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昭王非要赐死白起?史学家:换成你,你也会赐死白起

陌闻上下五千年 2024-05-08 09:10:35

前言

自从“鸟尽弓藏”这一成语诞生于越王勾践之后,后世君主们就更加难以避免对功臣的猜忌,毕竟大臣功高盖主是实实在在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的。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之中的三个人都是在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被君王忌惮,尤其是白起,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终还是被赐死。

有些人就非常疑惑,认为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也算是秦国当时的明君雄主,为什么不能给白起留一条活路,非要诛杀他呢?

然而只要读懂了秦国当时的历史你就会发现,白起虽然是秦国最锋利的矛,但是同时也相当阻碍秦昭襄王,只要秦昭襄王锐意进取,那白起的死就是注定的。

一、任用白起

秦昭襄王嬴稷之所以能坐上王位,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兄长秦武王早亡又无子,因此只能在他的兄弟之间寻找合适的人继承王位。

而嬴稷本来是相当没有胜算的,因为他当时被送到了赵国当质子,但是当时在位的赵武灵王知道了秦国的王位纷争之后却将嬴稷送了回去,并扶持他当秦王。

原因显而易见,赵武灵王应当是认为嬴稷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对对他比较放心,况且赵国给了他这样的恩惠,嬴稷继位之后也会对赵国客气一点。

而秦国国内尽管大臣们都很反对,但是仍旧有重臣魏冉坚定支持,于是最终还是在魏冉的支持以及赵国的威胁之下让嬴稷当了秦王。

然而秦昭襄王继位之后,秦国被嬴稷的母亲宣太后、宣太后的弟弟魏冉以及嬴稷的王叔樗里疾把持着,让他被动碍手碍脚难以施展自己的宏图伟业。

但是即使如此,嬴稷对魏冉也是相当尊重的,毕竟魏冉是支持他当秦王的最重要的一个大臣,因此魏冉给他推荐的人才他也会尽量去任用。

当时秦昭襄王在继位十几年之后逐渐亲自掌握了政权,开始野心勃勃地想要进攻其他国家,尤其是离秦国最近的韩赵魏三个国家,扩张秦国的版图和影响力。

经过了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行军功授爵制度,使秦军将士都很勇猛善战,但是此时仍旧缺少打仗很重要的一个要素,那就是良将。

秦国不是没有将领,但是那些厉害的将领基本都是老将,一是年纪大了,二是已经混出了名声和地位,很难愿意拼了命去为秦国开疆拓土。

于是在这种状况下,当时已经晋升为秦国国相的魏冉再一次站了出来,为起昭襄王推荐了一个善用兵军事人才,这个人就是当时还只是左庶长的白起。

秦昭襄王想不到的是,此时还不显山露水的白起将来会在对六国造成多大的重创,甚至会在几十年间就将六国从还有竞争之力打到半残废。

这一切的开始就是秦昭襄王进攻三秦,扫清秦国东出路上障碍的伊阙之战。

二、战无不克

作为一个刚被举荐到秦昭襄王面前的新人,尽管魏冉对白起的能力大加赞赏,秦昭襄王对魏冉的能力也比较信任,但是他也不可能单听魏冉的一家之言就重用白起,总是要先观察一下他的能力的,大战之前的试探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伊阙之战前,秦昭襄王下令进攻韩国,首先让秦国老将向寿领军,之后又让白起接任主将进攻韩国新城。

这一战秦军大获全胜,秦昭襄王在确认了白起的军事能力确实很强的同时,也通过这一战向韩国进行了大战警告。

此战之后韩国果然被震慑到了,于是在新城之战后两盒魏国在崤函之地布置了联军,试图阻碍秦军继续向东进攻,而白起也晋升为左更。

韩魏两国本以为这样就能让秦国知难而退,但是没想到的是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直接与韩魏两国在伊阙开战。

这一战中,白起第一次让列国见识到了自己真正实力,足足24万人的韩魏联军被秦军全部歼灭,而秦军数量仅仅只是韩魏联军数量的一半。

此战之后,不仅伊阙一地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乘胜追击占领了韩国大片的土地,并于第二年继续进攻魏国,所夺取了六十一座城池。

伊阙之战之后,韩魏两国,尤其是原本就弱小的韩国彻底被打残了,再也没有能力组织秦军向东进攻到更远的地方。

而白起在伊阙之战之后也因战功升任为大良造,这基本就是秦国武将的最高官职了,可见白起这一战为秦国立下了多大的功劳。

搞定了东边的韩魏,秦昭襄王接下来又盯上了楚国,当时秦国和楚国之间已经因为楚怀王死在秦国结下了仇怨,两国之间一直摩擦不断。

于是在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白起又在秦昭襄王的命令下进攻楚国,于是鄢郢之战就发生了。

白起先是带兵深入楚国,通过水淹的方式攻陷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城,杀了十多万楚国军民,第二年,白起又直接帅秦军攻破了楚国的郢都。

在沉重打击了楚国实力、迫使楚国君臣向东迁都的同时,白起还焚烧了楚国先王的陵墓,让楚国彻底丧失了战斗的意志。

这一战之后,白起作为要上战场的将领,秦国的均军衔已经无法继续为他进封,于是秦昭襄王就将白起封为“武安君”,也是相当荣耀的。

而在这两战之后,天下人已经无人不知白起的大名,他一个就把六国中的一半打残了,而接下来就是秦昭襄王虎视眈眈的赵国了。

三、鸟尽弓藏

秦昭襄王的三秦战略中还有一个赵国是必须要打的,鄢郢之战后,白起也陆续率军和赵国交了几次手,比如华阳之战,但是最终奠定秦、赵局势的还是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开始,秦军持续攻打了赵国三年,让赵国军民疲乏不堪,后方粮草也逐渐供应不足。

于是在这个时候,白起率领秦军发动了长平之战,赵国的四十五万军队在这一战中被尽数剿灭,人数之多让六国胆战心惊。

而损失这四十五万大军对赵国造成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不管是士气还是军队人数,赵国想要恢复过来至少也要耗费几十年年,而这几十年就是云翻雨覆。

长平之战结束后几个月,秦昭襄王又想让白起领兵继续攻打赵国的邯郸,然而却受到了白起的极力劝阻。

白起认为秦军此时经过了和赵国的几年战斗之后已经相当疲乏,不应该继续深入进攻赵国,否则将赵国逼到绝路上容易让他们背水一战。

但是秦昭襄王不听白起的劝,就算白起当时因病无法领兵,仍旧发重兵进攻邯郸,结果就想白起预测的一样被赵国打败。

而战败之后,秦昭襄王想的不是就此罢手,而是亲自出面逼迫白起领兵出征,但是白起仍旧称病,拒绝了秦昭襄王。

这彻底激怒了秦昭襄王,白起的态度在他眼中不是为了秦国好,而是仗着自己有军功、秦国上下倚仗他、六国君臣畏惧他,所以就想爬到自己头上,这是秦昭襄王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就将白起贬为了庶人。

在放逐途中,白起带病行进速度很慢,但是被秦昭襄王认为是故意不肯奉命,于是在杜邮赐了一把剑,逼迫白起自尽了。

结语

白起的结局除了因为他功高盖主以外,还有另一个原因。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的时候,在范雎的劝说下,扰乱秦国政局和民生的“四贵”,也就是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被驱逐。

而白起原本就是穰侯魏冉举荐给秦昭襄王的,因此对魏冉自然会比较亲近一点,于是就被秦昭襄王归到了魏冉同党中。

在处置了魏冉之后,秦昭襄王自然会对未然德同党也进行清理,而白起即使军功赫赫,但是秦国也不是少了他就活不下去,因此成为了秦昭襄王的弃子。

1 阅读:110

陌闻上下五千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