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来贾府“打抽丰”,周瑞家的跑前跑后,她真有那么好心?

君笺雅侃红楼 2023-07-12 08:59:51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上门贾家“打抽丰”。要注意“打抽丰”是原文说法,也是本意。明清典籍、笔记和小说中也都是“打抽丰”,意思是穷者向富者“分利”。所谓“打秋风”属于民间百姓俚语,当源于“打抽丰”,非是书面用词。

言归正传,刘姥姥家里没钱过冬,也不是吃不上饭。就好像家里穷过年吃不上肉,想要吃肉就合计来有钱的亲戚家里讨要一点。

这种“穷扣富儿门”相当于嗟来之食,曹雪芹显然带着讽刺和戏谑来写她。

刘姥姥一出场的形象便很是粗鄙猥琐,就源于此。毕竟他们家距离吃不上饭饿肚子还有很远,不过就是王狗儿好吃懒做不事经营导致手头没钱罢了。

不管如何,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拿走了二十两银子并不奇怪。贾府这种大家族,对于那些上门“打抽丰”的人早都有规矩,刘姥姥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该给的都不吝啬。

王熙凤给刘姥姥钱是必然。但前提是她得见到凤姐。也就是周瑞家的说的“见到真佛”。

贾府穷亲戚“无数”,真能见到主子的并不多。这也是一种筛选,不是谁都可以拿到钱。有本事见到主子的就肯定关系不一般。

刘姥姥无疑就是这个“不一般”的。她能见到王熙凤主要得感谢两个人。

一个是门口的老年门子,没有他的指点,刘姥姥得白跑一趟,再来可就没勇气了。

另一个就是周瑞家的,她给出力引荐,跑前跑后传话,才是刘姥姥拿到钱的关键人。

(第六回)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听如此说,便笑说道:“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呢?”

周瑞家的肯帮忙,是王狗儿一早就认定了的。他让岳母来贾府也是要找周瑞帮忙。如今刘姥姥见到周瑞家的又愿意帮忙,本就是个情义。

虽说周瑞家的想要逞自己的本事。可她有的是机会去找脸面,也未必一定要在刘姥姥身上找存在感。真正的脸面还得是回王家当着王家人显摆才叫能耐。

所以,这周瑞夫妇就像脂砚斋[甲戌双行夹批:在今世,周瑞夫妇算是个怀情不忘的正人。]

“怀情不忘”就是知恩图报。王狗儿当初帮了周瑞“争地”的忙,这次来就是“狭恩图报”。周瑞家的不忘本,记得当初的恩义愿意帮忙,便是“知恩图报”。

要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正是这正向的“一报还一报”,给了日后巧姐[留余庆]。

周瑞家的算是个小人,很多风波都从她身上引起。包括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也与她背后“下舌”有大关系。

但同时周瑞家的又“怀情不忘”,体现的是人性的复杂。

此时的周瑞家的与刘姥姥的形象就有了重叠,包括后面出场的王熙凤。

她们三个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良善人。打抽丰的刘姥姥是狡猾的,周瑞家的是奸诈的,王熙凤则是寡毒的。

这样的三个人缺点虽有大小,都不掩盖她们人性中的善念。刘姥姥存的多,王熙凤存的少,最终通过二人的结果被再次体现。

曹雪芹笔下人物都是立体形象而不是扁平化——好人如何,坏人如何。

人生而复杂。刘姥姥的光辉在于她后面的知恩图报,而不是如今打抽丰就很应该。

周瑞家的知恩图报,何尝不与刘姥姥一样有光芒?但她终究还是个小人。

脂砚斋说周瑞家的“在如今就是正人”,更是讽刺辛辣,言“当今世人”之礼崩乐坏,人性泯灭。

批书人和读书人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他们愿意寻求与作者同频共振的契机。

周瑞家的不是不可以拒绝刘姥姥,毕竟当初的恩义已过。帮是情义,不帮刘姥姥一家也无奈他何!

而帮了刘姥姥,她也就是还个人情。若因此被王夫人或者王熙凤嗔怪,也得不偿失。

可她不光第一次帮了刘姥姥,跑前跑后忙半天,让刘姥姥得偿所愿。第二次还是她把刘姥姥带进来,又跑前跑后,最终送到了贾母跟前。

可见她也是个“无事忙”,热心肠谈不上,愿意揽事的同时,也着实是尚有情义,可是难得。

日后刘姥姥肯帮助巧姐,何尝不也有周瑞家的之榜样前鉴,实为留余庆关键人物。王熙凤要感谢周瑞家的。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1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