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养马养到百姓家破人亡?深析明朝马政的影响

嘉佩说历史 2023-07-07 22:02:01

纵观中国古代史,养马是每个朝廷的头等大事。

在冷兵器时期,马匹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能否养出好马,往往会影响到战局的胜负。养马不仅与战争息息相关,更与每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

相较于别的朝代,明朝建立了一套尤为完备的马政制度。但是,明朝老百姓却最终因养马而家破人亡。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明朝马政有哪些举措?马政举措又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先从何为马政说起,一探究竟。

一、古已有之:什么是马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马政或许是一个有些陌生的词语。但实际上,马政好坏关乎王朝兴衰,更决定了老百姓能不能过上好日子。

在中国古代,马匹在人们的生活里占据了重要地位。马匹既能帮助农业生产,也能参与运输,还能成为战场上的重要战力。为了能够系统的管理马匹,马政制度诞生了。

一般来说,马政的涵盖范围很广,从最初的采买马匹,到后续的喂养与训练,统统都是马政的一部分。

“马政”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周朝,《礼记》中曾提到,放牧时要将公马系住,单独放养母马,这样才能保证马匹的健康与活力。

周代的统治者不光听从了这一建议,还将该建议编写成了正规的政令,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如此一来,马匹与政治完美结合,后世统治者纷纷效仿。

秦汉时期,太仆卿负责管理马政,建立完善的养马机构是该时期马政的中心。到了唐朝,管理马政的机构变为太仆寺,太仆寺下又分设四个署,分别为乘黄、典厩、典牧与车府,马政体系逐渐建设起来。

当时,唐朝统治者手握60多所牧马厂,马匹资源充足。太仆寺甚至为全国的马匹建立了簿籍,无论是官方的军马,还是民间的私马,全都被一一记录在案。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王朝的马政历史悠久,具有相当坚实的发展基础。

而到了明朝,马政体系越发完备,真正走向了制度化。谈到明朝马政的发展,就必须要提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坚持。

二、军国大政:明朝的马政措施

相较于别的君主,朱元璋是一位对马政格外怀有执念的帝王。

明朝创立之前,朱元璋的主要对手是元朝,元朝便尤其擅长使用骑兵。明朝建立后,朝廷始终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游牧民族与马密不可分。因此,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便意识到了马政的重要性。

他曾多次强调,马政,国之重也。

朱元璋将马政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认为马政是立国之本,必须要好好经营筹谋。朱元璋的坚持影响了后世的明朝皇帝,对于马政,明宣宗曾给出过极为精准的评价。明宣宗认为,军国大政,而马政亦大。

皇帝带头,群臣自然要跟着响应。成化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就曾说过,马政是国家兵戎要务之先。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明朝建立起了有史以来最完备的马政管理体制。

洪武六年,朱元璋亲自下令,仿前朝旧制,重设太仆寺,掌管全国马政。太仆寺隶属于兵部,但凡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直接上达天听。

太仆寺分设在北京与南京,掌控明朝最重要地区的马匹,即南北直隶、鲁豫、两淮与江南的马政。

除了太仆寺之外,首都北京还特设有御马监,全京城的皇家御马都交给御马监专门管理。至于边境马匹,则由行太仆寺与苑马寺分管。

明朝从制度设计的维度规范马匹管理,从中央到地方,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可谓是层级分明,一气呵成。

解决了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问题,明朝马政还面临这一个难题:马从何处来?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十分明确,明朝马匹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自己养殖,第二,从外进口。

对于统治者来说,前者自然优于后者。自己养殖马匹,意味着马匹的控制权被牢牢握在明朝手中,不必受制于人。话虽如此,新问题也接踵而来,人人都知道自己养马好,但关键是谁来养马呢?

养马并非易事,不但要场地充足,还要分出时间与精力来照顾马匹。倘若这项工作全部由国家承担,恐怕会耗资惊人。因此,明朝统治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便是将养马分为两种形式,即官牧与民牧。

所谓官牧,指的是由政府出资,官方养马,而民牧自然就是由老百姓帮政府养马。

官牧养马主要负责人是各个卫所的军人,政府会专门设置草场,挑选良种好马,交给军人们组织牧养。

相较于官牧的简单直接,民牧相较之下要复杂许多。明朝的民牧共分为三种,即计户养马、计丁养马与计亩养马。

这三种养马方式的计量单位不同,具体政策也有相应的变化。计户养马分江南与江北两个地区,政府提供良马,江南地区每11户人家共养一匹马,而江北地区则是一户人家养一匹马。

养马户需要保证自己所养的马每年至少能产一匹小马驹,倘若能完成目标,养马户便免除徭役,倘若不行,就需要把徭役补上。

计户养马从洪武六年开始推行,到了永乐年间,逐渐被计丁养马所取代。

丁数的变更决定了养马数量的变化,15丁以下共养一匹,超过15丁则共养两匹。计丁养马同样也有奖惩措施,但计丁养马的惩罚与计户养马更为严苛,马匹一旦出现意外,养马者不光要补徭役,还要赔钱。

到了弘治二年,计亩养马出现。这种养马方式按照田地的多少来分配马匹,每50亩地等同于一匹公马,而每100亩地则需要养一匹母马,养马者可以免粮,若养马不合规范,就会被取消免粮特权。

在这一整套养马体系的加持下,明代的牧马规模较大,堪称历朝之最。

当时,光是南京太仆寺内,便养殖了超过三万七千匹马,而北京太仆寺则有八万七千多匹种马,可见明朝马匹数量之多。

然而,如此完备的马政措施,却并未给明朝带来富裕与繁荣。相反,明朝养马,越养越穷。

三、影响深远:马政与明朝衰败

明朝的马政措施看似合理,实际上充满着诸多问题,其中最要命的问题便是加大了老百姓的负担。

按照规定,老百姓帮朝廷养马,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要么是免粮,要么是免除徭役,这看似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但其实,朝廷的好处常常无法兑现,而老百姓所背负的压力却是实打实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件事,在明朝,老百姓要做的事情很多,并非只需要养马。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老百姓把马匹养好,就可以不用考量别的东西。但这件事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太大,一旦马匹出现差池,老百姓还是要交粮纳税。因此,大多数百姓都不会只养马,他们要为全家的生计负责,做好几手准备。

如此一来,一个普通老百姓在明朝所需要的干的事情就太多了,他既要负担田赋,又要承担徭役,同时还要养马!

先前也说了,养马实际上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对于老百姓而言,这将是一笔不知道能否收回成本的投资。

老百姓要先行承担养马的种种费用支出,倘若马匹生病,老百姓还要自掏腰包,花钱给马匹治病。

就这样年复一年,老百姓的口袋都被掏空了,养马成为沉重的负担,令人惶惶不安。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若是朝廷的马匹出了问题,那么等同于要遭遇灭顶之灾。

其次,朝廷所制定的养马规则,其实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比如,朝廷规定,养马的百姓每年需要交上相应数量的马匹。但是,明朝良马的品种与科技决定了马匹每年繁衍的数量,每年能够诞生一匹新的马驹,就已经是极限中的极限。

可是,一匹马驹往往满足不了官府的需求,那么养马人赔钱几乎成了一种必然。

换句话说,老百姓一年来出钱出力养马,最后什么好处都没捞到,还得倒贴钱!

在这样不合理的要求下,许多老百姓纷纷破产。最惨的时候,老百姓甚至要卖掉自己的妻儿来为马匹抵债,堪称荒谬。

明代一朝,有不少皇帝曾在养马问题上下令赦免百姓。而他们赦免的内容,便是不让老百姓为死去的马匹赔钱。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皇帝的仁慈,可若往深了想,这恰恰反映出了当时马政措施的不合理。

当一个措施必须要依靠皇帝时不时的恩典,才能继续推行时,证明这项措施已经给很多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而明朝的马政制度之所以这样设立,就本质而言,是因为国家政府在偷懒。

明朝饱受外敌困扰,边疆战事不断,因此才需要大量的马匹。养马是为了建设军队,而建设军队本该是政府的事,老百姓已经缴纳赋税,政府便应该利用赋税来解决马匹问题。

可明朝政府为了减少国家财政开支,硬生生将这部分责任转移到了老百姓的身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十分短视的行为。

这种行为或许能够帮助国家获得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上看,明朝的马政制度给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终有一日,当老百姓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消化这种负担时,起义便会爆发。到了那时,明王朝的统治根基便会荡然无存。

到了明朝中后期,此种马政的弊端便逐渐显现。

明中期以后,朝廷主要依赖西北牧场,但西北地区官民负担过重,根本不可能养出好马。明朝初年,陕西一个地方便能养出数万匹马,但到了弘治末年,这一数字已经锐减到了2000匹。

马匹的减少导致明朝军队中骑兵数量大幅度下降,明朝在军事行动中只能以防守为主,马政不兴,国防必将大乱。再加上此时老百姓不堪压迫,各地民怨四起,在这样的氛围里,明朝只能逐渐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1、陈忠海.马政与明朝的兴衰[J].中国发展观察,2022,(第1期).

2、吴仁安.明代马政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第3期).

3、何平立.略论明代马政衰败及对国防影响[J].军事历史研究,2005,(第1期).

4、明朝马政制度的特点探析——以《南京太仆寺志》为中心的考察_胡长春

1 阅读:491

嘉佩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