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除了中国,全世界都不愿发展新能源?宁德老总一语道破!

李昊观点 2024-05-16 22:49:05
自2024年起,全球汽车行业见证了多家知名车企宣布暂缓或缩减电动汽车的研发投资。其中,苹果公司甚至完全中止了其电动汽车项目,尽管之前对此进行了大量宣传。与此同时,Stellantis集团宣布将投入60亿美元用于发展内燃机技术,这反映出一种行业趋势,不少车企计划在近一到两年内推出新型内燃机车型。

许多业界观察者对此感到困惑,是否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前景不再光明,从而促使这些企业回归传统内燃机技术?同时,面对这种趋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维持其迅猛发展的势头?

尽管国际车企似乎对新能源车有所抵触,但事实上,他们并未彻底放弃该市场。例如,奔驰计划将其电动车销量目标从2025年的50%推迟到2030年,并决定不再追求2030年全面电动化。美国福特公司也将其年产60万辆电动车的计划从2023年推迟到2024年底。宝马、保时捷、奥迪等品牌也纷纷推迟了原定的电动车市场计划,而丰田更是突然停止了电动车生产。

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些调整主要是因为电动车尚未带来预期的利润。奔驰在2023年的电动车销量占其总销量的11.7%,与其研发投入不成比例。如果继续原计划,企业利润可能会继续缩水。

新能源车的全球市场容量自21世纪初以来逐年增加,尤其是随着欧盟宣布2035年将禁售非零碳排放的新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西方车企长时间忽视了新能源车的潜力,认为它们无法创造高额利润,相关产业链难以健全。

这种态度为中国车企提供了超车的机会。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新能源车快速崛起,从2015年开始,中国就稳占全球新能源车产销量的首位。2023年,中国的汽车出口跃升至全球第一。中国车企通过激烈的内部竞争,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实现了行业的良性循环,降低了成本。

国际车企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政策挑战也在增加。例如,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曾声称中国电动汽车构成威胁,美国和欧盟都采取了限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中国电池和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尽管面临困境,国际车企仍然坚持不放弃新能源车的发展计划,但他们需要时间调整市场目标,强化自身的技术和市场策略,同时观望政府非市场化措施是否能对中国电动汽车产生限制效果。这些车企的策略表明,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是坚不可摧的,他们必须在战略上保持定力,继续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

尽管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却未见放缓。面对欧美车企的策略调整和政策限制,中国车企需要继续巩固其在全球市场上的领导地位,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展来应对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其次,市场扩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战略。再者,政策和外交支持也极为关键。同时,加强与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合作,推动中国的新能源车标准走向国际,也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的全球影响力。最后,加强品牌建设和消费者信任是提升市场份额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国际车企的焦虑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车企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上述策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可以应对当前的市场挑战,还能在未来的国际汽车市场中持续保持领导地位,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0 阅读:0

李昊观点

简介: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