鼎新的"新政"与陈素珊的"新政",背后实则是两种学术理念的博弈。一种是带着理想主义和人文情怀,试图摆脱应试化的桎梏;一种是顺应现实的规则,努力融入主流的学术生态。两种理念,恐怕难以调和。

高校内斗还是学术分歧?社会学何去何从

有人将此事解读为社会学系的"内斗",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说法未免有失偏颇。作为一个刚卸任的前系主任,赵鼎新教授"内斗"的筹码何在?况且,从种种迹象看,他已然处于劣势,陈书记的"新政"已得到了新任系主任的默许,否则不会如此直接地架空赵教授。

归根结底,这更像是一场学术理念的交锋,而非权力的角逐。只是,在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下,赵鼎新教授的"另类"探索,恐怕难有出路。正如一些网友所言,与其跟体制"叫板",不如循规蹈矩,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这样对师生都有好处。毕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已经不容乐观,再搞些"离经叛道"的把戏,无异于断了自己的活路。

透过赵鼎新教授的辞职,我们再次看到了人文社科在理工科大潮中的尴尬处境。在一个唯论文、唯帽子的学术生态中,社会学学科何去何从?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如何才能守住人文学者的一片净土?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一名耄耋之年仍心系学术的老教授,赵鼎新教授的理想固然令人动容,但在现实的洪流中,他终究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士为知己者死",古人诚不我欺。只是,当知己者寥寥,我们还能奢望些什么呢?

辞职,或许是赵教授无奈之举,但这未必就是终点。正如他在信中所言,从事学术工作,自有"不为功名,但求心安"的坦荡。愿这位可敬的学者能够重新出发,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也愿更多像他一样怀揣理想的人文学者,能在"术业"与"理想"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唯有如此,高校的学术生态,才能呈现出绚丽多元的色彩。

2 阅读:238

汋见

简介:五行缺水,所以汋见,观点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