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笔下最美一首田园诗,短短几句,写尽一生所求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1-22 22:10:45

围一炉烟火,捧一卷诗书

01.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杜甫《为农》

锦里:指成都。成都号称“锦官城”,故曰锦里。

烟尘:古人多用作战火的代名词。

从兹:指从此,从现在。

赊:远也。

国:指长安。

勾漏令:官职。晋有葛洪,暮年欲炼丹以求长生,听说交趾出产丹砂,所以求担任勾漏令,皇帝以他年老资历高为由,没有答应。于是葛洪说,我并非想为荣华富贵,而是因为那里有丹砂,于是皇帝就答应了,因为皇帝也想长生。

杜甫自言不能像葛洪那样弃世求仙,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无法向朝廷索取什么。

02.

诗文大意可解为:

蜀中没有战乱,因此得以安隐,居住的村落里有八九户人家,很是清净。

池塘内有圆圆的荷叶,安静地浮在水面上,田中的小麦已经开始扬花,猜想今年应该有个好收成;

真想寻一处这样的地方养老,躬耕自给远离长安城的喧哗。

本身自己就很惭愧,不能像葛洪那样为了追求长生之道而抛弃世俗,战乱之秋,更无法向朝廷索求更多,不如抛开一切,踏踏实实做个农夫也很好。

03.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已经迁居到了蜀中,在严武和高适的帮助下,建造了“浣花草堂”,家人得以安定,自己无官一身轻,终于不用再颠沛流离。

但是安史之乱的战火还没有停歇,杜甫心中很是担忧,但是家国之难,他纵有抱负和理想,也无法再回长安谋求仕途,所以想放下执念,安安静静的做个勤耕之人,得以淡然终老。

杜甫自入长安科举考试后,已经潦倒落魄近15年,期间妻子和孩子都得不到照顾,自己的小儿子还被活活饿死了,因此已经年迈的杜甫想要安定下来,至少能让家人得到温饱。

实际上,这也是普通人的一生所求,生活落到实处,不过是一蔬一饭,求个内心平和。

世俗名利皆如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够看清这一点,才能学会知足,而知足者常乐。

不过杜甫是个有大情怀的人,心怀家国天下,所以诗中先提到了战乱,又借葛洪的事迹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多少还是有些意难平的。

不然晚年他就不会写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直是杜甫的理想,奈何生不逢时,半生郁郁不志,没能为国出太多力,就连家庭照顾得也不好。

大多数时间,杜甫都要靠朋友的接济才能度日,这也正是让他感到痛苦的地方。但杜甫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哪怕自己吃不上饭了,也还惦记着黎民百姓,不然就不会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无论就他的经历而言,还是从他的理想出发,杜甫都担得起“诗圣”之名,唯有敬仰,他是古代诗坛少数能激励每一代人的文士。

5 阅读: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