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消费浪潮:会省钱是生活的一部分

媒体训练营 2023-12-25 19:34:54

屏蔽手机信息,找一个酒店“原地度假”,享受一个人追剧、泡澡、无人打扰的时光;买一张单程机票去别的城市,看一场想看却一直没有看的演唱会;逛到家附近的公园,体验风靡一时的“抱树疗法”,不顾身边人奇怪的眼神……

没错,这就是一些人在2023年有过的体验,即时的、自我的、行动的、高效的、碎片的,岁月浅浅,人生慢慢,表面看似平静,内里潜流暗涌,一切都在变化,甚至被重新定义,比如生活方式。

花钱变得更加“挑剔”,有白领体验每月200元的餐饮预算,探店群聚餐是铁锅炖,不再是米其林,外出聚餐少了,居家做饭朋友圈晒厨艺,赚钱不易,精打细算,寻找平替,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生活的样子在不知不觉间变了样。

2021年,还是大三学生的周周,从武汉辗转来到北京实习。工资每月5000,她还是掏出一半,租上一个有牢固四壁的房间。塞进一个衣柜、一张床和一张书桌,能活动的空间所剩无几了。

她在拼多多上买来布帘子,挂在房门上,那扇冰冷的、紧闭的门,就好像多了一点温度和主人的气息,又买了贴纸和海报,遮住了墙壁上的污渍和霉点,房间鲜活明亮了,像个家的样子了。周周很满足。

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像周周这样的年轻人随处可见。他们一边“蜗居”,一边费尽心思,用有限的钱,购买贴纸、纱帘和星星灯,给那个临时的家增添颜色,改善当下的生活。

过去二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快速进入高度消费社会,购物使人幸福,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买买买”,贵的就是好的。经历了长达三年的疫情后,我们的生活恢复了正常秩序,但不确定的恐惧却在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

人们期待的报复性消费没有出现,在年轻人中反而出现了反向消费的风潮,不是不消费,而是更加强调刚需和实用,寻求使用价值与价格的平衡,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合适的产品。

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是询问除了物质以外什么才能让人变得幸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比如CityWalk(城市漫游)、特种兵旅行、上夜校、成人小饭桌、身份出租等。

“青春没有售价,疯狂就在当下。“特种兵式旅行”网红张楠用两天从徐家汇走到外滩,日行五万步,这是张楠今年第25次周末出行,五一期间他曾完成了五天爬完五岳的壮举,是为“特种兵式旅行”的极致。

前不久笔者九岁的儿子要徒步国贸,他在网上看到了CityWalk的视频,被深深吸引。从北五环外的家走到国贸,20公里,6个小时,他竟然坚持走完。问他为甚麽,他的回答是“好玩”。我以为是“自己吹的牛,怎么也得实现”。

日本作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这样描述新时代的消费理念,人们从崇尚时尚、奢侈品,经历注重质量和舒适度,进而过渡到回归内心的满足感、平和的心态、地方的传统特色、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上来。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可类比三浦展笔下的“第四消费时代”。尽管两者产生的外部环境不完全一样,但两者消费形态呈现相似性,追求简单、简约,追求使用价值与价格的平衡。

实惠好货:新选择新生活

2023年“五一”5天小长假期间,国内旅游合计出游2.74亿人次,是疫情前2019年“五一”的119%,国内旅游收入1481亿元,是疫情前2019年“五一”的101%,出行人次多出两成。

2010到2020年,营销界频频出现“消费升级”这个关键词。与日本的“第三消费时代”的特征类似,人们纷纷选择“用品牌代言个性”,在基本物质得到满足的大环境下,开始用“更贵更高调”的产品去表达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疫情结束之后,这股潮流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当代年轻人挂在嘴边的“佛系人生”。人是环境的产物,消费形态、品牌偏好、价值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转移。在这一趋势下,实惠好货的网购成了人们的新选择。

37岁的徐永莉是河南商丘某个小县城的一名外科护士,拼多多快递到来时,她常盘腿坐在地上拆包裹:给母亲买的发卡,给父亲买的小米粥,女儿的洞洞鞋,儿子的玩具枪……

她用攒了很久的钱,在拼多多上挑了一个烤箱,用很少的成本,复刻了与外面店家一样好吃的蛋挞。烤箱冒着热气,溢出来的奶香味儿飘满整个房间。用不多的钱,给孩子和老人创造一点惊喜。

7年时间,徐永莉在拼多多下单超过1500次。在徐永莉的操持下,一家三代,在自己的小窝里,生活得有滋有味,“谁都希望钱越多越好,但如果一时半会改变不了,会省钱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她说。

几年前,贵州大山里的少年胡涛来到镇上的小卖部,兑成电子支付里的钱,然后在拼多多下单,不舍又取消,咬牙又下单,换来一双黑红色的安踏运动鞋。共120块钱,是他6个星期的现金零用。

新疆饮食里生产牛羊肉,但蔬菜品类不多,主要是皮牙子(洋葱)和炒米粉里一点点芹菜。大学刚毕业来新疆做志愿者的胡鑫,教腿脚不便的老人用手机买菜,他们开始学着用多多买菜下单,隔天到楼下超市的站点提货。

山东省泰山农村小伙张世瑞打开了快递包裹,面前摆满了拼多多拼来的战果,20个太阳花,100个电话卡针,20个螺丝刀,100条杂交金鱼,合计不过百十来块。

30岁的沪漂女孩夏夏养了一只跟随她四年的英短,她用自己生活节俭出来的钱,换来拼多多百亿补贴计划里的大品牌猫粮猫砂。

2003年,一些人开始“交换式旅游”,寻找合适的网友,前往对方的城市游玩,甚至互换住处,而那些无暇出游,又想体验各地特色的人,则会与陌生网友互寄特产。

从现实到互联网,从面对面交流到一份来自远方的包裹,无论去哪里,人与人的连接都是行走人间时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百年风云:四个消费时代

按照三浦展的划分,自1912年起日本消费分为四个时代:少数中产阶级享受的消费时代;以家庭为中心的消费时代;个人化消费崛起的时代;2005年后日本第四消费时代,重视“共享”,追求简单、简约,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

近代意义上的日本消费社会始于20世纪初期,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量战时需求,日本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大资本力量得到了强化,很多人一夜“暴富”。

大城市人口增加,大大促进了城市地区的消费增长,于是大众消费社会于昭和初期诞生于大城市,这就是日本的第一消费时代,时间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第一消费社会正是伴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而发展起来的。

1923年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平民区遭到严重破坏,东京加快向现代都市发展。第一消费社会仅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发展,1940年日本全国人口达到7193万人,东京人口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一成以上,大阪人口474万。

日本战后完成了复兴,随之迎来的则是经济高速增长期。1956年日本道路公团成立,日本开始成为追求以私家住宅、私家车为象征的美式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社会,即“第二消费社会”。

1960年日本公布了收入倍增政策,1964年承办东京奥运会,1970年举办了大阪世博会,1972年承办札幌冬奥会,1968年成为继美国之后的GDP经济强国,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经济高速增长期结束,“第二消费社会”结束。

从石油危机结束后到千禧年之后为第三消费时代,这个时期消费单位开始由家庭转向个人,也可以说是“由家计到个计”,电脑、小型汽车、便携式收音机、MiniCompo收音机等轻薄短小商品流行。

1997年金融危机是日本开始进入第四次浪潮,社会老龄化,1995年15岁至64岁的“生产年龄人口”占比达到最大值,随后一直下滑,总人口从2007年后开始逐渐减少,非正规雇用者的增加,社会逆原子化,越来越重视彼此联系。

日本消费者品牌偏好和之前比较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追求差异到追求自我变化,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变化;从追求品牌到务实适用变化,从个性消费到品牌融合变化;从豪华高端到低调务实变化,从追求利己到追求利他变化。

消费形态与经济水平高度相关,过去四十年是中国快速崛起的四十年,用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二百年,日本一百年的历程,从消费演变看,中国也用四十年时间走完了四个消费时代。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再加上历时较短变化速度快,中国消费演变的历程没有明确的代际划分,北上广深杭、二三四五线、乡村社会代际演变的时间有先有后,笼统而言,中国已经走完三次浪潮,正进入第四次浪潮。

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进入第四次浪潮恰逢互联网技术全面普及,技术进步叠加消费转型,除了第四次浪潮的转型的共性之外,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互联网高度普及,消费认知快速趋同,转型时间更短,更迅猛。

宣布“重新发现日本”的藤冈和贺夫于1984年写了《再见,大众》:人们更多地关注生存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如何享受消费生活,度过闲暇的时光,培养兴趣、提高修养、体育锻炼。

即时生活:流动的现代性

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第三消费时代”向“第四消费时代”的转变:消费者不再追求个性化、阶层差异,消费回归实用本质,在性价比的基础上追求简约、简单,追求使用价值与价格的平衡。

对比疫情后的中国,人们的消费方式更强调刚需和实用,把钱用于缓解焦虑或者满足“此时此刻此地”的兴趣。

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聊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当前生活方式变化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心理状态的巨大转变。疫情对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身处的‘变局时代’,它让我们生活的传统框架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父辈的生活轨迹像是一条预设的铁路,那么‘80后’‘90后’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条自己可以选择道路的公路,而现在更年轻的数字一代,他们却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漂流,没有确定的路线,面对的是无尽的不确定性。”

12岁那年,胡涛的父母留给他一部仅能通话的老年机后前往浙江打工。山里信号差,他得跑到后山坡上打电话,最初,他哭着让父母回家,但电话那端的回答透着几分无奈,“得赚钱,回不去”。

他曾在别人家吃到肉松饼,那是山里的“稀有品”,回家给外婆随口一说。外婆宠溺他,隔天早上五点多,她独自去镇上买肉松饼,三十多块钱一斤,来回走了四个多小时山路。那袋肉松饼,胡涛每次只舍得掰一点尝尝。

从拼多多买来的那双球鞋寄来、穿上的那一刻,他在球场上奔跑着,转身、跳跃、投篮,有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我好像成了一名真正的球员。”

很多年来,徐永莉的工资都没啥变化,相当一大部分是为父母和两个孩子买蔬菜、水果、日用品。另外一部分是给自己,想减肥的她买过荞麦面、燕麦片和全麦面包,“瘦没瘦的,吃得很开心。”

“当一个大管家,我想精打细算地让全家人过得更好。”徐永莉说,有次她在拼多多买到一款结实耐用的垃圾袋,商家说的500个,看着不够数,数了一遍确实少了,拍照上传联系售后,十来分钟就补了差价。

夏夏出生小康家庭,从大学起就试图打工赚钱。那时她身兼数职,早上八点出门实习,晚上6点下班还要去做家教;暑假忙着和老师合作做research;本科四年,她没有一个暑假是在家里过的。

澳洲留学期间,她参加过墨尔本华裔小姐活动,做项目管理、活动运营,还做过营养品、化妆品代购。在拼多多下单,母亲还念叨她贪便宜,母亲总和她开玩笑,说她是个守财奴,后来发现妈妈也通过她的账号在拼多多上下单。

波兰社会学家扎伊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指出,未来是一种与“固态现代性”或传统工业社会有明显区别的社会状态,即“液态社会”,它是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和暂时性的。

追求简约、简单,追求使用价值与价格的平衡,即“世界合理价值”,可以对抗液态社会的挑战,是人类理性的选择。再此社会背景下,“即时生活”态度反而成为一种灵活且多样性需求的表达。

消费直过:重新发现中国

这些平常中国正上演的平常生活,支撑起了中国消费,也支撑起了互联网平台经济。中国幅员辽阔,2000年加入WTO后经济“陡峭化”增长,产生了比日本更复杂消费演化,当下中国的各个“消费时代”在不同人群的分化共存演绎。

因为互联网技术,贵州大山里的胡涛从第一消费时代直过到了第四消费时代,河南商丘的徐永莉、山东省泰山农村小伙张世瑞从第二消费时代直过到了第四消费时代,北上广深则没有直过现象,用四十年的时间经历了四个消费时代。

“直过”只社会经济发展不经过既定的某一阶段直接过渡到下一阶段的现象,从消费代际的角度考察,贵州大山、泰山农村,甚至中国广大三、四线城市都存在消费直过的现象。

消费直过的最大推动力是技术基础设施的普及,互联网技术最大的能力是连接,这种连接的能力把中国广大的乡镇村,县城,三四五线区域与中国一二线城市连接为一体,产生了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直过”人口。

他们跨过PC联网直接过渡到了移动互联网、社交时代,中国目前已有数亿“直过”人口。互联网“直过”人口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三四线下沉城市,二是移动互联网年轻一代,三是中老年人群,他们正在掀起一场“直过商业革命”。

直过商业革命诞生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互联网电商平台是这波商业创新的受益者。比如拼多多,创立短短八年时间,拼多多拥有近9亿年活跃用户,依托主站和多多买菜两大国内业务,已经走进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9亿年活跃用户包括很多三、四、五线城市,甚至乡、镇、村用户,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新势力,抓住了这些新势力,就拥有了改变格局的能力,比如拼多多在获得用户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受各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互联网头部大公司股价均处于下跌态势,拼多多却逆势上涨。拼多多做对了什么?抓住新势力应该是其中之一。

即便是近几年才发展的多多买菜业务也已覆盖国内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提货点开进了全国70%的行政村,农村居民享受到了购物次日达的便利。

过去因为信息鸿沟形成了巨大的消费鸿沟,互联网升级了社会基础设施,信息鸿沟被填平了,同样被填平的还有消费鸿沟。通过互联网,我们正又一次“重新发现中国”。

0 阅读:20

媒体训练营

简介:全国最大的媒体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