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个女子,家里的猫刚生了3只小奶猫。她自己手头忙不过来,就喊外甥过来帮忙看看小猫,还特意嘱咐 “轻点看,别碰着它们”,然后就去厨房给猫妈妈炖补身体的鱼汤了。 结果鱼汤还没炖好,女子就听见卧室里的猫妈妈 “嗷” 地叫了一声,那声音尖得吓人。她心里一慌,手里的勺子都没放下,赶紧往卧室跑。一推开门,腿都软了——装小猫的纸箱翻在一边,3 只小奶猫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猫妈妈围着小猫转来转去,用爪子不停扒拉幼崽,喉咙里呜呜地响,眼角还掉出像眼泪一样的东西。 女子赶紧蹲下来摸小猫,发现它们的身子早就凉透了。她急得声音发颤,问站在旁边的外甥 “到底咋回事”,可孩子就低着头不说话。 没办法,女子只好去查监控,这一看差点气晕:原本 3 只小猫安安稳稳待在猫妈妈怀里,结果外甥过来后,硬是把小猫从猫妈妈身边抓出来,先用力掰小猫的脑袋,再把小猫往地上摔,直到小猫不动了,又接着对第二只、第三只下手,直到把 3 只小猫都弄死才停。 这事儿里,外甥可不是 “不小心” 弄伤小猫,而是故意做了这么残忍的事。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孩子心里到底在想啥。 首先,很可能是不懂 “生命有多重要” 。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慢慢明白 “啥是对、啥是错”“生命是啥” 的时候。要是没人好好教他 “小动物也是活的,会疼、会死”,他可能觉得小猫就是个 “能随便摆弄的玩具”,不知道掰脑袋、摔地上会让小猫疼,更不知道这么做会让小猫死掉。所以他下手的时候,不会觉得 “我做错了”,也不会心疼小猫。 其次,也许是心里有气没处撒,或者想找 “说了算” 的感觉 。有些孩子平时可能受了委屈、有压力,或者总被大人管着、没机会自己拿主意,就会想找比自己弱的对象 “发泄”。小猫又小又没力气反抗,正好成了他的 “出气筒”—— 通过欺负小猫,他能暂时觉得 “我能说了算”“我能控制别人(或动物)”,弥补平时那种 “说了不算” 的无力感。 再者,也有可能是学了不好的东西,或者好奇心用错了地方 。孩子好奇心强,也爱学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东西。要是他平时看了暴力的动画片、游戏,或者见过别人欺负小动物、欺负比自己弱的人,可能就会觉得 “这样做挺有意思”,然后学着做。还有些孩子,可能想知道 “弄疼小猫,它会有啥反应”,但因为不懂要爱护生命,就用了 “伤害” 的方式满足好奇心,最后酿成了悲剧。 另外,孩子事后 “低着头不说话”,也藏着他的小心思:或许他隐约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怕被骂、怕受惩罚,就只好装哑巴;也可能是平时没人教他 “做错事该咋补救、咋道歉”,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只能躲着不说话。 不过说到底,这样做真的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