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一个人是不是史盲,问他一句话就行:方天画戟是谁的兵器?如果回答吕布,那这人肯定是个历史小白。如果回答薛仁贵,同样也是对历史没啥了解! 现在很多人一听到方天画戟,脑子里就蹦出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形象,甚至还有人会想到唐朝名将薛仁贵。 可问题在于,这件兵器在真实的历史战场上根本没怎么出现过,它的真正作用和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方天画戟的外形确实很吸睛,一根长杆顶上插着一柄枪尖,旁边两侧对称装着半月一样的刀刃,上面还可能有花纹装饰,看起来就像一件工艺品。 光凭长相,很多人自然觉得它是天下无敌的兵器,但其实,这种造型复杂又华丽的家伙,用来打仗完全不合适,它最大的实际功能,不是冲锋陷阵,而是拿来撑门面,当做仪仗的摆设。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实战角度看,方天画戟的问题多到数不过来,首先是重量和重心,它的两个大月牙刃把重量都压在杆子的前头,导致整个武器重心极度靠前,想要举稳、用快、用准都很困难。 相比一根简单的长矛或者马槊,方天画戟在速度和稳定性上差得太远,将军在战场上要的就是一击致命,哪有人愿意扛个拖累自己的大家伙。 其次是结构脆弱,为了做出对称漂亮的造型,月牙刃与主杆连接的地方往往比较纤细,在激烈的兵器碰撞里,恰恰最容易断裂。 真正实用的战场兵器从来追求的是简洁结实,而不是复杂花哨。 再说功能,古代一些实战戟,侧枝是用来勾挂和撕扯的,而方天画戟的月牙刃角度太大,反而不方便勾东西,还可能卡住。 这样一来,它既不好刺杀,又不好勾挂,用处大打折扣,结论很清楚,它更像一件仪仗装饰,而不是杀敌利器。 那么,有没有史料能证明这一点?答案有,《新唐书·仪卫志》里就明确记载过,不同级别的大臣府邸,门口能摆放的戟数量各不相同,用来代表身份和地位。 这些“门戟”,很可能就是包含了形制华丽的方天画戟,换句话说,官方本来就把它当做礼仪象征,而不是打仗的东西。 再看考古发现,历朝历代出土的实战兵器以刀、矛、箭头为主,少见那种带对称大月牙的戟,这进一步证明它并非广泛应用在战场上。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方天画戟会和吕布扯在一起呢?这就要说到《三国演义》了,罗贯中在书里把吕布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一人大战刘关张三兄弟不落下风,武力几乎非人。 为了让吕布形象更突出,就需要给他配一件独一无二的武器,于是,这种象征威严、造型别致的“方天画戟”就被安排进来了。 随着小说的流行,戏曲、评书不断演绎,吕布和方天画戟的组合就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符号,几百年来,老百姓一提吕布,脑子里自然浮现手持方天画戟骑赤兔马的画面。 而薛仁贵的情况也类似,薛仁贵在史书中确实是名将,他征战辽东和西域,立下过赫赫战功,后世老百姓爱传故事,为了凸显他无比的勇武,就把他神化加工,甚至直接把方天画戟也安在了他身上。 于是,薛仁贵也成了这件传奇兵器的“使用者”,但需要再强调一句,这些都是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的赋予,与历史实际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无论是吕布还是薛仁贵,他们手里的方天画戟,其实都来自文学和民间艺术的创造,真正的方天画戟,本质就是仪仗用品,是“门口摆设”。 参考信源:「博物馆」戟 最拉风 最能耀武扬威的古代兵器——每日甘肃
评论列表